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受持,这就是一个修行的妙法。为什么?全部《金刚经》就是「文字般若」,你依文解义明白了以后,你来起观照,这就是「观照般若」,你起了「观照般若」,这就生起般若智慧了,这是你能观照的智慧,所观照的就是「实相般若」。你证得「实相般若」,不是到达彼岸了吗?到了「波罗蜜」了吗?不是离开经文以外另外有一个什么妙法没有告诉你,就在这个题目里面,就够了,为什么你取了题目就叫我们奉行受持呢?

  「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」释迦牟尼佛不是叫我们离一切相吗?怎么又要受持这个名,奉行这个名呢?这个名不是名相,不是着了相吗?你说这个道里,你执着的太浅薄了,佛说的是到达彼岸的这般若智慧,这个名不是个平常的名,不是个寻常的名,按世间法说,按世俗谛说,不能不有一个名,这是「佛说般若波罗蜜」。按真谛说,它当体就是空的,因缘所说法,我说即是空,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,不是叫你依名著相嘛!是叫你依名修观想。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,这按二谛的道理,不过假有其名而已。《新眼疏》下面完全用三谛的道理解释,这个很好解。按三谛的道理呢?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是假谛,「佛说般若波罗蜜」是空谛,即假即空,这才叫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,这是中道第一义谛。你看《心印疏》,溥畹大师他对于这三句也开智慧,你看他解释了多少道理,就这三句经,他把天台宗的三止三观都配上,三止、三观,配到这三句上;把贤首宗的华严三观,配到这个三句上,是那三个数目字的法数都能以配上,解释那三谛的道理。我去给你配,太耽误时间了,你们看《心印疏》,我们也不妨开点智慧嘛,人家古时候的大德怎么解释这三句,能解释那么多呢?他研究出来的,他悟出来的,我们也要研究也要开悟,这就是消这个文,依名受持,这就是空假中三谛,你依着三谛的道理来奉行受持,绝对不会有错误。

  丁三、尽断余疑(分三,戊一、断是名何必强说疑,戊二、断无说云何摄界疑,戊三、断名界云何现相疑)

  戊一、断是名何必强说疑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

    解释三谛的道理,解释完了,还恐怕须菩提心里有怀疑的地方,就是持这个经的名就是修行,这是个名字嘛!名字即非名字,是中道第一义谛名字,这个道理你要是把它翻不过来,我再问问你,须菩提,「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如来说法,按世俗谛他有说法,那么究竟他有没有说法呢?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」那没有说法,为什么?说法还是因缘生法,因缘生法,当体即空,说法没有说法的性,它当体就是空的,说如来没有说法,这个答词比前面答的肯切,就证明须菩提深解义趣,解悟得深了,这个答复在哪里呢?你去看前面的第七分,你们去查一查,如来问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须菩提怎么答复呢?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」他不敢肯定有说没有说,如来天天在说法嘛!所以他说的不肯定之词,如来说法,是应机而说,你是什么的根机,跟你说什么法,哪有一定的法说呢?但是这个地方解悟得甚深,这个说法,根本没有一个说法的自体自性,它是因缘生法,因缘生法当体就是空的,所以他答得很肯切,「如来无所说」,没有说法,所以在别部经上,释迦世尊要涅槃,文殊菩萨请佛再转*轮,佛就呵斥他,你说请我再转*轮,那就是我以前曾经转过*轮了,我说四十九年法,没有说一个字,你怎么叫我再转*轮呢?这就是如来告诉我们,说法实在无法可说。

 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」这就是断他第一个疑,既然是个假名,何必要勉强说它呢?这就是你不了解,如来说法,根本没有说法,所以这么一问,须菩提也不疑了,他把这个疑断掉了,而且须菩提尊者到这个地方,已经有甚深的解悟,跟以前不同。以前世尊在第七分问过:「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他答复的是没有定法可说,不敢说没有,他天天听佛说法,听了四十年了,怎么没有说呢?明白这个高深的道理,只说没有定法可说。现在悟道理深了,「如来无所说」,答得很干脆,就是说法是个语言之相,语言之相当体就空,哪有一个如来说法之相呢?那么你既然知道如来说法,没有法可说,那么佛说的「般若波罗蜜」是个假名,这个并没有妨碍嘛!这就把那个疑断掉。下面再断第二个疑,就是假若「是名」是个假名的话,如来说法没有说,如来摄化三千大千世界,怎么摄化呢?上面是讲到「如来无所说」,现在接着讲戊二、断无说云何摄界疑。

   戊二、断无说云何摄界疑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,是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!世尊!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  先按二谛的道理解释,如来摄化三千大千世界,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当体即空,也是个假名字,因为这个世界是聚集微尘而成的一个世界,把它分析开来,都是一粒一粒的微尘,先问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,把「三千大千世界」都碎开,把它分析开分成微尘,「是为多不?」这个微尘多不多呢?「须菩提言:甚多!世尊!」三千大千世界都把它碎成微尘,当然微尘太多了,这个微尘太多,是按世俗谛讲。要是真谛讲,「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」,诸微尘,就是甚多甚多的微尘,它当体即空,按真谛讲,它没有个微尘之相,没有个微尘这里为什么要说微尘呢?不过假名而已,「是名微尘」,微尘只是个假名,这个众多的微尘合起来就是个世界。要接着念下去、讲下去,「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如来摄化三千大千世界,也是当体即空的,按世俗谛讲,如来是有摄化的三千大千世界,按真谛讲,当体即空,即「非世界」。「是名世界」,也不过假名而已,那么如来说的「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」,不过是个假名,你何必生疑呢?一切法都是但有假名而已,微尘是假名微尘,世界假名世界,如来怎么不可以摄化呢?这是按二谛讲,去这个疑,那么这再问他,解释第三个疑,虽然世界是个假名的假世界,如来现相,是个正报之相,一定得有个依报,依着这个世界,世界就是空的,就没有,那么世尊你现相在哪里现呢?有这个疑,下面解释第三小科,没有世界怎么现佛的相呢?下面佛再给他解释。

  戊三、断名界云何现相疑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

  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」这段经文都是推广前面的经文,前面的经文在第五分上有: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这个地方就是把它改成一句,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「可以身相」,就是丈六金身,三十二相,这个地方就是换了一句文,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,须菩提尊者现在这个疑惑已经都没有了,所以他答复的也是很肯定,「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」,「何以故」呢?「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」,释迦世尊由那个「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引进到这里,叫他自己说这三句经,如来说的「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」一样嘛,须菩提尊者悟到这里,甚深的解悟到这里,「如来说三十二相」是按世俗谛讲,有相之法讲的,按真谛讲,它当体就是空的,如来三十二相,也是因缘生法,「即非三十二相」。「是名三十二相」,为度众生不得不现假相嘛!现个假相,但有其名而已,「是名三十二相」,那跟佛说的一样嘛,讲到这里这三种疑都讲完了。

   下面看科文,讲到丙二、成就解慧,解悟的般若智慧成就了,下面分五科,丁一、校量经功,到这一科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就讲完了,它分五科,第一科还在第十三分记着。因为《新眼疏》分科,不是按三十二分分的,所以第十三分最后一段分到须菩提开悟的这一科,那么要校量经功,要较量较量经的功德了。

  丙二、成就解慧(分五,丁一、校量经功,丁二、信解感叹,丁三、类明余度,丁四、会合前语,丁五、遮疑助解)

  丁一、校量经功

  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!

  这段经文是较量受持《金刚经》的功德,怎么样较量呢?跟前面七宝布施不一样,前面布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,乃至于布施恒河沙数的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。这个地方这个布施很难了,这是身命布施,身命布施比七宝布施难布施,为什么呢?因为七宝是身外之财,身命是身内之财,在三种布施里面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还属于财施,财施分身外之财、身内之财,身外之财容易布施,身外之物嘛!我发个舍心,把它舍掉了,但是身内之财,不容易布施,因为生命是无二的生命,没有两个,把生命舍了没有了,众生贪着生命贪着得厉害,所以执着不舍执着得厉害,叫他施舍身命是很难办到的。那么既然有这个善男子、善女人他发了心,要拿唯一无二的身命作布施,还不是一个身命,他布施了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,那这个人的福德太大了,佛应该问一问:「这个人的福德多否?」须菩提答复一下:「甚多!世尊!」,前面有好几段较量过了,这个翻译的法师就把它简略了,一定是甚多。

  那么佛就再说了,「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!」这个「甚多」就超过了前面恒河沙身命布施的福德。那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