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他是親自證得的道理,跟你講出來的,他是如所證而說。「不诳語者」,诳是诳騙,像如來說那些人天乘、二乘的法,乃至于權教大乘,那都不是真實的大乘法,是引誘衆生的,等于诳騙衆生。但是說到《金剛經》是「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」,絕不是诳騙衆生的話。「不異語者」,「異」是差別,前後變動。你看如來一時說「有」,一時說「空」,自相矛盾,不是自相矛盾,按真實的道理上,應該那樣講,你要相信如來有這五種語言,決定不要生疑,要按這五種語言找來經文,前面經文第十一分有一句:「我今實言告汝」,就是贊歎金剛的功德這麼多,恐怕你還不相信,不相信也是生疑,你要曉得,如來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之語,那麼由「實言」那個地方就分出來五種語言,五種語言也都是真實之語。
我們現在還沒有「深解義趣」,跟著前文第四分說,「但應如所教住」,如來說的法,是如來的言教,以如來的言教,來安住你的真心,叫你怎樣做,你就怎樣做,叫你去發菩提心度衆生,你就發,發了你怎樣去度?你行布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不要著相,你就不要著相,這就對了。你沒有開悟之前,你就得完全起這個信心,如如來所教,如來的話你不聽,你聽誰的話?還有什麼人的話可以相信呢?這就是叫我們不要生疑。下面以譬喻助我們解悟,助我們開悟。「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!」這一句這一科,以如來的語言來遮止我們的疑惑。「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!」如來怎麼一時說「有」,一時又說「空」呢?因爲如來所得的法,既沒有實,也沒有虛。沒有實,遠離一切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!也沒有虛,你還得發心行布施,發心去度衆生,如來所得的法,就是這麼樣子,他依他所得的法,「得」就是他證得,如所證而說,這就是「如語」,如來所得的法,就是這樣子,沒有實,沒有虛,你說個實,錯了!你說個虛,還是錯了!
下面再說個譬喻叫我們開悟,叫我們能以解悟。
戊二、以喻助解
須菩提!若菩薩心,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入暗,即無所見。若菩薩心,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
「須菩提!若菩薩心,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入暗,即無所見。」爲什麼叫我們行布施,不要住一切法而行布施?分開來講,不住六塵之法,實際一切法都不要住。因爲假若你發了菩薩心,就是發了心度衆生而行布施,「心住于法」,行布施住于法,著了相,著了布施相,「如人入暗,即無所見。」你本來有兩只眼睛可以看見家庭裏面種種珍寶,但是你到了一個黑屋裏面去了,家庭裏有種種珍寶,你也看不見了,所以說「如人入暗,即無所見。」決定不能著相,一著相,這個如來所說的功德,你都得不到。這個說得太高深了,我們事實上拿淺的事實都可以證明,比如你到講堂裏來要找一個人,你心裏著了相,就是「住」這麼一個人,著這個人,你到講堂去看看有這個人嗎?你到講堂看到有這個人,你就把這個人叫出去了。要是沒有這個人,就是沒有找到這個人,那麼要是問問你,講堂裏還有什麼人呢?還有什麼人我都沒有注意,一個講堂都是人,怎麼你沒有注意?他著相,著那一個人的相,這就等于到黑屋子裏什麼都沒有看見。講堂不是很明朗嗎?他等于到黑屋子裏什麼都沒有看見,所以你住相,有所見就又有所不見,你去行布施,怎麼樣能得無量的福德?前面第四分上告訴我們,等于十方虛空,不可稱量的福德。就是不住相,才能得到那麼多的福德;你一住相,你就是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它是有個數目字,你用恒河沙數的恒河沙數七寶布施,還是有數目字,那都不算多。要不住相的布施,它徧法界了,徧法界那等于虛空,不可稱量一樣。下面順著不住相布施再講,「若菩薩心不住法,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」假若你順著我前面講的道理,「若菩薩心」,就是發了菩提心,菩薩心就是菩提心,記得啊!「心不住法,而行布施」,你不住一切法,而去行布施,等于這個人有眼睛又有光明,不是到黑暗的房子裏去,這個房子點燈光很亮,「日光明照」,日光明照說是房子裏點燈,這跟經文不合,就是外面的日光明照,「見種種色」,你可以見到種種色,種種色相都可以見到。
下面講到丙叁、顯示經功,顯示經的功德,分四小科,丁一、分門略顯,再分叁小科,戊一、顯示自持功德,到這一小科就把第十四分講完。
丙叁、顯示經功(分四,丁一、分門略顯,丁二、釋義詳示,丁叁、引因較量,丁四、總以結歎)
丁一、分門略顯(分叁,戊一、顯示自持功德,戊二、校量聞經功德,戊叁、況顯兼說功德)
戊一、顯示自持功德
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經,受持、讀誦;即爲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「須菩提!當來之世」,這就是完全指著我們現在,就是未來世,尤其是指到末法時代。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經受持、讀誦。」沒有「爲他人說」那一句,單說受持其義,讀誦其文,這就是自利的功德,你能受持《金剛經》的義理,讀誦《金剛經》的經文,「即爲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。」如來他是得到大智慧的人,如來的眼能見到你,如來的心能知道你。「即爲如來」的「爲」字,《心印疏》解釋作「得」字講,「得」就是得到,你這個人就能得到如來悉知悉見,見到你這個人怎麼樣呢?你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您能受持其義,讀誦其文,一定能得到《金剛經》的功德,功德不是福德,前面都講過了。
你在那用功修行,我是一再地勸同學:你要受持其義,讀誦其文,受持讀誦,不可以偏到一邊,我們末法時代的佛弟子,都是隨著前生前世的善根,各有所偏,有的偏于解,有的偏于行,都不能得到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。有的佛弟子,歡喜解釋《金剛經》,尤其是我們上佛學院的同學,偏于解,叫你每天誦一部《金剛經》,你不願意誦。有的人歡喜誦《金剛經》,他又不願意研究道理,一天到晚誦,那個最奇怪了,不認識字的人他要誦《金剛經》,他一個字一個字的學,把《金剛經》認會了,他就念。可是換了一個地方,甚至換個經本,他就念不來了,因爲他根本不認得字,他找人就那麼苦修,一個字一個字,一句一句的教給他,要他那個經本,他才能念得順,換一個經本,不對了,因爲那個字他根本不認識。還有最奇怪的,怎麼樣呢?瞎子也學念《金剛經》,根本眼睛看不見,更不要說認字了,他要學,那用心之苦了,不是短短的經文啊!《金剛經》有五千多個字,他要學,學了每天要去念,這就是偏于行的人。你聽《金剛經》你了解道理是不?你要受持其義嘛!他不歡喜聽,我們現在是先了解了道理,了解了道理你依著了解的道理,你再去修行,你再去誦《金剛經》,你可隨文作觀,比那個單誦《金剛經》,不了解道理的人得的功德,不可同日而語。你得了多少,你得了無量無邊的功德,因爲你能受持其義讀誦其文,誦一遍《金剛經》的時間,我跟同學講過,你最初不熟,你准備二十分鍾,准備十五分鍾,念熟了,十二分鍾,剛剛好,不要再念快,再快了不能隨文作觀,就我的經驗,十二分鍾念一遍剛剛好,那麼你抽不出來十二分鍾的時間嗎?你去念一遍,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,要誦,這是自利得功德。
第十四分講到這裏講完,再看科文,戊二、校量聞經功德,校量聞到這個經能生起信心功德,這是「持經功德分第十五」。
持經功德分第十五
戊二、校量聞經功德
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,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,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後日分,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,以身布施。若複有人,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。
這先較量持經的功德,較量拿身命布施,前面說有人拿身命布施,拿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。這個地方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布施的生命多了,每一天分叁分,「初日分」、「中日分」、「後日分」,他布施叁個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,還要注意翻譯經都是一些大德大菩薩翻譯的,都翻譯得很巧很好!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、初日分」,「日」就是白天,把它分成叁分,「初日分」就是早晨,「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,這是較量持經的功德,事實上沒有這個事實,但是如來較量他是真語、實語,並不是隨便說的。持經的功德,確切有比這個功德還要多的功德,事實上沒有這個事實,說譬喻要譬喻這麼多,「中日分,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」「中日分」,就是中半天,「複以」,「複」是更複,更複再以「恒河沙等身布施」。「後日分」就是晚上,晚半天,一日分叁分,最後一分,「亦以」,用「亦」字,這個文字用得很好,「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,「以」就是「用」,用這個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,不是布施一天,每一天布施了恒河沙數的身命,布施多長的時候呢?「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」,布施了無量百千萬億劫,統統是以生命做布施。那麼這個經文上,應該問問須菩提,這個人「得福多否?」須菩提應該答說:「甚多!世尊!」佛再接著講,因爲前面料揀的經文太多了,翻譯的法師把它簡略了,簡略的文是有那麼問答,「這個人得福多否?」「甚多,世尊!」下面佛再接著說,應該是:「佛言,佛告須菩提!」因爲前面佛沒有問,須菩提也沒有答,這就不需要「佛言」,也不要「佛告須菩提」。
如來接著說下去了,「若複有人,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。」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「信」字,「聞此經典」,聞到這部《金剛經》,「信心不逆」,講到哪裏,我信到哪裏,「不逆」,「逆」者不順,對于《金剛經》不起疑惑,這個人所得的福德,「其福勝彼」,這個福德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