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说没有法得呢?这个道理还是通达不过来,所以释迦佛再解释,释迦如来有没有所得呢?有个所得,有个所得为什么又说无所得呢?因为他所得的菩提法,「于是中无实无虚」,「是」就是「菩提法」,于菩提法中,是无实无虚。他所得的菩提法,是个平等真如之理,也叫实相之理,实相也就是真如,名字不一样,义理是一个,真如实相,实相真如,就是个平等之理。这个平等之理,你不能说它实实在在有,也不能说它实实在在无,你说个有,它就有实了:你说个无,它就虚了,这个平等之理,不平等了。「无实无虚」这一句经文,就是心经上「不增不减」那一句经文。心经上「是诸法空相」,就是真如平等之理,这个真如平等之理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。等你得到了菩提法,那个真如平等之理,是不是增加了一部分呢?没有增加,不要说你八地菩萨没有增加,就是成佛了也没有增加,它不增。在凡夫份上,它是不是减少了一部份?没有减少,减少了它是个可坏之法,可坏之法我们永远不会成佛了。我们虽然流转生死,此道来彼道去,受苦无穷,我们的真如理体,从来没有减少过一点,因为它不变动。所以这叫「在圣不增」,在圣位上没有增加一部份,「在凡不减」,在凡位上没有减少一部份。「不增不减」真如的理体,就是「无实无虚」,为什么说没有增?没有实实在在有一个法。为什么没有减少一点点?它是「无虚」。因为「无实」,没有个实实在在,前面说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因为真如理体,它没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。凡所有相,都是虚妄,不要说凡夫法,一切生灭有为之法,是虚妄的,你化身佛的三十二相好,也是虚妄的,报身佛的无量相好,还是虚妄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为什么呢?真如理体上,它没有个实实在在的法。因为它又「无虚」,下面说了:「是故如来说: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」「虚」是没有了叫虚,它不是落于断灭,一切法,都是佛法。
这个地方是要我们彻底开悟,就是你能反过身来,你能够悟到一切法,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透过这个虚妄的假相,你才能悟到那个真如的理体,悟到真如理体,那一切法,都是佛法。所以《心印疏》上引证的:「青青翠竹,即是真如,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。」你看见青青的竹子,那就是真如理体,你看见开的黄花,「郁郁黄花」,很茂盛的样子,「郁郁黄花」就是实相般若,一切法都是佛法嘛!那么,换句话说,你要是不能透过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的理,你所说的佛法,也不是佛法。你好不容易发了个菩提心,发了个菩提心你有个心可发,你好不容易发心要成佛,都不容易。一切众生没有闻到大乘法,他怎么知道发菩提心?闻到大乘法,听了多少年了,他还不发菩提心,好不容易发菩提心,这不容易啊!发菩提心是不是真正要想上求佛道?也不容易,出了家也没有发心上求佛道,听经学佛法,学了多少年,也没有真实发个心说,我要成佛。好不容易发个心要成佛,这很不容易,这很难得,但是你一着了相,你发的菩提心,也不是菩提心,你求的佛道,也不是佛道。怎么说呢?都是分别妄想,那怎么是佛呢?怎么是菩提呢?所以你要是不懂得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的道理,你学的佛法,也不是佛法。你要是懂得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这个道理,它又不落于断灭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那你成佛快了,因为你见的如来,是法身如来,法身如来在哪里呢?一切法都是真如理体,一切法都是如来的法身,这叫「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」你看见竹子,青青的翠竹,也是佛法,你看见郁郁的黄花,也是佛法,像苏东坡开了悟一样,说是:「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净法身。」他住在山里面,夜里很静打坐,听见山边的溪水,哗啦哗啦的流着,他忽然间开悟,悟到那就是如来说法,溪水的声音,无非是如来在那里说法的广长舌相。早晨起来,一看见山上青青颜色,就是如来的清净法身,这就是「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」你看见溪水,溪水是佛法,看见山林里青草的颜色,那就是如来的法身,那就是「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」既然「无实」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;既然「无虚」,说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这个地方你想到,为什么如来得的菩提法,他实实在在无所得,有所得就有实实在在的菩提法,它无有实嘛!说个菩提它有个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哪有所得呢?但是它不是落于断灭,落于虚无,你悟到一切法无所得了,法空了,法空了可反过身来,一切法,都是佛法。为什么呢?你悟的法空,不是断灭空,那是真空,真空可是不空,真空不空即是妙有,这一切法都变成妙有了。不是凡夫我执着出来的一切法,也不是二乘起的法执的一切法,这个一切法是透过了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的那个道理,转过身来悟到的,悟到这一切法,都是佛法。再讲到《华严经》的境界,《华严经》的「一真法界」,「一真法界」就是实相,也就是真如,徧一切处。《华严经》上也是讲,一切法皆是佛法,乃至于大小便都是佛法,乃至于到了淫舍酒楼,淫舍,就是酒女家的,酒楼,喝酒的饭店,都是道场,那都是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。
下面再结归中道,在科文上叫「结示中道」。
庚四、结示中道
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这在《金刚经》上叫三连句,「所言一切法」,一切法,什么法都有,凡夫法也有,圣人法也有。凡夫法要是没有,何必去转凡成圣呢?圣人法要是没有,成个什么圣人呢?所以一切法都有。说到这个时候,「菩提法」,佛有个授记,有个所得吗?佛说有,即非有,怎么又说「无所得」呢?因为一切法本来空,一切法皆是从因缘所生,缘生无自性,一切法皆空,「即非一切法」,「故名一切法」。科文上结示中道,前面《新眼疏》讲二谛的道理,它这个地方,结示中道,第三句一定要结到即有即空上,即有即空即是中道,所以佛说:「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」这就是即空即有,中道的第一义谛。
讲到这里,己一、得记离相这一科讲完了,在修行用功上,要降伏妄心,要离相,得授记,要离相。这下面第二科,感得的果报要离相,感报离相,这一段经文很短。
己二、感报离相
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。须菩提言:世尊!如来说人身长大,即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
「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。」佛只说到这里,须菩提没有等佛说完,他就接着说了,「须菩提言:世尊!如来说人身长大,即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讲到这里,这就是感得的果报也要离相。感得的果报就是大身相的果报,大身相就是报身佛,你感得了果报,你三祇修因,百劫种相好,你如是因,感得如是果,你如是成了佛了,得了个世间最高大身报身佛相,你不能执着有个报身佛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哪里有个报身佛的相可得呢?
上面世尊对须菩提说:「譬如人身长大」,没有等佛讲完,须菩提就接着说了,他为什么没有等世尊说完?前面世尊说:譬如有个人像须弥山那么大的大身,是身为大否?须菩提言:「甚大!世尊!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那个经文很多句子,而且经文还不大好转,意思是说,佛说的大身,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所以须菩提一听说这个话,不等世尊说完,就接着解释了。「须菩提言」,须菩提就说了,「世尊!如来说人身长大,即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你说的这个人身长大,那个相当体就是空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哪里有个大身之相,那报身佛的相,怎么有个报身佛?报身佛是为地上菩萨示现的,等到成了佛,没有两个身相,佛与佛没有身相迭相见,所以佛说那个报身、那个大身相,当体也是空的,「即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那这个「即为非大身」的「非大身」,指着上一句就是「人身长大」,当体即空;要是跟着下一句,那个「非大身」就是法身,没有数目字可以形容的那个大身,叫做「非大身」。不是对小说大的那个「大身」,那就是法身,那个法身才是名「大身」,才叫真大身,须菩提已经悟到这个地方。这就跟前面解释「一切法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」的道理一样,换了个名词,义理是一样。佛说「一切法」,有个报身佛的大身吗?「即非一切法」,报身佛的相也是空的,「即非大身」。这「是名大身」,就「是名一切法」,按中道第一义谛,它即空即有,那就是报身也是个大身了。因为你执着报身的相,它有个数目字可以形容,有个大有个小,那就不叫「大身」,要讲到「非大身」,才「是名大身」,这叫感果离相,你成了佛,你不要说化身佛的相不可执,连报身佛相也不能执,那你才能证得法身,这叫「感果离相」。
下面讲第三科,讲「己三、修因离相」,再分二科,庚一、承前总以例明,承着前面的经文,总加以比喻来说明,再看着经文。
己三、修因离相(分二,庚一、承前总以例明,庚二、约事别为遣相)
庚一、承前总以例明
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,
前面的经文,已经说过这个道理,假若你有我等四相,你就不叫做菩萨,这个地方再说,就是承着前文的道理的。「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。」菩萨也是这个样子的,你度众生,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,你要懂得三连句的道理会归中道,那你才叫做菩萨;假若你不会归中道,这个「菩萨亦如是」,就是应该会归中道,就是「佛说一切法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」,「佛说大身,即非大身,是名大身」,会归中道,你应该这个样子,叫做菩萨。
庚二、约事别为遣相(分二,辛一、约度生遣相,辛二、约严土遣相)
辛一、约度生遣相
若作是言:我当灭度无量众生,即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须菩提!实无有法,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
「若作是言」,假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