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再扣住這個科文,它分科就分到須菩提深解義趣大開圓解的科文裏面,爲什麼?就是衆生唯一無二的生命,他怎麼肯布施?怎麼肯舍?而且舍了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。在這個地方,就是悟到甚深般若之理的這個人,他才肯把身命布施,這個須菩提尊者在以身命布施中也有個悟處,才悟到《金剛經》功德是不可思議!

  下面講第十四分,「離相寂滅分第十四」,一共有四科,上面第一科,丁一、校量經功,已經講完了。下面丁二、信解感歎,由清淨信心而深解義趣,自己感動贊歎,第二科是第十四分起了,下面再分叁小科,戊一、當機聞解悲感,, 當機者須菩提尊者,聞到甚深的經,得了甚深的解悟,這叫「聞解」。「悲感」,感動佛法太高深,而自己也能以開到這個悟,感動得痛哭流涕,這叫「悲感」。戊二、贊歎信解功德,能發了清淨信心,能解悟《金剛經》的甚深之理,那這個功德不可思議,再分兩小科,己一、現前信解功德,現前,就是在釋迦如來當時法會現前的功德。己二、當來信解功德,就是未來世信解的功德。現在把科文念完了,接著還是講戊一、當機聞解悲感這一科。

  【離相寂滅分第十四

   丁二、信解感歎(分叁,戊一、當機聞解悲感,戊二、贊歎信解功德,戊叁、如來印許證釋)

  戊一、當機聞解悲感

 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!涕淚悲泣,而白佛言:希有!世尊!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,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

  正宗分分四大科,第一是生信分,第二是開解分,都有經文證明,前面講第二分到第八分是第一科,講到第六分就生起清淨的信心,這個人就功德無量,等于供養過百千萬億諸佛,那就是開導我們生信心的。講第二大科講到這裏,深解義趣,甚深的解悟,甚深的解悟到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這都有經上明文證明,這一大科一直到第十六分,說到第十叁分,經就說完了,這是個結束之詞,下面第十五分、第十六分都是其余的意思,正經說,開悟的經說到第十叁分經就說完,所以就總結起來,當機者須菩提已經大開圓解了,這在教下說,就是研究教理的人,叫做「大開圓解」,在禅宗叫「大徹大悟」,再消這個文。

  「爾時」,就是釋迦世尊說法說到,「以是名字」,取了經名,「汝當奉持」,再說到「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再去除疑惑,說微塵非微塵,說世界非世界,乃至叁十二相,亦是非相。再較量這個經的功德,恒河沙數身命布施,不及受持《金剛經》的一小段經文,以及爲他人說一小段經文的功德。「爾時」,就是講到這個時候,須菩提就解悟到甚深的義理了,「聞說是經」,「聞說」,就是聞,聽到這裏,「深解義趣」,「義」是義理,「趣」是歸趣,這個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義理,歸趣到什麼地方去呢?歸趣到「實相般若」上,你講《金剛經》,依文解義,講了半天都是文字般若,你得起觀照,不起觀照怎會開悟呢?所以「聞說是經」,聞的是文字般若,能「深解義趣」,「深解」二個字,就是起了觀照般若,才能夠有甚深的解悟,解悟到什麼地方,義理的歸趣,就是實相般若,深解到實相般若的義理了,這是義理的歸趣。于是大受感激,「涕淚悲泣,而白佛言」,「涕」是鼻孔流的水,「淚」是眼睛流的水,「悲」是心裏面很悲痛,因爲感激佛的法恩甚深,感激這個經典的道理甚深,而今天能開了悟,這個感激到心裏面,感激得很痛心,這叫「悲」。「泣」是無聲之哭,哭是哭,流眼淚流鼻涕,是在那兒流,但是沒有出聲,這叫「泣」。這都是依著《心印疏》解的,《新眼疏》呢?他是大痛叫做「悲」,小痛叫做「泣」,我們不采取,爲什麼呢?因爲大痛小痛都是要哭出聲來,要痛哭流涕,在法會之中,你不能哭出聲來,要「悲」,那就是痛,痛在心裏,應該大聲大嚎大哭,要不是痛到心裏,眼睛不會流淚,鼻子不會流鼻涕。眼睛流淚,鼻子流鼻涕,這就是從心裏面悲痛,但是法會裏面不許悲痛,不許你大哭,小哭也不許可,只有無聲之泣,哭得沒有聲,那叫做「悲泣」。

  那麼「而白佛言」,要說話呢,哭怎麼說話呢?所以不, 能哭出聲來,這就跟佛說了:「希有!世尊。」贊歎一聲,「希有」,《金剛經》第二分,須菩提開口贊歎一聲「希有」,名字相同,意義不一樣。第二分贊歎希有,是贊歎世尊的,「世尊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怎麼個善呢?善是善巧方便,如來沒有開口說法,在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日用尋常之中,就在護念諸菩薩,就在付囑諸菩薩,所以最善。在哪裏表現般若的妙用呢?就在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日用尋常上表現出來,這真是希有的事,我們以爲世尊在講堂說法希有,那不叫希有,在沒有開口說法,就說了法,這才是真希有,那是贊歎世尊的希有。這時候是贊歎他自己的,贊歎自己已經得了甚深的解悟了,以前沒有解悟,今天解悟,他怎麼贊歎?「佛說如是甚深經典」,說小乘經叫做經典,淺的經典,說權教的大乘經叫深經典,而不叫做「甚深」。這個地方說,「佛說如是甚深經典」,就是由權教大乘而解悟到實教大乘,怎麼知道呢?他是「深解義趣」,上面有個「深」字,所以下面這句,再加個「甚深」,這是表示他「甚深」的解悟,是悟到實教大乘。他怎樣贊歎自己「希有」呢?「我從昔來所得慧眼」,「從昔來」,指他證阿羅漢果以來,阿羅漢得到我空之理,得到我空的智慧眼,我得了智慧眼,應該了解一切法了,但是「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」,不過,我今天既然得聞到了這個甚深希有之法,聞到了我還能夠深解義趣,所以甚爲「希有」,這個「希有」是須菩提贊歎他自己的。

  戊二、贊歎信解功德(分二,己一、現前信解功德,己二、當來信解功德)

  己一、現前信解功德

  世尊!若複有人,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。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!世尊,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

    「世尊,若複有人,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。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!」下面分兩科,這是先贊歎現前的大衆,就是跟須菩提同在一個法會的,假若另外有一個人,就是除了我須菩提以外,「若複有人」,更複有一個人,「得聞是經」,他能得聞到《金剛經》,「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」,這個「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」,就是前面第六分的經文說:「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。當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。」這段經文是強調說,對《金剛經》能生信心,乃至一念的淨信,這個功德就超過了承事供養百千萬億諸佛的功德。爲什麼一念淨信之心,有那麼多的功德呢?因爲由這一念的淨信,「即生實相」,「實相」就是實相般若,實相般若是怎樣生起來的呢?是由你清淨信心生出來的,所以第一大科要你生信,是生的清淨信心。第二大科才開解,才悟到實相之理。這個實相之理怎麼會解悟的呢?就是由你信心清淨才生出來的。「實相」本來無生無滅,這個「生」就是你從今天起把它發生出來,本來具有的,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,今天你的信心清淨了,信心清淨了實相發生出來了。我們學《金剛經》,釋迦如來說:「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」你依著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起觀照般若,就是要求我們的信心清淨,這個信心一清淨,實相般若就走出來。須菩提尊者,他贊歎自己希有,今天能夠解悟甚深的義趣。又贊歎別人,假若更複有一個人,聞到這部經,「得聞是經」,注意那個「得」字,「得」就是善根,沒有善根的人不能得聞,前生前世有善根,今生今世遇到好緣,殊勝的因緣,就是釋迦世尊講《金剛經》的因緣,他自己有了聞慧,還有修慧,他能求其信心清淨。有了聞慧,有了修慧,信心清淨,就是思慧,「即生實相」,這就入于修慧。他修行什麼呢?就是要修行發生實相般若,那就贊歎了,世尊,「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。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」那這個人功德不可思議,不但是希奇少有,而且是第一希有,前面第十二分有一句經文,叫做「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,配佛的叁身,《新眼疏》是配叁般若。這個地方配了兩種般若,就是這個人他已經依著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所以才能生實相般若,這個第一希有的功德,他成就了。這地方還要注意「功德」兩個字,前面講的七寶布施,乃至于身命布施,「得福多不?」那叫福德,福德是福的德,你布施,財布施、身命布施,培了福,福的德。這個是用功修行,功的德,他信心清淨,聞了這個經,就依文解義,由這個義就入了觀想,他信心才能清淨,他修這個功,功的德,才有功德,那這個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,是第一希有的功德,就贊歎這個人。他自己是悟到甚深之理,是悟到佛說實相,即非實相,是名實相,這叁句的道理,他都解悟到了,他解釋到這個地方,他自己來掃相、空這個相。「世尊!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」他前面就悟到,「如來說叁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叁十二相。」一切法都是這個叁谛之理。我現在說,更複有人,他聞到這個經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來,我說的這個實相,並不是我著了相說的,「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」,你顧名思義,它稱「實相」者,真實之相,真實之相就不是虛妄之相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嘛!那這個真如妙性的理體,既然叫衆生了解就得說有個相,這個相不是那個凡所有相的「相」,不是那個虛妄之相,而是真實之相。而真實之相,它就不是虛妄之相,「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」如來爲揀別不是那個虛妄之相,才取名叫真實之相。

  己二、當來信解功德(分二,庚一、正以贊歎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