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再扣住这个科文,它分科就分到须菩提深解义趣大开圆解的科文里面,为什么?就是众生唯一无二的生命,他怎么肯布施?怎么肯舍?而且舍了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。在这个地方,就是悟到甚深般若之理的这个人,他才肯把身命布施,这个须菩提尊者在以身命布施中也有个悟处,才悟到《金刚经》功德是不可思议!
下面讲第十四分,「离相寂灭分第十四」,一共有四科,上面第一科,丁一、校量经功,已经讲完了。下面丁二、信解感叹,由清净信心而深解义趣,自己感动赞叹,第二科是第十四分起了,下面再分三小科,戊一、当机闻解悲感,, 当机者须菩提尊者,闻到甚深的经,得了甚深的解悟,这叫「闻解」。「悲感」,感动佛法太高深,而自己也能以开到这个悟,感动得痛哭流涕,这叫「悲感」。戊二、赞叹信解功德,能发了清净信心,能解悟《金刚经》的甚深之理,那这个功德不可思议,再分两小科,己一、现前信解功德,现前,就是在释迦如来当时法会现前的功德。己二、当来信解功德,就是未来世信解的功德。现在把科文念完了,接着还是讲戊一、当机闻解悲感这一科。
【离相寂灭分第十四】
丁二、信解感叹(分三,戊一、当机闻解悲感,戊二、赞叹信解功德,戊三、如来印许证释)
戊一、当机闻解悲感
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!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希有!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,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
正宗分分四大科,第一是生信分,第二是开解分,都有经文证明,前面讲第二分到第八分是第一科,讲到第六分就生起清净的信心,这个人就功德无量,等于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,那就是开导我们生信心的。讲第二大科讲到这里,深解义趣,甚深的解悟,甚深的解悟到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这都有经上明文证明,这一大科一直到第十六分,说到第十三分,经就说完了,这是个结束之词,下面第十五分、第十六分都是其余的意思,正经说,开悟的经说到第十三分经就说完,所以就总结起来,当机者须菩提已经大开圆解了,这在教下说,就是研究教理的人,叫做「大开圆解」,在禅宗叫「大彻大悟」,再消这个文。
「尔时」,就是释迦世尊说法说到,「以是名字」,取了经名,「汝当奉持」,再说到「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」再去除疑惑,说微尘非微尘,说世界非世界,乃至三十二相,亦是非相。再较量这个经的功德,恒河沙数身命布施,不及受持《金刚经》的一小段经文,以及为他人说一小段经文的功德。「尔时」,就是讲到这个时候,须菩提就解悟到甚深的义理了,「闻说是经」,「闻说」,就是闻,听到这里,「深解义趣」,「义」是义理,「趣」是归趣,这个《金刚经》所说的义理,归趣到什么地方去呢?归趣到「实相般若」上,你讲《金刚经》,依文解义,讲了半天都是文字般若,你得起观照,不起观照怎会开悟呢?所以「闻说是经」,闻的是文字般若,能「深解义趣」,「深解」二个字,就是起了观照般若,才能够有甚深的解悟,解悟到什么地方,义理的归趣,就是实相般若,深解到实相般若的义理了,这是义理的归趣。于是大受感激,「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」,「涕」是鼻孔流的水,「泪」是眼睛流的水,「悲」是心里面很悲痛,因为感激佛的法恩甚深,感激这个经典的道理甚深,而今天能开了悟,这个感激到心里面,感激得很痛心,这叫「悲」。「泣」是无声之哭,哭是哭,流眼泪流鼻涕,是在那儿流,但是没有出声,这叫「泣」。这都是依着《心印疏》解的,《新眼疏》呢?他是大痛叫做「悲」,小痛叫做「泣」,我们不采取,为什么呢?因为大痛小痛都是要哭出声来,要痛哭流涕,在法会之中,你不能哭出声来,要「悲」,那就是痛,痛在心里,应该大声大嚎大哭,要不是痛到心里,眼睛不会流泪,鼻子不会流鼻涕。眼睛流泪,鼻子流鼻涕,这就是从心里面悲痛,但是法会里面不许悲痛,不许你大哭,小哭也不许可,只有无声之泣,哭得没有声,那叫做「悲泣」。
那么「而白佛言」,要说话呢,哭怎么说话呢?所以不, 能哭出声来,这就跟佛说了:「希有!世尊。」赞叹一声,「希有」,《金刚经》第二分,须菩提开口赞叹一声「希有」,名字相同,意义不一样。第二分赞叹希有,是赞叹世尊的,「世尊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」怎么个善呢?善是善巧方便,如来没有开口说法,在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日用寻常之中,就在护念诸菩萨,就在付嘱诸菩萨,所以最善。在哪里表现般若的妙用呢?就在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日用寻常上表现出来,这真是希有的事,我们以为世尊在讲堂说法希有,那不叫希有,在没有开口说法,就说了法,这才是真希有,那是赞叹世尊的希有。这时候是赞叹他自己的,赞叹自己已经得了甚深的解悟了,以前没有解悟,今天解悟,他怎么赞叹?「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」,说小乘经叫做经典,浅的经典,说权教的大乘经叫深经典,而不叫做「甚深」。这个地方说,「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」,就是由权教大乘而解悟到实教大乘,怎么知道呢?他是「深解义趣」,上面有个「深」字,所以下面这句,再加个「甚深」,这是表示他「甚深」的解悟,是悟到实教大乘。他怎样赞叹自己「希有」呢?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」,「从昔来」,指他证阿罗汉果以来,阿罗汉得到我空之理,得到我空的智慧眼,我得了智慧眼,应该了解一切法了,但是「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」,不过,我今天既然得闻到了这个甚深希有之法,闻到了我还能够深解义趣,所以甚为「希有」,这个「希有」是须菩提赞叹他自己的。
戊二、赞叹信解功德(分二,己一、现前信解功德,己二、当来信解功德)
己一、现前信解功德
世尊!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。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!世尊,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
「世尊,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。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!」下面分两科,这是先赞叹现前的大众,就是跟须菩提同在一个法会的,假若另外有一个人,就是除了我须菩提以外,「若复有人」,更复有一个人,「得闻是经」,他能得闻到《金刚经》,「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」,这个「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」,就是前面第六分的经文说:「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当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,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者。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」这段经文是强调说,对《金刚经》能生信心,乃至一念的净信,这个功德就超过了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功德。为什么一念净信之心,有那么多的功德呢?因为由这一念的净信,「即生实相」,「实相」就是实相般若,实相般若是怎样生起来的呢?是由你清净信心生出来的,所以第一大科要你生信,是生的清净信心。第二大科才开解,才悟到实相之理。这个实相之理怎么会解悟的呢?就是由你信心清净才生出来的。「实相」本来无生无灭,这个「生」就是你从今天起把它发生出来,本来具有的,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,今天你的信心清净了,信心清净了实相发生出来了。我们学《金刚经》,释迦如来说:「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」你依着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,起观照般若,就是要求我们的信心清净,这个信心一清净,实相般若就走出来。须菩提尊者,他赞叹自己希有,今天能够解悟甚深的义趣。又赞叹别人,假若更复有一个人,闻到这部经,「得闻是经」,注意那个「得」字,「得」就是善根,没有善根的人不能得闻,前生前世有善根,今生今世遇到好缘,殊胜的因缘,就是释迦世尊讲《金刚经》的因缘,他自己有了闻慧,还有修慧,他能求其信心清净。有了闻慧,有了修慧,信心清净,就是思慧,「即生实相」,这就入于修慧。他修行什么呢?就是要修行发生实相般若,那就赞叹了,世尊,「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。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」那这个人功德不可思议,不但是希奇少有,而且是第一希有,前面第十二分有一句经文,叫做「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,配佛的三身,《新眼疏》是配三般若。这个地方配了两种般若,就是这个人他已经依着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,所以才能生实相般若,这个第一希有的功德,他成就了。这地方还要注意「功德」两个字,前面讲的七宝布施,乃至于身命布施,「得福多不?」那叫福德,福德是福的德,你布施,财布施、身命布施,培了福,福的德。这个是用功修行,功的德,他信心清净,闻了这个经,就依文解义,由这个义就入了观想,他信心才能清净,他修这个功,功的德,才有功德,那这个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,是第一希有的功德,就赞叹这个人。他自己是悟到甚深之理,是悟到佛说实相,即非实相,是名实相,这三句的道理,他都解悟到了,他解释到这个地方,他自己来扫相、空这个相。「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」他前面就悟到,「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一切法都是这个三谛之理。我现在说,更复有人,他闻到这个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来,我说的这个实相,并不是我着了相说的,「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」,你顾名思义,它称「实相」者,真实之相,真实之相就不是虚妄之相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嘛!那这个真如妙性的理体,既然叫众生了解就得说有个相,这个相不是那个凡所有相的「相」,不是那个虚妄之相,而是真实之相。而真实之相,它就不是虚妄之相,「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」如来为拣别不是那个虚妄之相,才取名叫真实之相。
己二、当来信解功德(分二,庚一、正以赞叹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