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外道也讲布施,他也财施,法施,他也讲外道经,行外道法,他很精进。持戒,外道也有外道的戒;忍辱,外道也讲忍辱;精进,外道也很精进;禅定,外道也打坐。佛教前五度跟外道相共的,但是外道没有「般若度」,外道也求智慧,求的是邪知邪见,不是正知正见,不是「般若」。那么这个地方,说「第一波罗蜜」,是赞叹第一波罗蜜的,赞叹第一波罗蜜,还是为不了解的人跟你说,实际呢?它当体即空,「即非第一波罗蜜」,按二谛讲,它是假有其名,「是名第一波罗蜜」。按三谛讲,是即空即假,是中道第一波罗蜜。

  为什么这个人听到《金刚经》,他「不惊、不怖、不畏」呢?他一定明白了第一波罗蜜的道理,「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」这个道理他都明白,他听了很相信,虽然信心还没有清净,还没有生实相,但是他不惊异、不恐怖、不畏惧,那这个人就是希有功德了。

  下面再接着说,再推广到余度,把科文再看一看,戊三、如来印许证释,印证他许可他,再加以解释,再分二科,己一、正与印证,就是他讲的「如是如是」。己二、征起转释,征问起来,转加以解释。以上把丁二、信解感叹这一科讲完了。下面讲的就是丁三、类明余度,这就讲到忍辱度这个经文上了,再分二科,戊一、类明忍度,再分两科,己一、正以类明,比类,类是比着这个般若波罗蜜说,而说明忍辱度,己二、引事证释,引出事实来证释,再分二科,庚一、详引近事,详细的引导最近的事情,庚二、略引远事,简略的引证一下过去很远的一个事实,下面戊二、总结一切。现在先讲第一科,正以类明,说了「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」下面比类再说到忍辱度,再看着经文。

  丁三、类明余度(分二,戊一、类明忍度,戊二、总结一切)

  戊一、类明忍度(分二,己一、正以类明,己二、引事证释)

  己一、正以类明

  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

  现在先讲第一科正以类明,这个佛说的「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」修「忍辱度」也是这个样子的,按世俗谛、按假谛说,应该是有个「忍辱波罗蜜」,「忍」是能忍的心,「辱」是所忍之境。能忍的心,我能忍,外面有个侮辱我的境界,或是这个人骂我、这个人打了我,或者这个人嫉妒障碍我,这都是侮辱我,侮辱我我能忍,要修忍辱度,按假谛上说,是有这个「忍辱度」,按真谛、空谛上讲,「即非忍辱波罗蜜」,因为要修六度法门都得「三轮体空」,里面没有能忍之心,外面没有所忍之境,中间也没有打我、骂我、辱我的这些事相,「三轮体空」,它就「即非忍辱波罗蜜」,这才合到中道,叫做即空即假,「是名忍辱波罗蜜」。下面再引证事实来证明,释迦世尊先引证他最近的一件事,说得很详细。

  己二、引事证释(分二,庚一、详引近事,庚二、略引远事 )

  庚一、详引近事

  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!我于尔时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应生瞋恨。

  「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!我于尔时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」前面一再的说,要远离一切相,就是要远离这四相,不远离四相,忍辱修不来,你修般若度,更不能得到实相般若。释迦世尊拿自己做证明。「往昔」,是过去,我遇见一个「歌利王」,歌利王是梵语,翻成中国话叫「极恶的王」,「割截身体」,他割截我的身体,这里要看《心印疏》的引证,引证的就是涅槃经上的,大涅槃经上有详细的记载,释迦世尊没有成佛之前,他在修行用功的时候,遇见这个极恶的王,这个极恶的国王,有一天,正是天气晴朗,百花开放的日子,他带着宫女,到山上去游玩,游玩了一段时间,这个国王疲乏了,竟坐在那个地方打盹儿,宫女一看见国王睡着了,大家可以自由了,就各自散开,各人找自己玩耍的地方。有人发现山洞里住一个修行人,大家都跑过去看。这个修行人一看,是一些年轻的女子,穿的衣服这么考究漂亮,就给他们讲开示,你们不要起贪心,不要认为你们年轻在王宫里享福,跟他们讲这些都是无常的。这个国王适才醒盹,噫!宫女都到哪里去了呢?心里就发脾气,发脾气找到宫女就要骂宫女,一看宫女在山洞口围着,围着干什么呢?国王一看,里面有一个打坐修行者年纪很轻,心里更气说:「你是什么人?你怎么引诱我的女人?」这个仙人就跟他辩论,他说:「我没有贪欲心,我怎么会引诱你的女人?」国王听了说:「你说你没有贪欲心,我问你,你证了阿罗汉果?你证了三果了吗?」仙人答说:「我没有证得阿罗汉果。」国王又说:「没有证得阿罗汉果,你怎么敢说你没有贪欲心,我看过很多修行人,不食人间烟火,天天在那里练气、吃水果,但是遇见了贪欲的境界,还是动了贪欲心,你怎敢说你没有贪欲心呢?」修行者就向国王说:「要断贪欲心,不只靠着练气、水果,不食人间烟火,就能降伏贪欲心;要降伏贪欲心,完全在修无常观,修不净观。」国王根本是带气,不听他的开示,就说「你毁谤别人,你就是有瞋恨心!」修行者又向国王说:「我没有瞋恨心,我也没有嫉妒心,我怎么毁谤人呢?我是按道理讲道理的。」国王又说:「你没有瞋恨心,用什么证明?」修行者说:「我是一个持戒的人,绝对不会打妄语。」国王问说:「什么是戒?」修行者说:「忍辱就是戒」,这一说国王有了办法,「你忍辱就是戒,我现在来试验试验你,看你是否能忍,能忍才证明你是个持戒的人。」国王手里拿着一把宝剑,「唰」的一声,就把修行者的耳朵割掉一个,一看,他还是面不改色,丝毫不动念头,跟随国王的大臣劝说:这是个大士,是个大菩萨,不可以加害呀!」这国王一听更生气,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大士,是个大菩萨?我再试看看,说了就动手,把修行者的鼻子割掉,于是又把他的手给割掉,把脚给割掉,耳目手足,节节支解,一节一节的给他斩断。这个修行人,他没有动念头,四大天王在那里护法发了脾气了,于是就飞沙走石,天地变色!这时国王害怕了,恶人最怕的是比他恶的人啦!他以为是修行人发了脾气,于是国王就跪下来求忏悔说:「我做错了,你饶了我吧!」修行人就告诉国王:我没有动瞋恨心,你对我节节支解,我没有动瞋恨,就证明我见了你的女人,我没有动贪欲心,我现在跟你发个愿,假若我动一念瞋恨心,你斩断我的手足不复原,我一念瞋心不动,我的手足耳鼻马上复原。」修行人发愿后,手足耳鼻马上都复原。这时国王更佩服他是个得道的人,更要给他磕头求忏悔。修行人说:「我将来要是有成佛的一天,我先度你,我绝不会动瞋恨,绝不跟你结冤仇,我还愿意跟你结好缘。」后来释迦牟尼佛成了佛,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,第一个先度的憍陈如,就是这位极恶的歌利王转生的,佛最先度他。

  这个公案不说了,把这个故事讲过去了,这个地方就证明「忍辱波罗蜜」是个什么功夫?遇见极恶的歌利王他在割截我身体的时候,我没有我等四相。「何以故?我于往昔,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应生瞋恨。」用功,一定要离一切相用功,修忍辱度,一定要离一切相修忍辱度,那个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的时候,我没有我等四相。假若我有我等四相,我就要动瞋恨心了,你简直没有一点理由残害我嘛!

  庚二、略引远事

  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,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。

  「又念过去」,「又念」者,忆念、回想,过去劫中,「于五百世,作忍辱仙人」,这「仙人」不指外道讲,还是修佛道的,因为那时佛没出世,世间上尊称的仙人,叫「忍辱仙人」。已经有「五百世」,就是一生一世,五百生,做这个「忍辱仙人」。「于尔所世」,「尔所」两个字前面第十一分有,就是「以七宝满『尔所』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。」那段文有「尔所」两个字,「尔所」就指着上文的「五百世」,于那么多的世,这「尔所」,于那么多,就是那「五百世」。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」不但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,我没有我等四相,在过去「五百世」,我就没有这四个相。

  戊二、总结一切

  是故,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!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。应生无所住心!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

  「是故,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!」这里把它总结,引证自己的公案故事来做证明,证明你这个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无上菩提之心。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无上菩提之心,你发无上菩提之心不容易发,你发了还要「离一切相」。是故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。」远结,结到第四分,你「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」那是行布施度,你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近结,结到第十分最后一句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不是说《金刚经》的经心,《金刚经》的经眼吗?换了几个字,意思一点都不换,「应生无所住心」,前面是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这个地方接到,应生个无所住心,我们用功不是说不生心,生心不许住相,远离一切相。远离什么相?远离六尘之相,我们把经文研究好,经文要读熟,文熟义熟,你还要用功修行,《金刚经》说的都是高深的道理,诸位同学要「取法乎上,适得乎中。」我们同学跟同学说几句话抬起杠子,就放不下,就要大吵闹意见,那遇到歌利王怎么办?我们要是用功,我们是出家人,我们多用功我学佛,小小的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