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外道也講布施,他也財施,法施,他也講外道經,行外道法,他很精進。持戒,外道也有外道的戒;忍辱,外道也講忍辱;精進,外道也很精進;禅定,外道也打坐。佛教前五度跟外道相共的,但是外道沒有「般若度」,外道也求智慧,求的是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,不是「般若」。那麼這個地方,說「第一波羅蜜」,是贊歎第一波羅蜜的,贊歎第一波羅蜜,還是爲不了解的人跟你說,實際呢?它當體即空,「即非第一波羅蜜」,按二谛講,它是假有其名,「是名第一波羅蜜」。按叁谛講,是即空即假,是中道第一波羅蜜。

  爲什麼這個人聽到《金剛經》,他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呢?他一定明白了第一波羅蜜的道理,「第一波羅蜜,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」這個道理他都明白,他聽了很相信,雖然信心還沒有清淨,還沒有生實相,但是他不驚異、不恐怖、不畏懼,那這個人就是希有功德了。

  下面再接著說,再推廣到余度,把科文再看一看,戊叁、如來印許證釋,印證他許可他,再加以解釋,再分二科,己一、正與印證,就是他講的「如是如是」。己二、征起轉釋,征問起來,轉加以解釋。以上把丁二、信解感歎這一科講完了。下面講的就是丁叁、類明余度,這就講到忍辱度這個經文上了,再分二科,戊一、類明忍度,再分兩科,己一、正以類明,比類,類是比著這個般若波羅蜜說,而說明忍辱度,己二、引事證釋,引出事實來證釋,再分二科,庚一、詳引近事,詳細的引導最近的事情,庚二、略引遠事,簡略的引證一下過去很遠的一個事實,下面戊二、總結一切。現在先講第一科,正以類明,說了「第一波羅蜜,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」下面比類再說到忍辱度,再看著經文。

  丁叁、類明余度(分二,戊一、類明忍度,戊二、總結一切)

  戊一、類明忍度(分二,己一、正以類明,己二、引事證釋)

  己一、正以類明

  須菩提!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

  現在先講第一科正以類明,這個佛說的「第一波羅蜜,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」修「忍辱度」也是這個樣子的,按世俗谛、按假谛說,應該是有個「忍辱波羅蜜」,「忍」是能忍的心,「辱」是所忍之境。能忍的心,我能忍,外面有個侮辱我的境界,或是這個人罵我、這個人打了我,或者這個人嫉妒障礙我,這都是侮辱我,侮辱我我能忍,要修忍辱度,按假谛上說,是有這個「忍辱度」,按真谛、空谛上講,「即非忍辱波羅蜜」,因爲要修六度法門都得「叁輪體空」,裏面沒有能忍之心,外面沒有所忍之境,中間也沒有打我、罵我、辱我的這些事相,「叁輪體空」,它就「即非忍辱波羅蜜」,這才合到中道,叫做即空即假,「是名忍辱波羅蜜」。下面再引證事實來證明,釋迦世尊先引證他最近的一件事,說得很詳細。

  己二、引事證釋(分二,庚一、詳引近事,庚二、略引遠事 )

  庚一、詳引近事

  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!我于爾時,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

  「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!我于爾時,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。」前面一再的說,要遠離一切相,就是要遠離這四相,不遠離四相,忍辱修不來,你修般若度,更不能得到實相般若。釋迦世尊拿自己做證明。「往昔」,是過去,我遇見一個「歌利王」,歌利王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「極惡的王」,「割截身體」,他割截我的身體,這裏要看《心印疏》的引證,引證的就是涅槃經上的,大涅槃經上有詳細的記載,釋迦世尊沒有成佛之前,他在修行用功的時候,遇見這個極惡的王,這個極惡的國王,有一天,正是天氣晴朗,百花開放的日子,他帶著宮女,到山上去遊玩,遊玩了一段時間,這個國王疲乏了,竟坐在那個地方打盹兒,宮女一看見國王睡著了,大家可以自由了,就各自散開,各人找自己玩耍的地方。有人發現山洞裏住一個修行人,大家都跑過去看。這個修行人一看,是一些年輕的女子,穿的衣服這麼考究漂亮,就給他們講開示,你們不要起貪心,不要認爲你們年輕在王宮裏享福,跟他們講這些都是無常的。這個國王適才醒盹,噫!宮女都到哪裏去了呢?心裏就發脾氣,發脾氣找到宮女就要罵宮女,一看宮女在山洞口圍著,圍著幹什麼呢?國王一看,裏面有一個打坐修行者年紀很輕,心裏更氣說:「你是什麼人?你怎麼引誘我的女人?」這個仙人就跟他辯論,他說:「我沒有貪欲心,我怎麼會引誘你的女人?」國王聽了說:「你說你沒有貪欲心,我問你,你證了阿羅漢果?你證了叁果了嗎?」仙人答說:「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。」國王又說:「沒有證得阿羅漢果,你怎麼敢說你沒有貪欲心,我看過很多修行人,不食人間煙火,天天在那裏練氣、吃水果,但是遇見了貪欲的境界,還是動了貪欲心,你怎敢說你沒有貪欲心呢?」修行者就向國王說:「要斷貪欲心,不只靠著練氣、水果,不食人間煙火,就能降伏貪欲心;要降伏貪欲心,完全在修無常觀,修不淨觀。」國王根本是帶氣,不聽他的開示,就說「你毀謗別人,你就是有瞋恨心!」修行者又向國王說:「我沒有瞋恨心,我也沒有嫉妒心,我怎麼毀謗人呢?我是按道理講道理的。」國王又說:「你沒有瞋恨心,用什麼證明?」修行者說:「我是一個持戒的人,絕對不會打妄語。」國王問說:「什麼是戒?」修行者說:「忍辱就是戒」,這一說國王有了辦法,「你忍辱就是戒,我現在來試驗試驗你,看你是否能忍,能忍才證明你是個持戒的人。」國王手裏拿著一把寶劍,「唰」的一聲,就把修行者的耳朵割掉一個,一看,他還是面不改色,絲毫不動念頭,跟隨國王的大臣勸說:這是個大士,是個大菩薩,不可以加害呀!」這國王一聽更生氣,你怎麼知道他是個大士,是個大菩薩?我再試看看,說了就動手,把修行者的鼻子割掉,于是又把他的手給割掉,把腳給割掉,耳目手足,節節支解,一節一節的給他斬斷。這個修行人,他沒有動念頭,四大天王在那裏護法發了脾氣了,于是就飛沙走石,天地變色!這時國王害怕了,惡人最怕的是比他惡的人啦!他以爲是修行人發了脾氣,于是國王就跪下來求忏悔說:「我做錯了,你饒了我吧!」修行人就告訴國王:我沒有動瞋恨心,你對我節節支解,我沒有動瞋恨,就證明我見了你的女人,我沒有動貪欲心,我現在跟你發個願,假若我動一念瞋恨心,你斬斷我的手足不複原,我一念瞋心不動,我的手足耳鼻馬上複原。」修行人發願後,手足耳鼻馬上都複原。這時國王更佩服他是個得道的人,更要給他磕頭求忏悔。修行人說:「我將來要是有成佛的一天,我先度你,我絕不會動瞋恨,絕不跟你結冤仇,我還願意跟你結好緣。」後來釋迦牟尼佛成了佛,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,第一個先度的憍陳如,就是這位極惡的歌利王轉生的,佛最先度他。

  這個公案不說了,把這個故事講過去了,這個地方就證明「忍辱波羅蜜」是個什麼功夫?遇見極惡的歌利王他在割截我身體的時候,我沒有我等四相。「何以故?我于往昔,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」用功,一定要離一切相用功,修忍辱度,一定要離一切相修忍辱度,那個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的時候,我沒有我等四相。假若我有我等四相,我就要動瞋恨心了,你簡直沒有一點理由殘害我嘛!

  庚二、略引遠事

  須菩提!又念過去于五百世,作忍辱仙人,于爾所世,無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。

  「又念過去」,「又念」者,憶念、回想,過去劫中,「于五百世,作忍辱仙人」,這「仙人」不指外道講,還是修佛道的,因爲那時佛沒出世,世間上尊稱的仙人,叫「忍辱仙人」。已經有「五百世」,就是一生一世,五百生,做這個「忍辱仙人」。「于爾所世」,「爾所」兩個字前面第十一分有,就是「以七寶滿『爾所』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。」那段文有「爾所」兩個字,「爾所」就指著上文的「五百世」,于那麼多的世,這「爾所」,于那麼多,就是那「五百世」。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。」不但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,我沒有我等四相,在過去「五百世」,我就沒有這四個相。

  戊二、總結一切

  是故,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!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應生無所住心!若心有住,即爲非住。

  「是故,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!」這裏把它總結,引證自己的公案故事來做證明,證明你這個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無上菩提之心。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無上菩提之心,你發無上菩提之心不容易發,你發了還要「離一切相」。是故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」遠結,結到第四分,你「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」那是行布施度,你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近結,結到第十分最後一句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!」不是說《金剛經》的經心,《金剛經》的經眼嗎?換了幾個字,意思一點都不換,「應生無所住心」,前面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!」這個地方接到,應生個無所住心,我們用功不是說不生心,生心不許住相,遠離一切相。遠離什麼相?遠離六塵之相,我們把經文研究好,經文要讀熟,文熟義熟,你還要用功修行,《金剛經》說的都是高深的道理,諸位同學要「取法乎上,適得乎中。」我們同學跟同學說幾句話擡起杠子,就放不下,就要大吵鬧意見,那遇到歌利王怎麼辦?我們要是用功,我們是出家人,我們多用功我學佛,小小的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