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行受持,這就是一個修行的妙法。爲什麼?全部《金剛經》就是「文字般若」,你依文解義明白了以後,你來起觀照,這就是「觀照般若」,你起了「觀照般若」,這就生起般若智慧了,這是你能觀照的智慧,所觀照的就是「實相般若」。你證得「實相般若」,不是到達彼岸了嗎?到了「波羅蜜」了嗎?不是離開經文以外另外有一個什麼妙法沒有告訴你,就在這個題目裏面,就夠了,爲什麼你取了題目就叫我們奉行受持呢?
「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釋迦牟尼佛不是叫我們離一切相嗎?怎麼又要受持這個名,奉行這個名呢?這個名不是名相,不是著了相嗎?你說這個道裏,你執著的太淺薄了,佛說的是到達彼岸的這般若智慧,這個名不是個平常的名,不是個尋常的名,按世間法說,按世俗谛說,不能不有一個名,這是「佛說般若波羅蜜」。按真谛說,它當體就是空的,因緣所說法,我說即是空,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,不是叫你依名著相嘛!是叫你依名修觀想。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,這按二谛的道理,不過假有其名而已。《新眼疏》下面完全用叁谛的道理解釋,這個很好解。按叁谛的道理呢?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是假谛,「佛說般若波羅蜜」是空谛,即假即空,這才叫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中道第一義谛。你看《心印疏》,溥畹大師他對于這叁句也開智慧,你看他解釋了多少道理,就這叁句經,他把天臺宗的叁止叁觀都配上,叁止、叁觀,配到這叁句上;把賢首宗的華嚴叁觀,配到這個叁句上,是那叁個數目字的法數都能以配上,解釋那叁谛的道理。我去給你配,太耽誤時間了,你們看《心印疏》,我們也不妨開點智慧嘛,人家古時候的大德怎麼解釋這叁句,能解釋那麼多呢?他研究出來的,他悟出來的,我們也要研究也要開悟,這就是消這個文,依名受持,這就是空假中叁谛,你依著叁谛的道理來奉行受持,絕對不會有錯誤。
丁叁、盡斷余疑(分叁,戊一、斷是名何必強說疑,戊二、斷無說雲何攝界疑,戊叁、斷名界雲何現相疑)
戊一、斷是名何必強說疑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
解釋叁谛的道理,解釋完了,還恐怕須菩提心裏有懷疑的地方,就是持這個經的名就是修行,這是個名字嘛!名字即非名字,是中道第一義谛名字,這個道理你要是把它翻不過來,我再問問你,須菩提,「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如來說法,按世俗谛他有說法,那麼究竟他有沒有說法呢?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」那沒有說法,爲什麼?說法還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說法沒有說法的性,它當體就是空的,說如來沒有說法,這個答詞比前面答的肯切,就證明須菩提深解義趣,解悟得深了,這個答複在哪裏呢?你去看前面的第七分,你們去查一查,如來問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?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須菩提怎麼答複呢?「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」他不敢肯定有說沒有說,如來天天在說法嘛!所以他說的不肯定之詞,如來說法,是應機而說,你是什麼的根機,跟你說什麼法,哪有一定的法說呢?但是這個地方解悟得甚深,這個說法,根本沒有一個說法的自體自性,它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當體就是空的,所以他答得很肯切,「如來無所說」,沒有說法,所以在別部經上,釋迦世尊要涅槃,文殊菩薩請佛再轉*輪,佛就呵斥他,你說請我再轉*輪,那就是我以前曾經轉過*輪了,我說四十九年法,沒有說一個字,你怎麼叫我再轉*輪呢?這就是如來告訴我們,說法實在無法可說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」這就是斷他第一個疑,既然是個假名,何必要勉強說它呢?這就是你不了解,如來說法,根本沒有說法,所以這麼一問,須菩提也不疑了,他把這個疑斷掉了,而且須菩提尊者到這個地方,已經有甚深的解悟,跟以前不同。以前世尊在第七分問過:「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他答複的是沒有定法可說,不敢說沒有,他天天聽佛說法,聽了四十年了,怎麼沒有說呢?明白這個高深的道理,只說沒有定法可說。現在悟道理深了,「如來無所說」,答得很幹脆,就是說法是個語言之相,語言之相當體就空,哪有一個如來說法之相呢?那麼你既然知道如來說法,沒有法可說,那麼佛說的「般若波羅蜜」是個假名,這個並沒有妨礙嘛!這就把那個疑斷掉。下面再斷第二個疑,就是假若「是名」是個假名的話,如來說法沒有說,如來攝化叁千大千世界,怎麼攝化呢?上面是講到「如來無所說」,現在接著講戊二、斷無說雲何攝界疑。
戊二、斷無說雲何攝界疑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爲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!世尊!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先按二谛的道理解釋,如來攝化叁千大千世界,叁千大千世界也是當體即空,也是個假名字,因爲這個世界是聚集微塵而成的一個世界,把它分析開來,都是一粒一粒的微塵,先問他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,把「叁千大千世界」都碎開,把它分析開分成微塵,「是爲多不?」這個微塵多不多呢?「須菩提言:甚多!世尊!」叁千大千世界都把它碎成微塵,當然微塵太多了,這個微塵太多,是按世俗谛講。要是真谛講,「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」,諸微塵,就是甚多甚多的微塵,它當體即空,按真谛講,它沒有個微塵之相,沒有個微塵這裏爲什麼要說微塵呢?不過假名而已,「是名微塵」,微塵只是個假名,這個衆多的微塵合起來就是個世界。要接著念下去、講下去,「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如來攝化叁千大千世界,也是當體即空的,按世俗谛講,如來是有攝化的叁千大千世界,按真谛講,當體即空,即「非世界」。「是名世界」,也不過假名而已,那麼如來說的「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,不過是個假名,你何必生疑呢?一切法都是但有假名而已,微塵是假名微塵,世界假名世界,如來怎麼不可以攝化呢?這是按二谛講,去這個疑,那麼這再問他,解釋第叁個疑,雖然世界是個假名的假世界,如來現相,是個正報之相,一定得有個依報,依著這個世界,世界就是空的,就沒有,那麼世尊你現相在哪裏現呢?有這個疑,下面解釋第叁小科,沒有世界怎麼現佛的相呢?下面佛再給他解釋。
戊叁、斷名界雲何現相疑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說叁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叁十二相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。」這段經文都是推廣前面的經文,前面的經文在第五分上有: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這個地方就是把它改成一句,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「可以身相」,就是丈六金身,叁十二相,這個地方就是換了一句文,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,須菩提尊者現在這個疑惑已經都沒有了,所以他答複的也是很肯定,「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」,「何以故」呢?「如來說叁十二相,即是非相」,釋迦世尊由那個「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引進到這裏,叫他自己說這叁句經,如來說的「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一樣嘛,須菩提尊者悟到這裏,甚深的解悟到這裏,「如來說叁十二相」是按世俗谛講,有相之法講的,按真谛講,它當體就是空的,如來叁十二相,也是因緣生法,「即非叁十二相」。「是名叁十二相」,爲度衆生不得不現假相嘛!現個假相,但有其名而已,「是名叁十二相」,那跟佛說的一樣嘛,講到這裏這叁種疑都講完了。
下面看科文,講到丙二、成就解慧,解悟的般若智慧成就了,下面分五科,丁一、校量經功,到這一科第十叁分如法受持分就講完了,它分五科,第一科還在第十叁分記著。因爲《新眼疏》分科,不是按叁十二分分的,所以第十叁分最後一段分到須菩提開悟的這一科,那麼要校量經功,要較量較量經的功德了。
丙二、成就解慧(分五,丁一、校量經功,丁二、信解感歎,丁叁、類明余度,丁四、會合前語,丁五、遮疑助解)
丁一、校量經功
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複有人,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甚多!
這段經文是較量受持《金剛經》的功德,怎麼樣較量呢?跟前面七寶布施不一樣,前面布施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乃至于布施恒河沙數的恒河沙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。這個地方這個布施很難了,這是身命布施,身命布施比七寶布施難布施,爲什麼呢?因爲七寶是身外之財,身命是身內之財,在叁種布施裏面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還屬于財施,財施分身外之財、身內之財,身外之財容易布施,身外之物嘛!我發個舍心,把它舍掉了,但是身內之財,不容易布施,因爲生命是無二的生命,沒有兩個,把生命舍了沒有了,衆生貪著生命貪著得厲害,所以執著不舍執著得厲害,叫他施舍身命是很難辦到的。那麼既然有這個善男子、善女人他發了心,要拿唯一無二的身命作布施,還不是一個身命,他布施了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,那這個人的福德太大了,佛應該問一問:「這個人的福德多否?」須菩提答複一下:「甚多!世尊!」,前面有好幾段較量過了,這個翻譯的法師就把它簡略了,一定是甚多。
那麼佛就再說了,「若複有人,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甚多!」這個「甚多」就超過了前面恒河沙身命布施的福德。那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