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境界,逆境現前,更多用忍辱行。你說我兩句不好聽的,忍了,忍了就沒有事嘛!這樣不鬧意見,那麼「無我相,無人向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。」要叁輪體空。要是有空的時間,用到這個經上,去看注解,研究道理,讀經文,受持其義,哪有功夫擡杠子呢?那一位同學要找你的麻煩,你忍就好了,他是幫助你修的,叫你修忍辱的,沒有欺侮你,沒有對不起你,你修忍辱度上哪裏修呢?有人對不起你,正是你修忍辱的時候。
丁叁、類明余度,分二科,戊一、類明忍度這一科講完了,現在講戊二、總結一切,「是故,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!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!若心有住,即爲非住。」這一段經文,上次已經講過,今天再重新講一下,因爲這個總結的經文很要緊,講「第一波羅蜜」要離相,恐怕我們又偏到空的一面了,在類明其余的五度,其余的五度沒有說,先說忍辱度,因爲忍辱度要靠腳踏實地的功夫,光談空理是不行的,你這也空,那也空,一切都空了,遇見歌利王割截身體,空不空呢?這個要腳踏實地用功,所以研究《金剛經》偏到空理一方面,這就「口中說空,行在有中。」自己誤到自己,同時講給別人聽誤別人,《金剛經》它不講偏空之理那一邊。單講空理,要講事實上空掉,歌利王歌截身體,他怎麼不生心、不動念呢?他沒有我等四相,離了我等四相,要是沒有離我等四相,他就動瞋恨。他沒有動瞋恨,就證明沒有我等四相,不但是遇見歌利王那個時候,就沒有我等四相;再過去,推到前生前世五百世,做忍辱仙人,這個四相他都離開,這個功夫很早就成就了。
下面再總結一下,「是故,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「應離一切相」,就是離我等四相,跟著前面講,就是我執的四相,法執的四相,空執的四相,統統要遠離開,統統要遠離開不是落到空那一面,要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發個無上正等正覺的心,就是要發成佛的心,發成佛的心怎麼樣呢?要普度一切衆生。普度一切衆生怎麼度呢?要行布施,所以這要接到,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」這個心,我們凡夫的心,從哪裏生起來的呢?對境生心,你生心都是對著心外邊的境界,心外邊的境界就是六塵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不應該對著色境生心,也不應該對著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那麼應該怎樣呢?「應生無所住心」,應生一個無所住心,這個對著前文說,就是第十分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!」換了文字,沒有換意思,義理沒有換。「應生」一個「無所住心」,也就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那爲什麼我們要發菩提心,發菩提心很難得發,發起來了爲什麼不可以住?我們要度衆生,這個心也很難發,要度衆生爲什麼不可以住?我們發個布施心,這個心很難發,要行布施,爲什麼不可以住?因爲你「若心有住,即爲非住。」你的真心已經走動了,你「若心有住」,就是妄想心,「即爲非住」,不是安住真心了。你前面問的問題「雲何降伏其妄心?」「雲何安住其真心?」安住真心,怎麼安住呢?你去行布施,不要住相,這麼樣生個心,「生個心而無住,無住而生心。」這樣就對了。這個「應生」一個「無所住心」,就是「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發就是發生,發生一個菩提心,要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,就是不住嘛!這是總結前文「住心無住」。
我們學大乘佛法,尤其是學《金剛經》,我們的心應該這樣子,怎麼樣生?要度一切衆生,要去行布施,但是不許住相,這樣子妄心降伏了,真心也安住了。不然,你的真心不能安住,真心不能安住,就是妄心不能降伏。
丁四、會合前語(分二,戊一、正與會合,戊二、兼釋伏疑)
戊一、正與會合
是故佛說菩薩心,不應住色布施。
「 是故佛說菩薩心,不應住色布施。」以是之故,佛說,你是個菩薩心,你要是個凡夫心,凡夫心他根本不要布施,他要布施,他要住相;二乘人根本不要布施,他不要度衆生。那麼你是個菩薩,你是個大乘弟子,你應該發個菩薩心,發個菩薩心,就得行布施,行布施你不要「住」啊!所以總結前文,「不應住色布施」,這個結的遠結到第四分上,「不應住色布施」,包括「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」。這裏說一句就夠了,因爲上面跟著這一句: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」前文第四分: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這裏說「不應住色布施」,連「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那個五塵而行布施都有了,都包含了。
第十四分有五大科,第四科是丁四、會合前語,會合前面所說的語言,再分二小科,戊一、正與會合,戊二、兼釋伏疑,要是有所疑惑,兼釋伏疑。
戊二、兼釋伏疑
須菩提!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,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衆生,即非衆生。
我們行布施,爲什麼要不住相呢?這就解釋:「須菩提!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,應如是布施。」你要是發菩提心,要去利益一切衆生,利益一切衆生你怎麼利益?你就得行布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「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」,「應」當「如是布施」,應當不住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爲什麼呢?你不行布施,你不能利益衆生,你要是住了相,不能利益一切衆生。你去度衆生要發心,第叁分上,「廣大第一常,其心不顛倒」,你要發廣大心,要發長遠心,你要是住相布施,你這個心不會廣大起來,而且心不會長遠起來,必須不住相。一住相行布施,怎麼心不能廣大呢?不能利益一切衆生。你對衆生一定要起分別,這一起分別,你認爲這個衆生很有善根,應該行布施給他;那個衆生善根差,你就不願意布施給他,這就起了分別心。起了分別心,有的度,有的不度,這就不是廣大心了。這樣子你就起了憎愛的煩惱,這一個衆生好,我就很愛他;那個衆生不好,就很討厭他,這樣自己增加的困惱,不能令衆生了生死,反過來還跟衆生結轉爲生死之緣,情情愛愛,來生來世轉爲父母子女,轉夫妻轉眷屬。那麼跟衆生結了不好的緣,起了憎惡心,討厭這個人,就動瞋恨心,來生來世跟衆生結冤仇。這些道理並不太高深,現在我們眼前就可曉得,可以證明,我們見了這個人,以前沒有見過面,一看見就很歡喜,就好像以前見過面,很熟的人一樣。你爲什麼見他生歡喜呢?前生前世結過好緣。可是有的人,並不認識,一見面就覺得很討厭他。你今天一見面爲什麼會討厭他呢?前生前世就沒有結好緣,前生前世就瞋惡過他,所以這樣子跟衆生結生死之緣,沒有結了生死的好緣,而結些增加生死的惡緣。所以一定不能起分別心,我要行布施,財布施,普同供養。我把他們都當成未來諸佛供養;我行法布施時,什麼人聽,我都給你講,你聽多少,那是你自己的事,你聽得淺,你聽得深,那是你自己的事。但是我講,我是平等的,我決不會對你少講二句,對他多說二句,那就是對法布施不平等。行無畏布施,救衆生的苦難也是一樣,你不能說這個人遭到苦難了,他跟我沒有緣,我不去救他,在家菩薩戒上有這一條,惡心不看病,父母兄弟姊妹家親眷屬,出家有出家的眷屬,師長徒弟,師兄弟,他有了病,你起了惡心不看他,這是爲什麼道理呢?他有了病,你不看他,還起了個惡心,就是我恨他不過,這個人很討厭,他生病活該!這樣就是凡夫心了,不是菩薩心。菩薩的心應該如是布施,應該不要住相,要平等布施。剛才講惡心不看病,沒有結起來,就是說你救苦救難也不平等,因爲你對衆生著了相,起了分別心,可愛的人生了病,你給他照應不照應?一定你會去看他的病。那麼不可愛的人,你就生了惡心,本來有時間有功夫,你不去看他,這樣子你還能普度衆生嗎?所以菩薩要行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一定不可以住相,不可以住相你才能利益一切衆生。
再看著經文:「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衆生,即非衆生。」爲什麼要我們去利益一切衆生,又要不住相呢?因爲一切相,當體即空,它「即是非相」。「衆生相」,它是一切相的一種,度那個衆生,衆生當體也空,「即非衆生」,度的是假相的衆生,你去著那個相幹什麼?那麼假相的衆生,我們又何必去度呢?衆生他不知道自己是假的,我們要行法布施,就是要說明白叫衆生了解,你這個衆生就是個因緣生法,當體就是空的,沒有個衆生,沒有個衆生你不要起「我執」,不要起「法執」,這個道理你不去講,衆生怎麼會知道呢?你是個菩薩,你應該先知道,你去度衆生,不要著衆生相,因爲衆生當體即是空的,「即非衆生」。
下面講到第五科,丁五、遮疑助解,再分二小科,戊一、以語遮疑,以如來的語言來遮你的疑心,戊二、以喻助解,以譬喻助你解悟。先遮止你的疑惑,再看著經文。
丁五、遮疑助解(分二,戊一、以語遮疑,戊二、以喻助解)
戊一、以語遮疑
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!
「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。」如來有這五種語言,這就是遮止他,叫他不要生疑,哪裏來的疑呢?您要我們度衆生,又說沒有衆生可度;要我們行布施,又要不住相?怎麼一時說「有」,一時說「空」呢?這個就要告訴你,如來說到哪裏,你就相信到哪裏,疑者不信,決定不能起疑惑。「如來是真語者」,真而不妄。「如來是實語者」,實而不虛,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真語實語,絕不是妄言,絕不是虛語。「如來是如語者」,他是如所證而說,他是個過來人,都是他親證的道理,才說出來的。我們依文解義,有時候會解錯,如來不會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