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皆辦,具諸佛法,還聽啥!」都走了,他聞都不來聞,不能聞此經典,他怎麼能受持、讀誦呢?自己不能受持讀誦,怎麼能爲別人解說呢?所以「好樂小法」的人,對于《金剛經》,聞都不聞,既不能受持,也不能「爲人解說」。那就證明前面說:「若有人能受持讀誦,廣爲人說」他得的福德,不可思議!他就是荷擔如來大乘家業的一個好弟子。這就證明了,因爲「好樂小法者」,做不到這事,下面再說《金剛經》所在之處。
戊叁、約依處顯德
須菩提!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所應供養。當知此處,即爲是塔。皆應恭敬,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,而散其處。
「在在處處」,就是隨便在什麼處所,不指著哪一個地方,只要是《金剛經》所在之處,只要有《金剛經》在這個處所,「天、人、阿修羅,所應恭敬供養。當知此處,即爲是塔。」還是要尊重《金剛經》所在之處,這個所在之處,就是如來的塔在那個地方,你見了塔不要恭敬供養嗎?你見了《金剛經》的所在,這地方就是如來的塔。「皆應恭敬,作禮圍繞」,怎麼供養呢?你要發恭敬心,就是意業要恭敬,「作禮圍繞」,這就是身業,要五體投地,要頂禮,要拜這個地方。「圍繞」,還是個禮節,你看其他的經典,見了佛,「繞佛叁匝」,那就是「圍繞」,「繞佛叁匝」,就是個禮節,我們現在上早殿上晚殿,一定要繞佛繞叁匝,那就是個禮節,等于頂禮叁拜一樣,這是個禮節,頂禮了,再圍繞那個地方。還要獻供養,「以諸華香,而散其處。」要燒香、獻花,這一段要是跟著前文來的,就是第十二分「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。」那個地方,把那個經文再重複一下。到此爲止,第十五分講完了。到了第十八分會講到知見離相,分個能、分個所,能執著的叫見,所執著的叫相,這樣把它分個清爽,到了第十七分以後,完全是去除心內的內相,也就是所執著的相,第十五分還在前半卷,已經在這個地方文法上留個伏筆,已經伏在這裏,叫你知道以下就要講能執著的見,把它去掉了。
先看科文,上面戊二、校量聞經的功德,這是從第十五分起,第十五分說你能聞到這個經,信心不逆,這個功德就超過前面無量數以身命布施的功德,這是聞信的功德,聞而信。戊叁、況顯兼說功德,況顯還能書寫、受持、讀誦,還能爲他人解說,兼說的功德。下面講到丁二、釋義詳示,分四小科,戊一、約教理顯德,戊二、約行果顯德,約這個釋義就是四小科,前面這兩科我沒有講,再補充一下,教理行果是四種法寶,我們皈依佛寶,皈依法寶,皈依僧寶。皈依佛寶,都是什麼佛寶呢?佛說的法不出這四種:教理行果,佛教的一個普通常識,不說同學不知道,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,經就是教法,裏面有無量的義理,那就是理法,依著義理來修行,就是行法,結果你有所證得,就是果法。到了戊叁、約依處顯德,那麼第十五分就講完了,「約依處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在在處處,無論在哪裏,你都應該供養,像供養佛的塔一樣,你們去對經文,因爲教理行果,以前好像沒有講過,上次講忽略過去,這都是糾正補充。丁二、釋義詳示,分四科,第十五分只講了叁科,第四科戊四、約功用顯德就在,第十六分,約它的功用來顯它的功德,有一種功用就從第十六分起。
【能淨業障分第十六】
戊四、約功用顯德
複次,須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讀誦此經,若爲人輕賤!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!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爲消滅!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!
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現在的功用,先消文釋義,再來料揀這個道理。「複次,須菩提!」重複次第,再叫一聲,須菩提!就是現在,乃至于到了末法時代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讀誦此經」,誰能受持、讀誦《金剛經》,這都叫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「若爲人輕賤」,《金剛經》所含的道理高深,功德無量,應該受人尊重,但是沒有受到人的尊重,反而爲人輕賤,「輕」者不重,「賤」者不尊,不能受到人家的尊重,反而爲人家輕賤。這個「輕賤」裏面包括了很多的逆境,就是不順心的境界,都包括在這兩個字裏面,或者你在那裏手持《金剛經》,別人就嫉妒你,或者障礙你,或者說一些不好聽的話,或者破口罵你,或者用種種惡事來欺侮你,比如你在這個道場天天念《金剛經》,碰到一個有勢利的人,把你趕出道場,這就是用強迫的勢力來欺侮你,或者用杖來打你的身體,這都包括在「輕賤」這兩個字裏面,這就是逆境現前了,那麼你不要退心。這跟《金剛經》前文完全不相合了,前文說過,你「能受持讀誦」,得的功德無量,怎麼不能受到人的尊重,反而受人輕賤呢?釋迦佛就給我們解釋這個疑惑:「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」,造了惡業就是造了罪,叫做「罪業」,這個「業」,叁界以外叫「無爲業」,叁界以外叫「有爲業」,叁界以外的「無爲業」不說,單說叁界以內的「有爲業」又分爲叁種,即善業、惡業、不動業。上二界,他所修的「四禅八定」,他修的業,叫不動業,他修禅定。單說欲界裏有二種,一是善業,一是惡業,善業是福業,修福的,前面七寶布施,身命布施,他都是造的業,造的是善業。這裏講的「罪業」,「罪業」就是惡業,他這個人,他前世造了罪業,造了惡業他應該依著罪業受罪業之因,得了果報,得到哪裏?應當墮惡道,惡道就指著叁惡道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應該墮叁惡道。這個地方要料揀一下,就是「先世罪業」,造的惡業,他應該墮叁惡道,今生今世怎麼轉個人,還能念《金剛經》呢?你應該記著,我們一個凡夫,造善業,不純淨、不純一,造善業的時候夾雜著惡業,他造惡業的時候,也不純一,也夾雜著善業。凡夫是個妄想心,妄想心是對著外面的境界生起的,遇到惡的境界,他就動了個惡心,就發動身口,造惡業。耶,他忽然間遇見一個善的境界,他就造了善業。這個人造的罪業,他應該墮叁惡道,這個罪業的因還沒有成熟,他造的善業先成熟了,就是應該轉人的這個業,人是叁善道,應該轉人的善業先成熟,先成熟先轉一個人。轉一個人他造爲人的善業的時候,還種著有佛法的種子,這個種子也發生現行,就是他能遇到《金剛經》,能發心受持讀誦,這是個善因善果,那麼他在善因善果的時候,應該遭到好的果報,應該受人家尊重,怎麼反而受到人家的「輕賤」呢?「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爲消滅。」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有不可思議的功用,給他消業的,消什麼業?消罪業,他這個人前生前世造的罪業還沒有成熟,再一生就要成熟了,就是這一個人的果報盡了,再一生他應該墮到叁惡道。那麼這個人好不容易有善根,發了善心,能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,那能叫他墮到叁惡道嗎?所以叫做「重罪輕報」。受人的「輕賤」,包括忌妒障礙,甚至于欺負你,壓迫你,罵你,打你,這個罪過都受得很輕,比叁惡道受的苦,那不算什麼!可是受輕的果報,把重報的苦果,轉掉了,這叫做「重罪輕報」,這就是顯得《金剛經》有不可思議的功德,把那個罪業給消掉了,叁惡道的果報不受了,反過來還會得大的好的果報。「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「當得」,就是當然要得到,或者按時間上講,當來,當來要得到,要得到什麼?要得成佛,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之法,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之果,那麼這個人就成佛有份,將來一定可以成佛。這就是說,這個人「輕賤」你,他可幫了你大忙,第一、他把你叁惡道的罪業給消滅了。第二、你可以「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先得到「菩提法」,再得到「菩提果」,這個人不是幫了你大忙嗎?這就是在佛教裏講,他也是善知識,他是什麼善知識呢?叫做「逆境的善知識」,就像提婆達多,處處嫉妒障礙釋迦佛,種種欺侮甚至出佛身血,要想把釋迦佛打死,到了法華經上,要跟他授成佛之記。佛說:我的善知識是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,他叫「逆境的善知識」。
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把文消文釋義解好了,再配著前面第十五分的道理:「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。」我們的心,要死心塌地的相信,不可以懷疑,「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」,都已經講過,說你能生起來「一念清淨的信心」,這個就超過了你親近承事供養百千萬億諸佛的那個福德。「一念清淨信心」,都可以生起實相,那個時間雖然短,它可是清淨信心,這個信心我們發生了沒有,還不知道?所以那個超過供養百千萬億諸佛的福德,有沒有得到,我們還不知道。可是「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。」這一段經文,可是清清爽爽的說,我們得到了,我們聽到這部經,我們信心不逆,講到哪裏,我們信心不疑,這個時候,我們得到無量恒河沙數的福德了沒有呢?一定得到。一定得到怎麼我們現在還是個博地凡夫,苦苦惱惱呢?就是料揀這個道理的,絕對不要生疑惑。福跟罪是對待而立的,是對立的,有福就沒有罪,有罪就沒有福,或者是福與罪夾雜起來,或者福多罪少,或者罪多福少,我們要相信我們有點善根,沒有善根遇不到《金剛經》,也不會信心不逆,善根是有的。爲什麼生到這個末法時代?一定是罪業深重,罪業深重將來成熟要墮到叁惡道,要怎麼能消這個罪業呢?你就要「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」,就能消這個罪業,你再進一步受持讀誦,再進一步爲他人解說,把這個罪業消了,結果就增加了福業,增加有爲之福不算,增加無爲之福,將來我們一定得成佛,能得到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講這個道理,就是諸位要看到十六分,釋迦牟尼佛說,我們現在當個苦苦惱惱的凡夫不說,還遇見種種不順心的事情,這就是爲「世人輕賤」的事情,你死心塌地的相信《金剛經》,你去受持《金剛經》,讀誦《金剛經》,發心講《金剛經》,慢慢慢慢都會轉過來,這就是說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