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第二点,你要注意,「以是因缘」这四个字,释迦佛说:「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回答,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」问的是:「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」答的是:「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」你要注意「以是因缘」这四个字。第三点你要注意,这就是发挥前面第四分「无住行施」那个文,要找到它的来源。
现在再消这个文,解释这个义,看着经文。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」在你心意之下以为如何呢?「若有人」,就是指无住行施的这个人,「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,以用布施。」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,「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」这个人「以是因缘」,跟前面「较量福德」,与「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行布施」不一样,多了「以是因缘」这一句。以什么「因」,以什么「缘」呢?这里科文的分科是把它割断了,经文还是跟着前面第十八分来的,就是以「三心不可得」的心为「因」,以「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」来作「缘」,这个样去行布施,他虽然行布施,他没有住相。这是略明住心无住,你怎样安住你的真心呢?你去行布施,行布施你不要住相,讲到第十八分,彻底把内心的相空掉,三心不可得,三心不可得没有分别心了,没有分别心还要行布施,这样就是略明住心无住的功夫了,这个人以「三心不可得」的心为「因」,以「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」为「缘」,他来行布施,这个人得福多否?「如是,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」是的,世尊。这个人他以如是「因」,以如是「缘」而行布施,他得福实在太多了。为什么呢?他以「三心不可得」的心为「因」,他再以「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」的这个「缘」去行布施,「因」不可思议,「缘」也很胜,以「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。」那他所得的福德太多了,下面释迦如来再跟着解释这个道理。
「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。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」听到这里,须菩提尊者答应:「如是,世尊。」须菩提深解义趣了,恐怕我们听不懂,所以如来加以解释。前面说较量福德,都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行布施的,他是着相布施的,它福德多,那么较量持经的人福德,就超过着相布施的功德,因为持经是无为无漏的功德。这个地方这个人行布施,是以「三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行布施,三心不可得,就是心相都空了,能布施的心都空了,所行的布施怎么能得福德多呢?如来就讲,因为他三心不可得,他悟到一切法皆空,一切法皆空他还要去行布施,他知道这一切法皆没有实实在在,没有个实实在在的法,一切法皆空嘛!因为福德没有个实,它才得福德多。「若福德有实」,假若福德有真实之相的话,那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。「以福德无故」,因为「无」就是空,因为这个「福德」当体就是空的,当体就是空的如来就说得福德多了。为什么?它徧法界。消文,注意「无」字,无有实就是「无」,怎么没有实呢?它没有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,因缘生法,因缘生法没有自性,哪有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呢?因为福德「无」,因为福德当体「无」,就是当体是空,如来才说他得福德多。不然,那个多不叫多,那个多有个数目字,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做布施得福德多,那么这个人以两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做布施,他不是比你的还多吗?有个数目字的,你一着了相,那个福德多,都不叫多。如来说这个多,都是按无相之法上说的,你悟到一切法皆空,一切福德当体就空,这样你去行布施,你的功德徧法界,所以这样才叫福德多。
把文消解了以后,再对着前面第四分料拣一下,你把第四分的经文再回头看看,说是:「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。」那才叫「住心无住」,应无所住心,怎么样能安住真心呢?你去行布施,不要住相,于一切法都不要住相。这下面再解释,于一切法太多了,我们怎样了解一切法呢?一切法不出于六尘境界,「所谓」,加以解释: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你不住六尘去布施,这就是对于一切法都不住这样的去行布施,你得福德多了。第四分下面经文上,如来再说譬喻了:「东方虚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须菩提!南西北方,四维上下虚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你不住相布施的福德,等于十方虚空不可思量!为什么?你不住相布施,福德徧法界。跟第四分的经文一对照,这个经文你就好懂了。不过好懂了以后,再深进一步,那第四分,它是空六尘之相,空心外之相;这个第十九分是空内心之相,「以是因缘」的「因」,就是「三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,「三心不可得」把内心住着之相空掉了,空掉了再去行布施,这样子就与法界性相合了,功德就多了,就徧法界。
这样有三重注意:第一重就是教给我们用「住心无住」的功夫的,《金刚经》上修行怎么样修?我讲到第四分就讲过,昭明太子分的「妙行无住分四」,不可思议的行门,你就不要住相,你怎样修行呢?你去行布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你去行布施,你不要住相,你的真心就安住,妄心也就降伏了。但是这里第一点不是较量福德,就是依着《金刚经》修行行布施的这个人,这个人也就是个大菩萨了,也就是个摩诃萨了,那么他去布施,怎样修行?怎样住心无住?这是一重注意,不是较量福德的经文。第二重注意,注意这个「以是因缘」,如来问「以是因缘」,须菩提又答:「以是因缘」,可见「以是因缘」这四个字,不要随便把它滑过去,把它忽略过去,一定要研究个实实在在,以什么因?以什么缘?跟着第十八分来,以「三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为「因」,以「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」作「缘」,这样去行布施,这样「以是因缘」去行布施,得福德多。第三重注意,就是跟前面第四分对着比一下,你就容易了解,这个住心无住,是怎样住心无住?行布施不要住相,但是第四分是不要住境界相,经文上说得很明白,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六尘境界,是在心外的境界,第十九分没有说:「不住色,不住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」,他以什么心不住相呢?以「三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,那就把内心之相不住,这三重注意点,你都把它研究清爽,「略明住心无住」的功夫你就得到了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」丁二、住心无住,分二科,戊一、略明,就是第十九分,你去行布施,你不要住相,这就住心无住,跟第四分的大意一样。下面第二科戊二、详示,就是详细开示,分四小科,己一、见佛无住,再分二小科,庚一、见身无住,庚二、见相无住,第二十分就讲完了,就是刚才念的这一段经文,前面一段是见佛的身相,第二段是见佛的相好无住,再看着经文。
【离色离相分第二十】
戊二、详示(分四,己一、见佛无住,己二、闻法无住,己三、得果无住,己四、修因无住)
己一、见佛无住(分二,庚一、见身无住,庚二、见相无住)
庚一、见身无住
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」身相就叫「色身」,身体有个相,有个相就属于色法,就属于色尘,眼睛能看得见的,眼睛所对的境界,就叫做「色尘」,所以名字叫做「色身」。这个地方有「具足」二个字,「具足」者它是完全圆满的意思,完全的色身,圆满的色身,那就指着佛的「报身」。前面第五分经文上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有,那就指着「应化身」,第十三分又有一句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那还是指着「应化身」,那个身相就是丈六金身,下面再详细说有三十二相,都是应化身。到了第二十分,这个「色身」是个总相,总相也是具足的,这就指着「报身佛」,「具足色身」就是很圆满,这就指着「报身佛」。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」可不可以以佛的具足色身,就能见到报身佛呢?佛有三个身,应身、报身、法身,佛有的地方翻译成「如来」,下面须菩提答就是答「如来」,这个「如来」就指着「法身佛」,这个「具足色身」就指着「报身佛」。那么你要想见到「法身佛」,你可不可以依着具足色身的圆满身相的「报身佛」见到呢?这样解释。「不也,世尊!」须菩提说,那不可以,「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」,这个「如来」就指着「法身如来」,法身如来他没有相,「具足色身」在色身上他是圆满具足,但是他还是有相,怎么能见那个无相真实的法身呢?下面须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释。
「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这是《金刚经》的三连句,就是三谛的道理,须菩提尊者,从第十四分起,他就深解义趣了,他自己很了解这三谛的道理,他很能替佛说这三谛的道理,因为佛说的「具足色身」,就是圆满具足的这个报身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报身也是因缘生法,报身从哪里来的呢?他是在无量阿僧祇劫修的因修来的,还是因缘生出来的,因缘生法,皆无自性,当体即空,所以「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」,当体就是空的。「是名具足色身」,你能悟到「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」,当体即空,你就能悟到中谛的法身了,那就即空即有,非空非有,那才「是名具足色身」。
庚二、见相无住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