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他是亲自证得的道理,跟你讲出来的,他是如所证而说。「不诳语者」,诳是诳骗,像如来说那些人天乘、二乘的法,乃至于权教大乘,那都不是真实的大乘法,是引诱众生的,等于诳骗众生。但是说到《金刚经》是「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」,绝不是诳骗众生的话。「不异语者」,「异」是差别,前后变动。你看如来一时说「有」,一时说「空」,自相矛盾,不是自相矛盾,按真实的道理上,应该那样讲,你要相信如来有这五种语言,决定不要生疑,要按这五种语言找来经文,前面经文第十一分有一句:「我今实言告汝」,就是赞叹金刚的功德这么多,恐怕你还不相信,不相信也是生疑,你要晓得,如来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之语,那么由「实言」那个地方就分出来五种语言,五种语言也都是真实之语。

  我们现在还没有「深解义趣」,跟着前文第四分说,「但应如所教住」,如来说的法,是如来的言教,以如来的言教,来安住你的真心,叫你怎样做,你就怎样做,叫你去发菩提心度众生,你就发,发了你怎样去度?你行布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不要着相,你就不要着相,这就对了。你没有开悟之前,你就得完全起这个信心,如如来所教,如来的话你不听,你听谁的话?还有什么人的话可以相信呢?这就是叫我们不要生疑。下面以譬喻助我们解悟,助我们开悟。「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!」这一句这一科,以如来的语言来遮止我们的疑惑。「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!」如来怎么一时说「有」,一时又说「空」呢?因为如来所得的法,既没有实,也没有虚。没有实,远离一切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也没有虚,你还得发心行布施,发心去度众生,如来所得的法,就是这么样子,他依他所得的法,「得」就是他证得,如所证而说,这就是「如语」,如来所得的法,就是这样子,没有实,没有虚,你说个实,错了!你说个虚,还是错了!

  下面再说个譬喻叫我们开悟,叫我们能以解悟。

  戊二、以喻助解

  须菩提!若菩萨心,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。若菩萨心,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

  「须菩提!若菩萨心,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。」为什么叫我们行布施,不要住一切法而行布施?分开来讲,不住六尘之法,实际一切法都不要住。因为假若你发了菩萨心,就是发了心度众生而行布施,「心住于法」,行布施住于法,着了相,着了布施相,「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。」你本来有两只眼睛可以看见家庭里面种种珍宝,但是你到了一个黑屋里面去了,家庭里有种种珍宝,你也看不见了,所以说「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。」决定不能着相,一着相,这个如来所说的功德,你都得不到。这个说得太高深了,我们事实上拿浅的事实都可以证明,比如你到讲堂里来要找一个人,你心里着了相,就是「住」这么一个人,着这个人,你到讲堂去看看有这个人吗?你到讲堂看到有这个人,你就把这个人叫出去了。要是没有这个人,就是没有找到这个人,那么要是问问你,讲堂里还有什么人呢?还有什么人我都没有注意,一个讲堂都是人,怎么你没有注意?他着相,着那一个人的相,这就等于到黑屋子里什么都没有看见。讲堂不是很明朗吗?他等于到黑屋子里什么都没有看见,所以你住相,有所见就又有所不见,你去行布施,怎么样能得无量的福德?前面第四分上告诉我们,等于十方虚空,不可称量的福德。就是不住相,才能得到那么多的福德;你一住相,你就是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,它是有个数目字,你用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七宝布施,还是有数目字,那都不算多。要不住相的布施,它徧法界了,徧法界那等于虚空,不可称量一样。下面顺着不住相布施再讲,「若菩萨心不住法,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」假若你顺着我前面讲的道理,「若菩萨心」,就是发了菩提心,菩萨心就是菩提心,记得啊!「心不住法,而行布施」,你不住一切法,而去行布施,等于这个人有眼睛又有光明,不是到黑暗的房子里去,这个房子点灯光很亮,「日光明照」,日光明照说是房子里点灯,这跟经文不合,就是外面的日光明照,「见种种色」,你可以见到种种色,种种色相都可以见到。

  下面讲到丙三、显示经功显示经的功德,分四小科,丁一、分门略显,再分三小科,戊一、显示自持功德,到这一小科就把第十四分讲完。

  丙三、显示经功(分四,丁一、分门略显,丁二、释义详示,丁三、引因较量,丁四、总以结叹)

  丁一、分门略显(分三,戊一、显示自持功德,戊二、校量闻经功德,戊三、况显兼说功德)

  戊一、显示自持功德

  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,受持、读诵;即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
  「须菩提!当来之世」,这就是完全指着我们现在,就是未来世,尤其是指到末法时代。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、读诵。」没有「为他人说」那一句,单说受持其义,读诵其文,这就是自利的功德,你能受持《金刚经》的义理,读诵《金刚经》的经文,「即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。」如来他是得到大智慧的人,如来的眼能见到你,如来的心能知道你。「即为如来」的「为」字,《心印疏》解释作「得」字讲,「得」就是得到,你这个人就能得到如来悉知悉见,见到你这个人怎么样呢?你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,您能受持其义,读诵其文,一定能得到《金刚经》的功德,功德不是福德,前面都讲过了。

  你在那用功修行,我是一再地劝同学:你要受持其义,读诵其文,受持读诵,不可以偏到一边,我们末法时代的佛弟子,都是随着前生前世的善根,各有所偏,有的偏于解,有的偏于行,都不能得到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。有的佛弟子,欢喜解释《金刚经》,尤其是我们上佛学院的同学,偏于解,叫你每天诵一部《金刚经》,你不愿意诵。有的人欢喜诵《金刚经》,他又不愿意研究道理,一天到晚诵,那个最奇怪了,不认识字的人他要诵《金刚经》,他一个字一个字的学,把《金刚经》认会了,他就念。可是换了一个地方,甚至换个经本,他就念不来了,因为他根本不认得字,他找人就那么苦修,一个字一个字,一句一句的教给他,要他那个经本,他才能念得顺,换一个经本,不对了,因为那个字他根本不认识。还有最奇怪的,怎么样呢?瞎子也学念《金刚经》,根本眼睛看不见,更不要说认字了,他要学,那用心之苦了,不是短短的经文啊!《金刚经》有五千多个字,他要学,学了每天要去念,这就是偏于行的人。你听《金刚经》你了解道理是不?你要受持其义嘛!他不欢喜听,我们现在是先了解了道理,了解了道理你依着了解的道理,你再去修行,你再去诵《金刚经》,你可随文作观,比那个单诵《金刚经》,不了解道理的人得的功德,不可同日而语。你得了多少,你得了无量无边的功德,因为你能受持其义读诵其文,诵一遍《金刚经》的时间,我跟同学讲过,你最初不熟,你准备二十分钟,准备十五分钟,念熟了,十二分钟,刚刚好,不要再念快,再快了不能随文作观,就我的经验,十二分钟念一遍刚刚好,那么你抽不出来十二分钟的时间吗?你去念一遍,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,要诵,这是自利得功德。

  第十四分讲到这里讲完,再看科文,戊二、校量闻经功德,校量闻到这个经能生起信心功德,这是「持经功德分第十五」。

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

  戊二、校量闻经功德

  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,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,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后日分,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,以身布施。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。

  这先较量持经的功德,较量拿身命布施,前面说有人拿身命布施,拿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。这个地方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布施的生命多了,每一天分三分,「初日分」、「中日分」、「后日分」,他布施三个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,还要注意翻译经都是一些大德大菩萨翻译的,都翻译得很巧很好!「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、初日分」,「日」就是白天,把它分成三分,「初日分」就是早晨,「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,这是较量持经的功德,事实上没有这个事实,但是如来较量他是真语、实语,并不是随便说的。持经的功德,确切有比这个功德还要多的功德,事实上没有这个事实,说譬喻要譬喻这么多,「中日分,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」「中日分」,就是中半天,「复以」,「复」是更复,更复再以「恒河沙等身布施」。「后日分」就是晚上,晚半天,一日分三分,最后一分,「亦以」,用「亦」字,这个文字用得很好,「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,「以」就是「用」,用这个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,不是布施一天,每一天布施了恒河沙数的身命,布施多长的时候呢?「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」,布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,统统是以生命做布施。那么这个经文上,应该问问须菩提,这个人「得福多否?」须菩提应该答说:「甚多!世尊!」佛再接着讲,因为前面料拣的经文太多了,翻译的法师把它简略了,简略的文是有那么问答,「这个人得福多否?」「甚多,世尊!」下面佛再接着说,应该是:「佛言,佛告须菩提!」因为前面佛没有问,须菩提也没有答,这就不需要「佛言」,也不要「佛告须菩提」。

  如来接着说下去了,「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。」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「信」字,「闻此经典」,闻到这部《金刚经》,「信心不逆」,讲到哪里,我信到哪里,「不逆」,「逆」者不顺,对于《金刚经》不起疑惑,这个人所得的福德,「其福胜彼」,这个福德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