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超过百千万亿劫,每一天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那个人的福德。这个福德我们现在都得到了,你信心清净,一念生净信,虽然很短的时间,清净之心不容易生出来,是不是我们生了清净信心,还不晓得,至于说真正深解义趣的,那我们也没有深解义趣,还没有大开圆解,可是这个地方说得很明白,你听了《金刚经》,听到哪里,信到哪里,不起疑惑,不起那个不顺之心,你得的福德,就胜过前面百千万亿劫,每一天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的福德,所以我们现在都得到。下面佛再料拣,为什么听到《金刚经》,信心不逆,就能得这么多的福德呢?
戊三、况显兼说功德
何况书写、受持、读诵,为人解说。
你能听经,听到哪里,信到哪里,与经相顺而不逆,这个人的福德,就胜过前面那个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。又「何况」,你能「书写、受持、读诵,为人解说」呢?在法华经的「法师品」上说:有五种法师,有书写的法师,写经,有受持的法师,受持其义,有读经的法师,诵经的法师,解说的法师。这个地方是说,一种书写,是书写法师,二种受持,是受持法师,三种读经的法师,四种诵经的法师,五种为人解说,这是解说法师,这五种法师都有了,又何况你这个人能受持其义,读诵其文,还能为他人解说。这个书写是个什么样的法师呢?因为古时候,印刷术没有发明,释迦佛在世的时候,还没有印刷术,都是书写的,就是流通经典,你要是想把《金刚经》流通开,给他人看,你非书写不行,到了中国来,汉朝没有印刷,唐朝也没有印刷,到宋朝才发明了印刷,可是在敦煌石室里面发现有唐朝印的经,那是唐朝末年,印刷术不高明,但是已经有了。中国佛教大大的兴盛就在唐朝,唐朝大兴盛的时候,印刷术都没有发明,到了唐朝末年才发明印刷术,印刷得不好,到宋朝才有印刷术。所以最古的大藏经,就是宋版藏经,叫做宋朝的积砂藏,那时候就能刻板了,能印刷了,记得这个书写是个什么样的法师呢?就是流通经典的法师,现在来说,就是发心去印《金刚经》送人。再讲一句,这个书写也还是一种修行,现在印刷术发明,尤其有了影印,你拿个经本,不要刻板,不要排板,你去影印很快,但是也不会书写,如果你写字写得很好,你的字写成艺术品了,有价值,那么你去写,因为人家看见你的字,生了欢喜心,你这个字写得特别好,你不妨去写,写了就专度那爱写字的众生,他本来不爱看《金刚经》,他看你写得很好,很艺术,他就要看,不费书写。还有一种功夫,刺血写经的,拿身上的血写,最好用舌头上的血写,这都是一种功夫。
下面再较量持经的功德,前面说「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」,就得到那么多的福德,胜过无量数身命布施的福德。下面说「何况书写受持读诵,为人解说。」还能书写全部《金刚经》,还能受持全部《金刚经》,还能读诵全部《金刚经》,还能为他人解说全部《金刚经》,那你的福德还可思议吗?
丁二、释义详示(分四,戊一、约教理显德,戊二、约行果显德,戊三、约依处显德,戊四、约功用显德)
戊一、约教理显德
须菩提!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,不可称量,无边功德。
怎么样听到《金刚经》,信心不逆,就能得到那个多的功德?怎么样「书写、受持、读诵,为人解说」,那个功德更不可思议。「以要言之」,就是最切要的说,不广说,最切要的说一句,最切要紧的那个道理说一说。「是经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,有「不可思议」的功德,「不可称量」的功德,「无边」的「功德」。要是顺着中国的文字解释,就是加重语气,实际都是一些大数目的名字,「不可思议」是个大数目,「不可称量」也是个大数目,「无边」也都是大数目,总而言之,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就是了。
戊二、约行果显德
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、读诵,广为人说;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,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;即于此经不能听受、读诵,为人解说。
这个《金刚经》怎么样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呢?「如来为发大乘者说」,因为如来说法,他是应机说的,说《金刚经》为大乘弟子说的,「为发最上乘者说」的。「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」这是指着发心的弟子,为发大乘心的人说,为发最上乘心的人说,这个如来所说的经,是一样的《金刚经》,没有两样,为发大乘心的人,就跟他说一个浅的;为发最上乘心的人说一个深的,没有两样,看你发心不同,你解的道理就不同。这个发心当然是两种众生,但是心是一个心,你发大乘心,你就是个大乘;你发最上乘心,你就是个最上乘的弟子。大乘不是小乘,《金刚经》属于大乘,大乘怎么有个「最上乘」呢?「大乘」跟「最上乘」对着讲,「大乘」就是权教大乘,「最上乘」就是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所以你看《金刚经》注解,有地方这两句解成一个道理,也就是如来加重口气,为大乘弟子,大乘就是最上乘,这么解下去,这种人就是没有学教义,《天台四教仪》他没有学,《贤首五教仪》他也没有学,这两个名词他弄不清白。既然有两句「发」,「发大乘者说,发最上乘者说。」其实有两个「发」,绝不是加重口气,就是真正有这两种人,大乘者是权教大乘,权教大乘就是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的「始」教,始教里面有两个宗派,一个叫相宗,一个叫空宗,空宗就是属于般若空宗,《金刚经》属于般若部,正对着始教空宗说的法,就为那些大乘弟子,但是始教属于权教大乘。「最上乘」就是实教大乘,实教大乘,有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都叫实教大乘,就是《金刚经》通于终教,它不完全讲二谛的道理,他连中谛的道理都有,所以解释三连句的时候,「佛说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」解到二谛的道理,就是为大乘弟子说的;解释到三谛的道理,解释到中道第一义谛,就是为终教说的;还有个顿教呢!顿教比终教更高一步,还有圆教,所以《金刚经》最高深的道理讲到顿教,我们中国禅宗的祖师,从四祖到五祖,从五祖到六祖,都用《金刚经》来印心,那就是合乎中国顿教禅宗。但是《新眼疏》的注解上说,《金刚经》「密通圆教」,显明的说,没有说圆教的道理,具足一切功德,但是隐含着也通于圆教,我的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说,这个「大乘」就指着权教大乘,按中国的宗教说,就是始教空宗;「最上乘」,就是实教大乘,按中国的宗教说,指着顿教禅宗,一定要解释两种道理,所以你解释三连句的时候,单解释二谛不够。
「若有人能受持、读诵、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,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。」这再较量功德,再劝导我们,要我们发大乘心,发最上乘心,「若有人能受持、读诵,广为人说。」前面的经文是「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」,这里把书写含到这里面,「受持、读诵」,是自利,前面讲了好几个「为他人说」,这里是「广为人说」,你一定要多跟人说,就是尽你的力量去说,「广为人说」,注意这「广」字。「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」,如来的心会知道你这个人,如来的眼会见到你这个人。「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。」都能成就。「如是人等,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那么这个人,绝不是一个人、二个人,叫「如是人等」,凡是「受持、读诵、广为人说」的这个人,都叫「如是人等」。这个人「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如来的法,就是无上、正等、正觉的法,「荷担」,在背上背起来叫「荷」,在肩膀上担起来,叫「担」,这两个字是个比喻,是个形容词,就是你负责任续佛的慧命,负责任替佛说法,这个人才是真正佛的弟子。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,不要说不信佛的人,毁谤三宝,信佛的弟子也不能「受持、读诵」《金刚经》,也不能「广为人说」《金刚经》,你既然「能受持、读诵,广为人说」,那么你这个人就是负责任续佛慧命的人,负责任替佛说法的人,「荷担」两个字,就是负责任,按世间法打比喻,你这个儿子是好儿子,能够荷担你父亲的家业,你父亲所遗留的这个家业,你能负责任负担起来。如来的家业,是什么家业呢?「利生为事业,弘法为家务。」如来出世,就是弘法利生,利生弘法,我们为佛弟子,什么是我们的事业?什么是我们的家务呢?「利生」是我们的事业,「弘法」是我们的家务。你发心弘法,一定要受持其义,读诵其文。你不能自利,如何利人呢?受持、读诵,你得闻这个经,要信心不疑,要多听,听了一定要发心弘扬佛法,不弘扬佛法,不是佛的好弟子,在世间法你不是个好儿子,你父亲一辈子的家当交给你,结果你不能住持,你不能发扬光大起来,看家也看不住,你怎么是个好儿子呢?所以我们都应该负责任,来荷担如来的家业,荷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法。
「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于此经不能听受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」为什么这个人就是荷担如来的大乘家业,最上乘家业呢?因为好「乐(ㄧㄠˋ)小法」的人,他就着了我等四相,我等四相前面讲过有三种:小乘人就指声闻、缘觉,他把「我执」的四相空掉了,「法执」的四相没有空,这个四相,就是「法执」的四相,他没有空「法执」的四相。你叫他去度众生,弘扬佛法,他不发心,「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」,你叫他听,他也不欢喜听。「得闻此经,信心不逆」,闻此经典深信不疑,闻也要有大乘善根,他不听,法华经上有明文,释迦如来要开讲法华经,还没有讲,有五千退席,有五千个阿罗汉不要听,他们说:「我们所作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