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讲的什么道理呢?讲到要是着了发菩提心的相,然灯佛在当时就不会给我授记,不能讲:「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!」这个经文上念得很累赘,实际就是给他授记的两句话。「汝」指着释迦牟尼佛,那个时候就是善慧菩萨,汝善慧,「汝于来世」,说得长远还有一大阿僧祇劫,说的超近一点有九十一劫。为什么说的不一样呢?因为众生见的不一样,有的地方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,二大阿僧祇劫修满,遇见然灯佛授记,不是还有一大阿僧祇劫。但是有的众生可以说是顿超的,就说如来这时候授了记,跟他说九十一劫以后就成佛了。那么,这个时候,「汝于来世」,就是或者九十一劫以后,或者再经过一大阿僧祇劫,你「当得作佛」,你应当作一个佛,「号释迦牟尼!」你的佛号为释迦牟尼。
「须菩提!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」,假若那时候我心里有个执着,执着有个法,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然灯佛他就不给我授记,不说授记的话:「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」了。「须菩提!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: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!」这一句要念到这里,不念到整句,经文有点累赘,前面说我要是在授记的那个时候,我有分别心,我今天要得菩提法,这个时候,然灯佛就不给我授记,也就不给我说授记的话,「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」「以实无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「以实」的「以」字作「因」字讲,因为当时,实实在在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我那个时候,我证得法空,不但我空,法也空,没有能所分别,没有能得之心,没有所得之法,这叫实实在在没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是说他自己的功行,到了授记那时候的功夫,我那个时候,我心空境寂,我的内心是空的,外面境也是寂灭的。我内心空,没有能得之心;外面的境界寂灭,我没有所得之法。「以实无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没有「能得」,没有「所得」,「是故」,以是之故,「然灯佛与我授记」,然灯佛才给我授记,「作是言」,才这样说:「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」因为他授成佛之记,就是八地菩萨位,这个用功要用到法执的分别不起,他就能深解义趣,就能证到初地菩萨,初地菩萨就是大彻大悟的一个菩萨位,跟小乘证初果位意思一样,深浅不同。小乘证得初果,他分别我执不起,所以叫做小乘圣人。大乘菩萨是我法二执一起要断除,我法二执分别所起的,他统统把它空掉了,他就证得了初地菩萨,初地菩萨叫做大乘圣人。那么,由初地菩萨以后,就要断俱生的我法二执,这时候我法二执一起断的话,就是单断法执,也是俱生法执,俱生,与生俱来的一个法执,由初地菩萨起,断俱生的我法二执,断到八地,他已经到达无功用位了,就是到这个时候,他不要用功,自然往前精进,那么他有这格,有功夫,来授成佛之记,所以内里面没有个能得的心,外面没有所得的法,能所分别,他不起。不但分别的法执没有,连那个俱生的法执也不起,这个样子,他才能授成佛之记,然灯佛才能跟他作是言:「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」
庚三、征起转显
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!若有人言: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须菩提!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「何以故?」这就是转起来显明,「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」这是讲法身如来,记得,平常解释如来,有应身如来的解释。「如来」两个字怎么解呢?乘如实道来成正觉,他证得报身佛了,他证得如实之道,证得真如实相之道,由真如实相之道来成正觉,来示现应化成佛的这个应身佛身,这是应身如来的解释,乘如实道,来成正觉。《金刚经》这一句是解释法身如来的,这个「如来」两个字怎么讲呢?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」「诸法」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它有个本体自性,一切法的本体自性就是真如。一切法它是因缘生的,那是一切法的法相,法相是因缘生的,这个法相它有生有灭,因缘生法它没有本体没有自性,它是有生有灭,叫生、住、异、灭,有这四相变迁,但是它有本体自性就是真如,真如是个理体,真理之体叫理体,这个真理之体的真如,它不变动的,「真」者不虚妄,「如」者不变异,有个不虚妄的理体,有个不变异的理体,那就是真如理体。这个真如理体,一切法都依它随缘生出来的,所以它是一切法的本体。一切法的真如之义,就是真而不虚妄,如而不变异的这个义理。生、住、异、灭是一切法的法相,一切法的相是随缘生起的。「真如」有二种义理:一种是随缘义,一种是不变义。它本体不变,但是它能随缘,随缘就生起来一切差别法相,它能随缘又不变,它不变能随缘。随缘它又不变,一切法相,千差万别,生、住、异、灭,但是它的真如本体不变动,就拿黄金跟庄严器具做比方,黄金它本体不变,但能随缘,随缘生起来一切庄严器具,你欢喜造一个金戒指,就造一个金戒指的相;你欢喜造条金项链,就造一条金项链的相;你欢喜做成金镯子,就变成金镯子的相,这是随缘生一切差别相,但是那个相是随缘生出来的,它有生、住、异、灭,黄金的本体,虽然随缘它不变,它不变能随缘。随缘它不变,一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,跟庄严器具的黄金一样,这个道理就容易懂了。这个「如来」者,就是法身如来,法身如来就是那个真如理体,真如理体在哪里呢?就在这一切法上,就是一切法的本体,一切法有个不变动,有个随缘的本体,虽然随缘,生出来一切法,有个不变动的本体,那就是「真如」之义,这就叫做「如来」,这就叫做法身如来。这个法身如来怎样解释呢?不能解释为乘如实道来成正觉,这就是由真如而来,故名「如来」,上面的「如」是真如,由真如而来,故名「如来」,他证得的那个法身,法身来了,从哪儿来的?由真如来的,故名「如来」,所以它是来而不来,来无来相,你证得法身了,它没有个来,没有个去。说有个来,它由真如而来,这就是你成了佛,证得如来的法身,证成法身佛了,成了法身佛就是证得一切法,真如的义理了,证得真如法的本体了。这就是《楞严经》上讲的:「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。」离一切相,就即一切法。如来的法身在哪里?徧一切处,徧到一切法上,但是你一执着法相,法身显不出来了,你把法相观空,叫做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这就即见如来了,见到如来,就是法身如来。
这是转征起来,再加以解释,释迦如来授了成佛之记,怎样没有可得,怎么没有一个能得之心,也没有一个所得之法呢?因为授了成佛之记,一定要成佛,就是一定要证得法身如来,证得法身如来,就是那个真而不妄,如而不变异的真如理体,真如理体上,哪有这个「能」,哪有这个「所」呢?哪里有个「能得」,有个「所得」呢?解释这个道理。
再看着经文,「若有人言: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须菩提!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这转过来,再解释一遍,「若有人言」,这个人就是权教大乘的菩萨,凡夫不知道说这个话,二乘人还不知道佛成佛是怎么成的?这个权教大乘,他学大乘法他知道,但是他着相,他说是如来有所得。「若有人言」,就是权教大乘的菩萨说的,如来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,要是没有得到,怎么能授成佛之记呢?这个道理不是权教大乘菩萨之意,也是佛说的,因为对权教菩萨的根机,只能说这个有所得,有所得他有希望心,他才去求菩提法。可是现在要讲最上乘法,须菩提!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,这一句话,佛就讲了两遍,连须菩提讲,就三遍。须菩提说,佛在然灯佛所,依他所解悟的佛说的义理,没有个法,佛在然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佛跟他印证:「如是如是!」接着说:「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再讲了半天,解释了半天,为什么说了再说呢?这是释迦佛悲心过切,要我们学大乘法,要学实教大乘,要学最上乘法,你心里头,切不可以存一点点, 疑惑之念,究竟有所得?究竟无所得?心里一疑惑,你根本不了解实教大乘的道理,或者你了解了,了解了是有所得,而不可说,还是没有了解透彻,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。说了再说,你这个心才能把偷心死尽,才能死尽偷心,偷心就是偷人家财物的那个心,做贼的那个心。他为什么要偷人家的钱财,偷人家的物品呢?他有那个贪心嘛!我要贪图有个菩提法可得,还不是贪心吗?这贪心,跟那个做贼的,偷人家财物的偷心一样,偷心不死,偷心死不尽,那就是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你心里永远不能空,心里不能空,境也不能寂,所以一定要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,才能授到成佛之记。你心里头有一个偷心,就有能有所,有能有所永远不会授成佛之记,因为有能有所,就是个分别心,怎么能成佛?怎么有资格成佛呢?分别心,凡夫就是个分别心。二乘人呢?空了一半,我空了法不空,还是个分别心,他为什么法不空呢?还是有一个法执的分别嘛!所以说到你学菩萨道,还是有个能,有个所,有能所分别,永远不会授成佛之记。所以说了再说,佛的慈悲心重,下面就结示起来。
庚四、结示中道
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!是故如来说:一切法,皆是佛法!
「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这一句须菩提说了一遍,释迦如来给他印证了以后,再连说了二次,须菩提懂得了,他悟到这个地方,他解佛所说的义,深解佛所说的义了,恐怕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不明白,于是说了再说,还恐怕我们放不下,再加以解释。「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。」怎么再加以解释呢?释迦如来说在然灯佛面前授了成佛之记,他有个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怎么这个地方一再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