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皆办,具诸佛法,还听啥!」都走了,他闻都不来闻,不能闻此经典,他怎么能受持、读诵呢?自己不能受持读诵,怎么能为别人解说呢?所以「好乐小法」的人,对于《金刚经》,闻都不闻,既不能受持,也不能「为人解说」。那就证明前面说:「若有人能受持读诵,广为人说」他得的福德,不可思议!他就是荷担如来大乘家业的一个好弟子。这就证明了,因为「好乐小法者」,做不到这事,下面再说《金刚经》所在之处。
戊三、约依处显德
须菩提!在在处处,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,即为是塔。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,而散其处。
「在在处处」,就是随便在什么处所,不指着哪一个地方,只要是《金刚经》所在之处,只要有《金刚经》在这个处所,「天、人、阿修罗,所应恭敬供养。当知此处,即为是塔。」还是要尊重《金刚经》所在之处,这个所在之处,就是如来的塔在那个地方,你见了塔不要恭敬供养吗?你见了《金刚经》的所在,这地方就是如来的塔。「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」,怎么供养呢?你要发恭敬心,就是意业要恭敬,「作礼围绕」,这就是身业,要五体投地,要顶礼,要拜这个地方。「围绕」,还是个礼节,你看其他的经典,见了佛,「绕佛三匝」,那就是「围绕」,「绕佛三匝」,就是个礼节,我们现在上早殿上晚殿,一定要绕佛绕三匝,那就是个礼节,等于顶礼三拜一样,这是个礼节,顶礼了,再围绕那个地方。还要献供养,「以诸华香,而散其处。」要烧香、献花,这一段要是跟着前文来的,就是第十二分「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。」那个地方,把那个经文再重复一下。到此为止,第十五分讲完了。到了第十八分会讲到知见离相,分个能、分个所,能执着的叫见,所执着的叫相,这样把它分个清爽,到了第十七分以后,完全是去除心内的内相,也就是所执着的相,第十五分还在前半卷,已经在这个地方文法上留个伏笔,已经伏在这里,叫你知道以下就要讲能执着的见,把它去掉了。
先看科文,上面戊二、校量闻经的功德,这是从第十五分起,第十五分说你能闻到这个经,信心不逆,这个功德就超过前面无量数以身命布施的功德,这是闻信的功德,闻而信。戊三、况显兼说功德,况显还能书写、受持、读诵,还能为他人解说,兼说的功德。下面讲到丁二、释义详示,分四小科,戊一、约教理显德,戊二、约行果显德,约这个释义就是四小科,前面这两科我没有讲,再补充一下,教理行果是四种法宝,我们皈依佛宝,皈依法宝,皈依僧宝。皈依佛宝,都是什么佛宝呢?佛说的法不出这四种:教理行果,佛教的一个普通常识,不说同学不知道,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,经就是教法,里面有无量的义理,那就是理法,依着义理来修行,就是行法,结果你有所证得,就是果法。到了戊三、约依处显德,那么第十五分就讲完了,「约依处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在在处处,无论在哪里,你都应该供养,像供养佛的塔一样,你们去对经文,因为教理行果,以前好像没有讲过,上次讲忽略过去,这都是纠正补充。丁二、释义详示,分四科,第十五分只讲了三科,第四科戊四、约功用显德就在,第十六分,约它的功用来显它的功德,有一种功用就从第十六分起。
【能净业障分第十六】
戊四、约功用显德
复次,须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!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!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,即为消灭!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!
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现在的功用,先消文释义,再来料拣这个道理。「复次,须菩提!」重复次第,再叫一声,须菩提!就是现在,乃至于到了末法时代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读诵此经」,谁能受持、读诵《金刚经》,这都叫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「若为人轻贱」,《金刚经》所含的道理高深,功德无量,应该受人尊重,但是没有受到人的尊重,反而为人轻贱,「轻」者不重,「贱」者不尊,不能受到人家的尊重,反而为人家轻贱。这个「轻贱」里面包括了很多的逆境,就是不顺心的境界,都包括在这两个字里面,或者你在那里手持《金刚经》,别人就嫉妒你,或者障碍你,或者说一些不好听的话,或者破口骂你,或者用种种恶事来欺侮你,比如你在这个道场天天念《金刚经》,碰到一个有势利的人,把你赶出道场,这就是用强迫的势力来欺侮你,或者用杖来打你的身体,这都包括在「轻贱」这两个字里面,这就是逆境现前了,那么你不要退心。这跟《金刚经》前文完全不相合了,前文说过,你「能受持读诵」,得的功德无量,怎么不能受到人的尊重,反而受人轻贱呢?释迦佛就给我们解释这个疑惑:「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」,造了恶业就是造了罪,叫做「罪业」,这个「业」,三界以外叫「无为业」,三界以外叫「有为业」,三界以外的「无为业」不说,单说三界以内的「有为业」又分为三种,即善业、恶业、不动业。上二界,他所修的「四禅八定」,他修的业,叫不动业,他修禅定。单说欲界里有二种,一是善业,一是恶业,善业是福业,修福的,前面七宝布施,身命布施,他都是造的业,造的是善业。这里讲的「罪业」,「罪业」就是恶业,他这个人,他前世造了罪业,造了恶业他应该依着罪业受罪业之因,得了果报,得到哪里?应当堕恶道,恶道就指着三恶道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应该堕三恶道。这个地方要料拣一下,就是「先世罪业」,造的恶业,他应该堕三恶道,今生今世怎么转个人,还能念《金刚经》呢?你应该记着,我们一个凡夫,造善业,不纯净、不纯一,造善业的时候夹杂着恶业,他造恶业的时候,也不纯一,也夹杂着善业。凡夫是个妄想心,妄想心是对着外面的境界生起的,遇到恶的境界,他就动了个恶心,就发动身口,造恶业。耶,他忽然间遇见一个善的境界,他就造了善业。这个人造的罪业,他应该堕三恶道,这个罪业的因还没有成熟,他造的善业先成熟了,就是应该转人的这个业,人是三善道,应该转人的善业先成熟,先成熟先转一个人。转一个人他造为人的善业的时候,还种着有佛法的种子,这个种子也发生现行,就是他能遇到《金刚经》,能发心受持读诵,这是个善因善果,那么他在善因善果的时候,应该遭到好的果报,应该受人家尊重,怎么反而受到人家的「轻贱」呢?「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,即为消灭。」这就是《金刚经》有不可思议的功用,给他消业的,消什么业?消罪业,他这个人前生前世造的罪业还没有成熟,再一生就要成熟了,就是这一个人的果报尽了,再一生他应该堕到三恶道。那么这个人好不容易有善根,发了善心,能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,那能叫他堕到三恶道吗?所以叫做「重罪轻报」。受人的「轻贱」,包括忌妒障碍,甚至于欺负你,压迫你,骂你,打你,这个罪过都受得很轻,比三恶道受的苦,那不算什么!可是受轻的果报,把重报的苦果,转掉了,这叫做「重罪轻报」,这就是显得《金刚经》有不可思议的功德,把那个罪业给消掉了,三恶道的果报不受了,反过来还会得大的好的果报。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「当得」,就是当然要得到,或者按时间上讲,当来,当来要得到,要得到什么?要得成佛,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法,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果,那么这个人就成佛有份,将来一定可以成佛。这就是说,这个人「轻贱」你,他可帮了你大忙,第一、他把你三恶道的罪业给消灭了。第二、你可以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先得到「菩提法」,再得到「菩提果」,这个人不是帮了你大忙吗?这就是在佛教里讲,他也是善知识,他是什么善知识呢?叫做「逆境的善知识」,就像提婆达多,处处嫉妒障碍释迦佛,种种欺侮甚至出佛身血,要想把释迦佛打死,到了法华经上,要跟他授成佛之记。佛说:我的善知识是提婆达多,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,他叫「逆境的善知识」。
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把文消文释义解好了,再配着前面第十五分的道理:「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。」我们的心,要死心塌地的相信,不可以怀疑,「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」,都已经讲过,说你能生起来「一念清净的信心」,这个就超过了你亲近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那个福德。「一念清净信心」,都可以生起实相,那个时间虽然短,它可是清净信心,这个信心我们发生了没有,还不知道?所以那个超过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福德,有没有得到,我们还不知道。可是「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。」这一段经文,可是清清爽爽的说,我们得到了,我们听到这部经,我们信心不逆,讲到哪里,我们信心不疑,这个时候,我们得到无量恒河沙数的福德了没有呢?一定得到。一定得到怎么我们现在还是个博地凡夫,苦苦恼恼呢?就是料拣这个道理的,绝对不要生疑惑。福跟罪是对待而立的,是对立的,有福就没有罪,有罪就没有福,或者是福与罪夹杂起来,或者福多罪少,或者罪多福少,我们要相信我们有点善根,没有善根遇不到《金刚经》,也不会信心不逆,善根是有的。为什么生到这个末法时代?一定是罪业深重,罪业深重将来成熟要堕到三恶道,要怎么能消这个罪业呢?你就要「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」,就能消这个罪业,你再进一步受持读诵,再进一步为他人解说,把这个罪业消了,结果就增加了福业,增加有为之福不算,增加无为之福,将来我们一定得成佛,能得到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讲这个道理,就是诸位要看到十六分,释迦牟尼佛说,我们现在当个苦苦恼恼的凡夫不说,还遇见种种不顺心的事情,这就是为「世人轻贱」的事情,你死心塌地的相信《金刚经》,你去受持《金刚经》,读诵《金刚经》,发心讲《金刚经》,慢慢慢慢都会转过来,这就是说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