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境界,逆境现前,更多用忍辱行。你说我两句不好听的,忍了,忍了就没有事嘛!这样不闹意见,那么「无我相,无人向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」要三轮体空。要是有空的时间,用到这个经上,去看注解,研究道理,读经文,受持其义,哪有功夫抬杠子呢?那一位同学要找你的麻烦,你忍就好了,他是帮助你修的,叫你修忍辱的,没有欺侮你,没有对不起你,你修忍辱度上哪里修呢?有人对不起你,正是你修忍辱的时候。

  丁三、类明余度,分二科,戊一、类明忍度这一科讲完了,现在讲戊二、总结一切,「是故,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!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!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」这一段经文,上次已经讲过,今天再重新讲一下,因为这个总结的经文很要紧,讲「第一波罗蜜」要离相,恐怕我们又偏到空的一面了,在类明其余的五度,其余的五度没有说,先说忍辱度,因为忍辱度要靠脚踏实地的功夫,光谈空理是不行的,你这也空,那也空,一切都空了,遇见歌利王割截身体,空不空呢?这个要脚踏实地用功,所以研究《金刚经》偏到空理一方面,这就「口中说空,行在有中。」自己误到自己,同时讲给别人听误别人,《金刚经》它不讲偏空之理那一边。单讲空理,要讲事实上空掉,歌利王歌截身体,他怎么不生心、不动念呢?他没有我等四相,离了我等四相,要是没有离我等四相,他就动瞋恨。他没有动瞋恨,就证明没有我等四相,不但是遇见歌利王那个时候,就没有我等四相;再过去,推到前生前世五百世,做忍辱仙人,这个四相他都离开,这个功夫很早就成就了。

  下面再总结一下,「是故,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「应离一切相」,就是离我等四相,跟着前面讲,就是我执的四相,法执的四相,空执的四相,统统要远离开,统统要远离开不是落到空那一面,要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发个无上正等正觉的心,就是要发成佛的心,发成佛的心怎么样呢?要普度一切众生。普度一切众生怎么度呢?要行布施,所以这要接到,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。」这个心,我们凡夫的心,从哪里生起来的呢?对境生心,你生心都是对着心外边的境界,心外边的境界就是六尘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不应该对着色境生心,也不应该对着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。那么应该怎样呢?「应生无所住心」,应生一个无所住心,这个对着前文说,就是第十分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换了文字,没有换意思,义理没有换。「应生」一个「无所住心」,也就是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那为什么我们要发菩提心,发菩提心很难得发,发起来了为什么不可以住?我们要度众生,这个心也很难发,要度众生为什么不可以住?我们发个布施心,这个心很难发,要行布施,为什么不可以住?因为你「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」你的真心已经走动了,你「若心有住」,就是妄想心,「即为非住」,不是安住真心了。你前面问的问题「云何降伏其妄心?」「云何安住其真心?」安住真心,怎么安住呢?你去行布施,不要住相,这么样生个心,「生个心而无住,无住而生心。」这样就对了。这个「应生」一个「无所住心」,就是「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发就是发生,发生一个菩提心,要离一切相,离一切相,就是不住嘛!这是总结前文「住心无住」。

  我们学大乘佛法,尤其是学《金刚经》,我们的心应该这样子,怎么样生?要度一切众生,要去行布施,但是不许住相,这样子妄心降伏了,真心也安住了。不然,你的真心不能安住,真心不能安住,就是妄心不能降伏。

  丁四、会合前语(分二,戊一、正与会合,戊二、兼释伏疑)

  戊一、正与会合

  是故佛说菩萨心,不应住色布施。

   「 是故佛说菩萨心,不应住色布施。」以是之故,佛说,你是个菩萨心,你要是个凡夫心,凡夫心他根本不要布施,他要布施,他要住相;二乘人根本不要布施,他不要度众生。那么你是个菩萨,你是个大乘弟子,你应该发个菩萨心,发个菩萨心,就得行布施,行布施你不要「住」啊!所以总结前文,「不应住色布施」,这个结的远结到第四分上,「不应住色布施」,包括「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」。这里说一句就够了,因为上面跟着这一句: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。」前文第四分: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这里说「不应住色布施」,连「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」那个五尘而行布施都有了,都包含了。

  第十四分有五大科,第四科是丁四、会合前语,会合前面所说的语言,再分二小科,戊一、正与会合,戊二、兼释伏疑,要是有所疑惑,兼释伏疑。

  戊二、兼释伏疑

  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  

  我们行布施,为什么要不住相呢?这就解释:「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」你要是发菩提心,要去利益一切众生,利益一切众生你怎么利益?你就得行布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「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」,「应」当「如是布施」,应当不住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为什么呢?你不行布施,你不能利益众生,你要是住了相,不能利益一切众生。你去度众生要发心,第三分上,「广大第一常,其心不颠倒」,你要发广大心,要发长远心,你要是住相布施,你这个心不会广大起来,而且心不会长远起来,必须不住相。一住相行布施,怎么心不能广大呢?不能利益一切众生。你对众生一定要起分别,这一起分别,你认为这个众生很有善根,应该行布施给他;那个众生善根差,你就不愿意布施给他,这就起了分别心。起了分别心,有的度,有的不度,这就不是广大心了。这样子你就起了憎爱的烦恼,这一个众生好,我就很爱他;那个众生不好,就很讨厌他,这样自己增加的困恼,不能令众生了生死,反过来还跟众生结转为生死之缘,情情爱爱,来生来世转为父母子女,转夫妻转眷属。那么跟众生结了不好的缘,起了憎恶心,讨厌这个人,就动瞋恨心,来生来世跟众生结冤仇。这些道理并不太高深,现在我们眼前就可晓得,可以证明,我们见了这个人,以前没有见过面,一看见就很欢喜,就好像以前见过面,很熟的人一样。你为什么见他生欢喜呢?前生前世结过好缘。可是有的人,并不认识,一见面就觉得很讨厌他。你今天一见面为什么会讨厌他呢?前生前世就没有结好缘,前生前世就瞋恶过他,所以这样子跟众生结生死之缘,没有结了生死的好缘,而结些增加生死的恶缘。所以一定不能起分别心,我要行布施,财布施,普同供养。我把他们都当成未来诸佛供养;我行法布施时,什么人听,我都给你讲,你听多少,那是你自己的事,你听得浅,你听得深,那是你自己的事。但是我讲,我是平等的,我决不会对你少讲二句,对他多说二句,那就是对法布施不平等。行无畏布施,救众生的苦难也是一样,你不能说这个人遭到苦难了,他跟我没有缘,我不去救他,在家菩萨戒上有这一条,恶心不看病,父母兄弟姊妹家亲眷属,出家有出家的眷属,师长徒弟,师兄弟,他有了病,你起了恶心不看他,这是为什么道理呢?他有了病,你不看他,还起了个恶心,就是我恨他不过,这个人很讨厌,他生病活该!这样就是凡夫心了,不是菩萨心。菩萨的心应该如是布施,应该不要住相,要平等布施。刚才讲恶心不看病,没有结起来,就是说你救苦救难也不平等,因为你对众生着了相,起了分别心,可爱的人生了病,你给他照应不照应?一定你会去看他的病。那么不可爱的人,你就生了恶心,本来有时间有功夫,你不去看他,这样子你还能普度众生吗?所以菩萨要行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一定不可以住相,不可以住相你才能利益一切众生。

  再看着经文:「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」为什么要我们去利益一切众生,又要不住相呢?因为一切相,当体即空,它「即是非相」。「众生相」,它是一切相的一种,度那个众生,众生当体也空,「即非众生」,度的是假相的众生,你去着那个相干什么?那么假相的众生,我们又何必去度呢?众生他不知道自己是假的,我们要行法布施,就是要说明白叫众生了解,你这个众生就是个因缘生法,当体就是空的,没有个众生,没有个众生你不要起「我执」,不要起「法执」,这个道理你不去讲,众生怎么会知道呢?你是个菩萨,你应该先知道,你去度众生,不要着众生相,因为众生当体即是空的,「即非众生」。

  下面讲到第五科,丁五、遮疑助解,再分二小科,戊一、以语遮疑,以如来的语言来遮你的疑心,戊二、以喻助解,以譬喻助你解悟。先遮止你的疑惑,再看着经文。

  丁五、遮疑助解(分二,戊一、以语遮疑,戊二、以喻助解)

  戊一、以语遮疑

  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!

  「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」如来有这五种语言,这就是遮止他,叫他不要生疑,哪里来的疑呢?您要我们度众生,又说没有众生可度;要我们行布施,又要不住相?怎么一时说「有」,一时说「空」呢?这个就要告诉你,如来说到哪里,你就相信到哪里,疑者不信,决定不能起疑惑。「如来是真语者」,真而不妄。「如来是实语者」,实而不虚,如来所说的法都是真语实语,绝不是妄言,绝不是虚语。「如来是如语者」,他是如所证而说,他是个过来人,都是他亲证的道理,才说出来的。我们依文解义,有时候会解错,如来不会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