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庚二、展转征释)
庚一、正以赞叹
世尊!我今得闻,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,不足为难。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即为第一希有!
现在是讲到第二小科上,这是赞叹未来的众生得的功德。须菩提拿自己作个比喻,说:「世尊!我今得闻,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,不足为难。」为什么呢?第一、我善根深厚,能与佛同时出世,第二、我能依着我的善根,栽培我的善根,大家证了阿罗汉果,我也证了阿罗汉果,而我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,我在小乘法是解空第一,对于大乘法的解空,大乘法也很容易,这是我自己的善根,自己的修行,不算难,同时我是亲佛金口说法,佛的身口意三业殊胜,你有这个善根,能见到佛,闻佛说法的人,当时就得利益,佛的三业殊胜,能加被我,所以我须菩提信解受持不足为难。这是自己的善根,自己的修行,乃至于佛的加被,我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可是到后来「后五百岁」的时候,就是一万二千年的法运,到最后的五百年。「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」,这时候有善根的众生,得闻到这部《金刚经》。「信解受持」,「信」,他也能信,清净信心,「解」,甚深的解悟,而能受持《金刚经》的义理。「是人即为第一希有」,在末法时代,在一切凡夫中,「第一希有」,在一般的佛弟子中,都「第一希有」,为什么呢?他虽然得闻是经,不是佛亲口跟他说的,是遇到善知识讲的,这个善知识,由释迦牟尼佛以后展转传说下来的,跟佛亲口说的,那差得太多啦!而且他既然生到末法时代,生到后五百岁,具见他的善根虽然深厚,业障也不浅薄,这个业障不浅薄的众生,他居然能闻到《金刚经》,还能信解受持,那这个人不是在佛弟子之中第一希有吗?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。
庚二、展转征释
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!
「何以故」呢?他自己跟着解释,这个人怎么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?「此人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」因为这个人,他没有我等四相了,他信解受持,那个信就是清净的信心,那个解悟是甚深的解悟,他四相都空了,没有我等四相。「所以者何?」我怎样说这一个人,就是末法时代「后五百岁」这个人,他没有我等四相呢?因为「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即是非相。」因为在世间法上说,有我等四相;在真谛法上说,当体都是空的,「即是非相」。「离一切诸相」,能离这一切诸相,一切诸相,包括前文所说的,我执的四相、法执的四相、空执的四相,那三种四个相,也就包括了一切虚妄之相,统统远离。「即名诸佛」,这个人虽然没有成佛,他所悟的理跟佛无二无别。
戊三、如来印许证释(分二,己一、正与印证,己二、征起转释)
己一、正与印证
佛告须菩提:如是,如是!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,甚为希有!
「佛告须菩提:如是如是!」他说得对,佛给他印证,「如是如是!」「如是」就是对,再加个「如是」,就是赞叹他,加重口气的话,就是你说得很对!你说得很对!连说两句。那么要是讲佛说的法与须菩提说的法一样,佛说什么法,须菩提就解悟到什么地方,就是上一个「如是」,是佛说自己,我「如是」;下一个「如是」就是赞叹,你也「如是」。
这一段经文,是从第六分上过来的,第六分他听到第五分结词上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」世尊说的,他还恍恍惚惚的可以相信,但是没有开悟,没有「深解义趣」,又担心别人听了这个道理,不容易相信,所以他下面就开口说:「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」「颇有」两个字,就是他的疑心,他没有真正的信,才会用「颇有」二个字。他说得不对,如来不能说:「如是如是!」如来就呵斥他:「须菩提!莫作是说!」你不可以这样讲,如来赞叹人,不能随便赞叹,你说得对,他才赞叹你「如是如是」;你说得不对,就叫你「莫作是说」,如来纠正须菩提的错误,说你不要说现在有人闻是章句,能生信心,就是到了法运完了「最后五百岁」,还是有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他「于此章句」,还「能生信心」,还「以此为实。」就从第六分这个地方,须菩提受了一顿开示后,就小心谨慎的听法,听到现在是「深解义趣」,一点疑惑也没有了。不但自己「深解受持,不足为难」,就是现在法会里面,也还有人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功德。不但现在,到了末法时代也还有,他不说「颇有众生」了,就是他这个时候,没有一点疑惑了。他自己深解义趣,解悟得跟佛说的法一样一样。佛也懂得,最后一句结词,「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」这跟第五分释迦世尊说了,他有一点怀疑,怀疑众生不能接受,说「颇有」众生,说的什么呢?说的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换了几个文字,而意思一点也没有错误。「若见诸相非相」,不就是「离一切诸相」?「即见如来」,不是「即名诸佛」吗?前面佛说的「即见如来」,他这个「即名诸佛」,这两个「即」,就是你也如是,我也如是,禅宗门下叫「以心印心」。前面「即见如来」,那是佛的心,这个地方他「即名诸佛」,是须菩提的心,以佛的心,印须菩提的心,「如是如是」。这一段经文,你们看《心印疏》,溥畹大师他把它用小说的题材,做了一篇小说,把当机的须菩提尊者,当成一个住山的英雄好汉,把释迦世尊,譬喻成一个大将军,来收服这个山大王,喔!这个须菩提认为自己了不得,要跟大将军比比武艺,结果打败了仗,投降了这个大将军。你把那一段文看看,你才佩服溥畹大师用功,溥畹大师大开圆解没有,我们不敢印证,我们没有大开圆解,我们不比他高怎么敢印证他,开悟没有开悟呢?但是文熟义熟,这个可以证明不错,他文不熟,讲到后头,忘到前头,他不会写那一篇小说的譬喻,用小说的题材,完全把前面讲这部经的道理,都按到里面去,文熟义熟,他怎么会文熟义熟呢?受持读诵,受持其义才义熟,读诵其文才文熟,那有个学佛法讨便宜的事,不用功你怎么能得到利益呢?溥畹大师当然是比我们善根深厚,当然了不得,学问也高深,你看那一篇譬喻,他引证了多少故事在里面,那就是看多少书,他都能引证出来,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自从十三分以前,从第三分起的经文,他都把它引证进去,那不是经文熟、义理熟吗?这就是劝诸位同学,你要多研究,把道理研究清爽,你还要读《金刚经》,诵《金刚经》,受持读诵,学到哪里,就修到哪里,这「以是名字,汝当受持。」你去奉行受持,汝当奉持。释迦如来就说,受持读诵,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也去受持读诵,受持其义,义熟;读诵其文,文熟,你讲到后头,会想到前头,这个文从哪儿来的,释迦如来跟须菩提他们说法,不是说到后头,忘掉前头,前面都有一个来源。你懂得了,这就是经文上,它有个脉络,「脉络」就是我们现在身上的血管子,他给到哪,通到哪?你讲到后头,忘了前头,那个脉络不通,释迦世尊跟须菩提说法都有根据,前面说过的,再跟着说,他不能说到后头,忘掉前头。我们要用这个功,要把义理,研究了再研究,研究熟,要读诵其文,把经文读熟。我前天不是劝诸位吗?你们没有听《金刚经》,诵《金刚经》,诵《金刚经》求般若智慧,结果不是,只求福报,他怎么?他不懂道理嘛!诵经有诵经的福报,得的都是福德,他不懂道理,不是功德,你懂得道理,再随文作观,那就是观照般若,那你所得的利益就是功德,不要偷懒,不要懈怠放逸,要好好的用功。
释迦世尊赞叹他,你讲得对,你讲得对,「如是如是!」换句话说,你如是,我也如是,我讲的道理,跟你讲的道理是一样的。下面释迦如来再把它推开来说:「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,甚为希有。」前面说「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。」能「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」那么「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」这个人就是由「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。」来的实相般若,现前这个人恐怕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够不上呢?生了退心呢?释迦如来就推开来说,不一定要信心清净,生了实相这个人,才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假若这个人,他只要有信心就可以,怎么信法呢?他听到《金刚经》,「不惊、不怖、不畏」,这三句本来是一个意思。「惊」是惊异,「怖」是恐怖,「畏」是畏惧,那么把它推开来讲,《金刚经》的三空之理,他听见「我空」之理,不惊异;听见「法空」之理,不恐怖;听见「空空」之理,不畏惧,这就是完全相信、完全接受,这个功德我们现在都有。我们听《金刚经》管你知道多、知道少,谁也没有对于《金刚经》的道理有怀疑呀!就是「不惊、不怖、不畏」,那这个人已经是「甚为希有」了。
己二、征起转释
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
这是叫你依着《金刚经》的名,叫你奉行受持那个道理一样,这个「第一波罗蜜」,就是般若波罗蜜,先消「第一」这个文,这个六度波罗蜜,「前五度如盲,般若度如导。」前面五度修行,都像瞎子走路,如盲,盲是没有眼睛的瞎子!导是个导师,要有个明眼的来引导他,他才能走到正路上。要是你单修前五度,不修第六度「般若度」,你所修的福德,都会落于人天福报,你本来修的是五度法门,但是你不能「波罗蜜」,你到不了彼岸。为什么?你修的都变成有漏的福报,必须得有「般若度」给你引导,才能「波罗蜜」,才能到达彼岸,所以「般若度」,为第一度。佛教跟外道比,前五度跟外道相共的,但是外道没有第六度,没有「般若度」。布施,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