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遇見不順心的境界現前,你都不要生心動念,我天天念《金剛經》,怎麼沒有感應?不是沒有感應,有感應怎麼還要受人家的嫉妒障礙,種種這麼樣的欺侮我?它都是來給你消業的,這就要把《金剛經》第十六分這一段用上。

  再講到下面,釋迦牟尼佛會拿他自己的來舉例,道源就拿我舉例子,讓諸位同學相信,我是有點智慧,福報一點也沒有,可能前生前世就是個講經的法師,今生今世還有點智慧,今生今世當法師就是不曉得培福,就是執著這一點智慧,沒有培福哪來的福呢?所以一點福也沒有,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師,是我的善知識,我不聽他的,他非要跟我說,一定要糾正我錯誤的知見,叫我培福。這就是我跟同學講過,在我閉關的時候,他跟我辯論的結果,我也沒有接受他的意見,我還是依著我的知見,我要求智慧,求智慧我就要把大藏經看叁年,先看大般若經,結果大般若經少了二百卷不能看,不能看怎麼樣呢?想研究「俱舍論」,「俱舍論」是小乘的智慧經,叫「聰明論」。看俱舍論還沒有研究叁分之一,得了一個吐血的病,差點死了,吐血病治好了以後,不能看經,一研究起注解,頭疼!這一下子,我忽然間才領悟到慈舟大師,爲什麼到關房來看我,可能慈舟大師就是現代的活菩薩,看見我還有這麼一點善根,來加被我的。你沒有福報,求不到智慧,這是我覺悟出來的。求智慧你要看經,還是要有福報,沒有福報,經不讓你看;你研究教理,沒有福報,不能研究。從那時起,我就反過來要求福,就要忏罪,我閉的關房,叫「閱藏關」,看一看叫閱,准備看藏經看叁年,結果就改成「拜佛念佛關」,從關房裏出來以後,福報有增加沒有增加,不知道,身體倒變好了一點。再拿我自己做一個例證,我得了好的果報,我廿幾歲時,是天天病奄奄,要死不活,那麼求叁寶加被,讓我活到叁十歲,我就滿足了。到了叁十歲,沒有死,才去閉關,到現在我能活到八十歲,這是出乎意料之外,我就是現在死了,歲數不能算小了,八十歲了,那叁十歲死了,還是個冤枉啊!還是短命而死。現在八十歲了,怎麼會活到這麼大的年齡呢?這就是「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」、「講說《金剛經》」的功德,把那個罪業給消了。福報呢,一點福報沒有。我在大陸上講經,辦佛學院,都是依靠著別人,我只負教務的責任,事物經濟方面的責任,我一點不負,我不是不負,我沒有這個力量,這就是我一點福沒有,講經人家請我,我就講,不要我花錢,花錢我沒有;辦佛學院,我就去辦,我不要花錢,花錢我沒有。這個錢就是個福報,我沒有福報,錢離我很遠,所以我就培福,一點點福不敢舍掉,要惜福,要培福,培到現在,在大陸上講《金剛經》,算不出來講了多少遍,到了臺灣來,前天仁光法師跟我算,可能講過十二遍了,連這一遍就十叁遍,那麼,現在是不是有點福報呢?有點福報了,這一回辦佛學院,是連經濟的責任都由我負擔的,不是光供養諸位同學的法,還供養諸位同學的飲食,這不是現在證明有好結果嗎?以前我在大陸上的時候,我不想錢,想錢也想不到,所以幹脆不要想,成天沒有一個錢,一個同學來,你叫我供養你吃飯,我也供養不起,我沒有一個錢。說的太多就打閑岔,耽誤時間,我連逃難到臺灣來,也是講《金剛經》的功德,要逃難到臺灣來買個機票四兩黃金,我一個錢沒有,哪來的四兩黃金呢!就有那麼一個信徒,他要給我飛機票,我就來了,這不是不可思議的事嗎?講這些話,不是在出賣我的功德,自己貢高我慢,我不敢,我是堅定諸位同學的信心,你遇見什麼逆境,不要退心。你念《金剛經》,照樣的念下去,每天念一遍,每天都念,你研究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就盡量去研究,將來可以講,盡量的講,廣說是經,「廣爲人說」,有緣就講,你看我在臺灣就講了十叁遍,有緣就講,這就叫「廣說」。遇見什麼逆境現前,你就認爲這是給我消罪業的,這是最好解釋疑惑的一段經文。講得太多了打閑岔,耽誤時間,現在再看著科文。

  下面講丁叁、引因較量,引著釋迦牟尼佛自己的因行,因位之中的行門,來較量這個經的功德。再看著經文。

  丁叁、引因較量

  須菩提!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,于然燈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;悉皆供養、承事,無空過者。若複有人,于後末世,能受持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;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、譬喻所不能及。

  「須菩提!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,于然燈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;悉皆供養、承事,無空過者。」拿自己的功德,來跟這個受持《金剛經》的人較量。「我念過去」,就是以前的事,過去的時間,有無量阿僧祇劫的時間那麼長,這個時間在什麼時候呢?「于然燈佛前」,「得值」,就是遇到了。遇到多少佛呢?遇到「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」,「那由他」的「他」,要念「ㄊㄨㄛ」,「那由他」翻成中國話,叫做「億」,因爲印度是十萬爲億,百萬爲億,千萬爲億,萬萬爲億,所以前面翻成億,下面的「那由他」不再翻,就是「億億」。就是遇到了八百四千萬億億諸佛,這麼多的佛,他遇到佛就供養,遇到佛就給佛作事,給佛當侍者。「悉皆供養承事」,「供養」就是香花供養,衣服飲食種種的供養。「承事」,給佛當侍者,佛的房間、佛的講堂,天天去打掃,佛換下來的衣服,給佛洗衣服,這就是給佛當侍者,叫「承事」。「無空過者」,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,沒有一尊佛空過的,有一尊佛出世,我就去供養,我就去承事。那麼,這就要問:「我這得的福多不多呢?」「甚多!世尊!」這個問略掉了。

  這就要較量受持《金剛經》的這個人了,「若複有人,于後末世,能受持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;于我所供養諸佛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、譬喻所不能及。」這就要注意,這個人是什麼時候的人?「于後末世」,于後來到了末法時代,乃至于推到一萬二千年的最後五百年,都算「于後末世」,這個人生在末法時代,就是業障深重的人,他有善根,他能受持《金剛經》,能讀誦《金剛經》,還沒有爲他人說,爲他人說這個人的功德更大了。這就單說自利,「能受持、讀誦此經」,這個人受持、讀誦《金剛經》,他得了功德沒有呢?得多少呢?所得的功德,于我前面我所供養諸佛的功德,比較比較,較量較量,「百分不及一」,這個要注意,是我所得的功德,跟那個讀《金剛經》的人較量,我的一百分,也趕不上他的一分,這個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功德多,我供養承事諸佛的功德少。有的人講《金剛經》,尊重佛的心太重了,一定供養承事諸佛的功德才多,把經的意思完全講反了,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這個人的功德多,我那個功德一百分,也趕不上它的一分。「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」,乃至千分、萬分、億分,再「乃至」,「乃至」是超略之詞,再「乃至」于「算數譬喻」,是世間所有的算數,比較起來,沒有辦法算,用「譬喻」,用世間法來譬喻也譬喻不來,都「所不能及」,「及」是趕得上他,統統趕不上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那個人的功德。你就知道,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功德,該有多麼大的功德了,不但超過善男子、善女人用七寶布施,用身命布施的功德;連釋迦佛的因行,供養過「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」的功德,都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不及一,你受持《金剛經》的功德就這麼的大!

  這是丁叁、引經較量,引因行較量經功德,下面丁四、總以結歎了。

  丁四、總以結歎

  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後末世,有受持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;我若具說者:或有人聞,心即狂亂,狐疑不信!須菩提!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!果報亦不可思議!

  「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後末世,有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;我若具說者:或有人聞,心即狂亂,狐疑不信!」你看我說受持《金剛經》的這個人,尤其是叫我們聽,前面有一句「于後末世」,這裏又重說一句,「于後末世」,這就是正應我們的機,叫我們聽的。你要是發心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,所得的功德我還沒有完全說出來,「具」是完全、具足,我沒有完全、具足,我沒有完全說。我要完全說,或者有人聽到,「心即狂亂」,狂亂就是要發神經病,他怎麼會「心即狂亂」呢?「狐疑不信」,哪有這麼多的功德,越說越厲害,越說越多,已經夠多了,還沒有說完呢?「狐疑不信」,狐疑就是疑,疑而不信,疑而不信爲什麼叫狐疑?因爲狐狸是多疑的畜生。古時有一個公案,叫做「狐狸不能過冰河」,河結了冰,人可以從上面走,其他的畜生,乃至貓狗,都可以走過去,但是狐狸過不去。爲什麼牠過不去呢?他多疑,牠走到河邊看到結冰,它也看見別人在上面走,他多疑,唉呀!我要是走到中間,冰破了,不是要淹死嗎?牠就回來了,回來了還是想過河,又回去了,但是到河邊想過還是不敢過,又走回來了,就這樣走來走去,結果他沒有過冰河,這就是「多疑不能以成事」,所以「疑」叫「狐疑」。多疑的人他就不信,疑跟信是對立的,「疑則不信,信則不疑。」他多疑,多疑他就不信,多疑不信,糟了!你跟他說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功德多,是叫他增加信心的,他沒有信,反而起了疑。不信他反過來要毀謗,要謗佛,要謗法,就說佛在那裏打妄語,佛在那裏騙人,謗佛;連《金剛經》他也不信,要謗法。所以不能完全說出來,只有說這麼多。

  把這個道理總結起來:「須菩提!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!果報亦不可思議!」這裏叫須菩提,也是叫我們聽,你應該知道《金剛經》的義理是不可心思,不可言議。《金剛經》的義理多麼高多麼深呢?你心裏想,想不到,想不到謂之「不可心思」;你嘴裏講,講不出來,這叫「不可言議」。有不可思議的義理,那麼,它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。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