..續本文上一頁著往上面看,仰望著佛的境界,仰望佛境,高不可攀,太高了,我們夠不上,攀都攀不到,這是尊重佛,才可以這樣觀想。但是你要是單單以爲佛了不得,我們夠不上,攀不上,那你就太看不起自己的本性了,我們的本性與佛無二無別,你在五個眼上就可以觀察到,佛跟我們一樣,也是父母親生的,他有「肉眼」,我們也有「肉眼」,他爲什麼會有「佛眼」呢?他是用功修的,沒有天生的釋迦,沒有自然的彌勒,沒有哪一個人,父母生下來就成了佛的。應化身佛,他示現的是個凡夫,他沒有出家之前,他學世間的文學、世間的武學,文武都學成第一名,你看釋迦佛傳,都說得很詳細,文學他考第一,武學他也考第一,出家以後,五年參訪,再去學外道,把印度所有最高的外道的本事都給學完了,一個外道最高能以證得四禅,釋迦佛也都證到四禅,再高的他沒有了,釋迦佛不滿意,再去親近一個外道頭、一個神仙,他證到非想非非想定,釋迦佛也證到了,還是不滿意,但是外道沒有其他的功夫了。這就是說世間的學問他都學會,外道的本事都學會,再去精進,再去參究,最後才能在菩提樹下,大徹大悟,才能成佛。佛從哪兒來的呢?他自己修來的,「唉呀!我們怎會有這個資格呢?」拿這個肉眼你就曉得,釋迦如來有肉眼,我們也有肉眼,他怎麼可以有佛眼,我們當然也可以證得,但是中間還有天眼、慧眼、法眼,佛統統證得,最究竟證得佛眼。這樣就知道,佛與衆生本來是平等平等的,佛他怎麼成佛?他精進用功成的佛,我們是懈怠放逸,才當了衆生,所以佛經上說,「彼既丈夫,我亦爾。」釋迦牟尼佛,他是個大丈夫,他成了佛,我們也是大丈夫,怎麼不能成佛呢?所以不可以自暴自棄,就在「五眼」上,就可以自己發起一個慚愧心,發起一個精進心來。按科文上他這個「見無定相」,肉眼觀的是肉眼的境界,天眼觀的是天眼的境界,慧眼觀的是慧眼的境界,法眼觀的是法眼的境界,佛眼觀的是佛眼的境界,見沒有一定的相,因爲能見的眼不是一個眼,所見的境界,也不是一個境界,「見無定相」,這就是「如來悉知悉見」,我們就仰佩世尊了不得,佛眼可以見到嘛!但是佛的眼,也沒有一定的一個實實在在的眼,叫做「見無定相」,說到這裏,就說到如來是能知道一切衆生的心了,再看著經文。
庚二、知無實相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;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甯爲多不?甚多!世尊!佛告須菩提:爾所國土中,所有衆生,若幹種心;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是名爲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」釋迦如來在印度說法,總在恒河兩岸說法,大家都看見恒河,說到多的數目字,佛都拿恒河沙數作譬喻,好讓大家容易了解明白,那麼今天佛就提出來了,問須菩提,如來平常說法,有說恒河的沙子嗎?「如是,世尊,如來說是沙。」世尊,你常常說恒河沙數,你有說啊!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甯爲多不?」這個數目字,在前面已經講過,就是把一條恒河中的沙子,每一粒沙子配一條恒河的數目,這樣「恒河沙數的恒河」,每一條恒河都充滿一恒河的沙子,這叫「恒河沙數的恒河沙」,把「恒河沙數的恒河沙」,再每一粒沙都配一個佛世界,一個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一個世界,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那麼這樣的叁千大千世界,算多不算多呢?「甚多。世尊!」那太多了,這個世界太多了,問到這裏,這就說世界多了。
下面再說,衆生多,衆生的心念多,再看著經文。「佛告須菩提:爾所國土中」,「爾所」二個字,就是恒河沙數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,用「爾所」二個字就代表了。「國土」就是世界,「爾所國土中」,就是恒河沙數的恒河沙數的那麼多的國土中。「所有衆生,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。」每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,衆生就無量數,恒河沙數恒河沙那麼多的世界,裏頭的衆生多的還可思議嗎?每一個衆生的心念都是千差萬別,衆生的心是妄想心,妄想心念念不停,一時想這個,一時想那個,衆生的心念千差萬別,有那樣無量數的衆生,他的心念差別,還可思議不可思議?但是「如來悉知」,這不可思議的衆生,不可思議的心念差別,如來統統知道,這叫「佛知」,前面佛眼,叫「佛見」。
「何以故」呢?不可思議的衆生,不可思議的心念差別,怎麼如來統統知道呢?「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是名爲心。」如來懂得叁谛的道理,他不但懂得,還親證。「諸心」,就是衆生的心,有這麼多「諸心」,「皆爲非心」,按真空道理上講,當體都是空的。「是名爲心」,如來在衆生份上,不過假名叫心,這是講到二谛。在如來份上,他證到中道第一義谛,「是名爲心」,衆生妄念分別的心,如來統統知道。這再說個譬喻容易了解,譬喻如來證得的智慧,譬喻一個大圓鏡子,衆生都在這個鏡字上,在那兒起分別,那個大圓鏡子徧法界那麼的大,也就是遍「恒河沙數的恒河沙數」的佛世界那麼大,裏面的衆生雖然多,都在大圓鏡子上,在那兒起分別打妄想,那個鏡子並不要生心動念去了解他,但是他的一舉一動,打什麼妄想,鏡子都照得有影子,所以如來不要起分別,「如來悉知」,統統知道,這個樣子比較容易了解,轉八識成四智,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,那個大圓鏡智是個比方,比方大圓鏡智多麼大?就等于恒河沙數的恒河沙數那樣的佛世界那麼大,衆生的妄念這麼多,都在那個大圓鏡子上面,都照得有影子,那個鏡子怎麼不知道呢?這就是按道理上講。衆生千差萬別的心,都是按世俗上講,他有個心。按真谛講,根本沒有個心,不過假名爲心而已,如來證得中道第一義谛的心,所以你那個妄想心,都在如來的真心裏面,他怎麼會不知道呢?下面再加以解釋,把它結束。
「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這是推衆生的心沒有個心,爲什麼衆生的心,「即爲非心」呢?衆生的心是個妄想心,它念念不停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個時際,在這叁個時際,找這個衆生心都找不到。有個觀叁心不可得的偈頌,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上有,《心印疏》也有,那個偈頌:「叁際求心,心不有。心不有處,妄緣無。妄緣無處,即菩提。生死涅槃,本平等。」我們把這偈頌念熟了,還要思維,要聞、要思、要修,要思維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意思。衆生的心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分這「叁際」,「際」就是時間,分這叁個時際,分這叁個時間。「過去心不可得」,過去已滅,這個心就是我們的妄念,這個妄念這個念頭過去了,這叫「過去心」,「過去心」它已經滅無,沒有了,你要上哪兒去得到這個心呢?過去心已滅,不可得。那麼「現在心」呢?「現在心」,它不停,也叫不住,這叫不停住,這一念具足九十剎那,一剎那具足九百個生滅,這個衆生的心念,念念不停,它不會停住,你想得個「現在心」,已經過去了,你有個念頭,又過去了,非常的快,它現在心不停,故不可得。「未來心」怎樣呢?未來的心,還沒生出來,才叫「未來心」,沒生出來,未來心未生,不可得。
先解釋,「叁際求心,心不有」,過去心已滅,心不有;現在心不停,心不有;未來心未生,心不有。「心不有處,妄緣無」,依著這個偈頌,我們要思維,要有個悟處,我們衆生是個攀緣的心,有能緣就有所緣,能緣的是我們的妄想心,所緣的是虛妄的境界,能緣所緣都叫「妄緣」,都是虛妄不實在,你這個時候「叁際求心,心不有」,你觀想到心不有了,妄緣無了。你把能攀緣的妄想心觀空了,它還去攀緣外面的虛妄境界嗎?能緣的妄緣沒有了,所緣的妄緣也沒有了,「妄緣無」,就是能緣所緣皆是妄,這個妄緣沒有了,也不打妄想了,也沒有執著外面的境界了,統統沒有了,「妄緣無」。那麼,到這個時候,它不落入斷滅,「妄緣無處,即菩提」,這個時候,菩提智慧發生了,菩提智慧不從外來,不是釋迦佛給我們智慧,智慧是本來具有的,人人本具,各各不無,那麼有智慧,我們的智慧怎麼不現前呢?就是給妄想心障礙到了。你現在把妄緣之心空掉了,菩提智發生了,從哪裏發生的?本來有的,菩提智一發生,就證得菩提智果了。成佛有二個果,一個就叫菩提果,這個時候是個什麼境界呢?菩提智緣的平等境界。「生死涅槃,本平等」,佛法最難了解的就是大乘佛法,也就是最上乘佛法,我們衆生不明了自己的生死之苦,佛先說四谛法,先說「苦谛」,要我們知道苦,現在的苦知道了,在六道輪回的生死大苦,你要知道,知道了就害怕生死之苦,害怕生死之苦,你得去修行用功,去求證「涅槃」。梵語「涅槃」,中國話叫「寂滅」,你把煩惱生死都寂滅了,你就證得「涅槃」,那是對小乘人說的。對大乘權教菩薩,雖然了解生死涅槃本空,但是他想到我有個「大乘涅槃」可證,我了的生死,比二乘人還了得究竟,我是分段生死要了脫,變異生死也要了脫,權教菩薩,他還是有著相。到了最上乘法,生死跟涅槃是對待的假相,你怎麼知道有「生死」呢?因爲你有個妄想心,你怎麼知道有「涅槃」呢?因爲你有個妄想心,執著有個生死之苦,你才執著有個涅槃,還是那個妄想的功能。你現在「叁際求心,心不有。心不有處,妄緣無。」那個能攀緣的妄想心沒有了,菩提智發生了,菩提智發生,生死本空,對著「生死」才說「涅槃」,生死都空了,哪裏來的「涅槃」呢?叫「生死涅槃,本平等」。那麼,你懂到這裏,你就懂得那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,但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