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第二點,你要注意,「以是因緣」這四個字,釋迦佛說:「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回答,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問的是:「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答的是:「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你要注意「以是因緣」這四個字。第叁點你要注意,這就是發揮前面第四分「無住行施」那個文,要找到它的來源。
現在再消這個文,解釋這個義,看著經文。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」在你心意之下以爲如何呢?「若有人」,就是指無住行施的這個人,「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以用布施。」拿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,「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這個人「以是因緣」,跟前面「較量福德」,與「叁千大千世界七寶行布施」不一樣,多了「以是因緣」這一句。以什麼「因」,以什麼「緣」呢?這裏科文的分科是把它割斷了,經文還是跟著前面第十八分來的,就是以「叁心不可得」的心爲「因」,以「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」來作「緣」,這個樣去行布施,他雖然行布施,他沒有住相。這是略明住心無住,你怎樣安住你的真心呢?你去行布施,行布施你不要住相,講到第十八分,徹底把內心的相空掉,叁心不可得,叁心不可得沒有分別心了,沒有分別心還要行布施,這樣就是略明住心無住的功夫了,這個人以「叁心不可得」的心爲「因」,以「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」爲「緣」,他來行布施,這個人得福多否?「如是,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是的,世尊。這個人他以如是「因」,以如是「緣」而行布施,他得福實在太多了。爲什麼呢?他以「叁心不可得」的心爲「因」,他再以「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」的這個「緣」去行布施,「因」不可思議,「緣」也很勝,以「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。」那他所得的福德太多了,下面釋迦如來再跟著解釋這個道理。
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聽到這裏,須菩提尊者答應:「如是,世尊。」須菩提深解義趣了,恐怕我們聽不懂,所以如來加以解釋。前面說較量福德,都是善男子、善女人行布施的,他是著相布施的,它福德多,那麼較量持經的人福德,就超過著相布施的功德,因爲持經是無爲無漏的功德。這個地方這個人行布施,是以「叁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行布施,叁心不可得,就是心相都空了,能布施的心都空了,所行的布施怎麼能得福德多呢?如來就講,因爲他叁心不可得,他悟到一切法皆空,一切法皆空他還要去行布施,他知道這一切法皆沒有實實在在,沒有個實實在在的法,一切法皆空嘛!因爲福德沒有個實,它才得福德多。「若福德有實」,假若福德有真實之相的話,那如來就不說得福德多。「以福德無故」,因爲「無」就是空,因爲這個「福德」當體就是空的,當體就是空的如來就說得福德多了。爲什麼?它徧法界。消文,注意「無」字,無有實就是「無」,怎麼沒有實呢?它沒有實實在在的福德之相,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沒有自性,哪有實實在在的福德之相呢?因爲福德「無」,因爲福德當體「無」,就是當體是空,如來才說他得福德多。不然,那個多不叫多,那個多有個數目字,你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做布施得福德多,那麼這個人以兩個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做布施,他不是比你的還多嗎?有個數目字的,你一著了相,那個福德多,都不叫多。如來說這個多,都是按無相之法上說的,你悟到一切法皆空,一切福德當體就空,這樣你去行布施,你的功德徧法界,所以這樣才叫福德多。
把文消解了以後,再對著前面第四分料揀一下,你把第四分的經文再回頭看看,說是:「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,行于布施。」那才叫「住心無住」,應無所住心,怎麼樣能安住真心呢?你去行布施,不要住相,于一切法都不要住相。這下面再解釋,于一切法太多了,我們怎樣了解一切法呢?一切法不出于六塵境界,「所謂」,加以解釋: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你不住六塵去布施,這就是對于一切法都不住這樣的去行布施,你得福德多了。第四分下面經文上,如來再說譬喻了:「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須菩提!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你不住相布施的福德,等于十方虛空不可思量!爲什麼?你不住相布施,福德徧法界。跟第四分的經文一對照,這個經文你就好懂了。不過好懂了以後,再深進一步,那第四分,它是空六塵之相,空心外之相;這個第十九分是空內心之相,「以是因緣」的「因」,就是「叁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,「叁心不可得」把內心住著之相空掉了,空掉了再去行布施,這樣子就與法界性相合了,功德就多了,就徧法界。
這樣有叁重注意:第一重就是教給我們用「住心無住」的功夫的,《金剛經》上修行怎麼樣修?我講到第四分就講過,昭明太子分的「妙行無住分四」,不可思議的行門,你就不要住相,你怎樣修行呢?你去行布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你去行布施,你不要住相,你的真心就安住,妄心也就降伏了。但是這裏第一點不是較量福德,就是依著《金剛經》修行行布施的這個人,這個人也就是個大菩薩了,也就是個摩诃薩了,那麼他去布施,怎樣修行?怎樣住心無住?這是一重注意,不是較量福德的經文。第二重注意,注意這個「以是因緣」,如來問「以是因緣」,須菩提又答:「以是因緣」,可見「以是因緣」這四個字,不要隨便把它滑過去,把它忽略過去,一定要研究個實實在在,以什麼因?以什麼緣?跟著第十八分來,以「叁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爲「因」,以「叁千大千世界七寶」作「緣」,這樣去行布施,這樣「以是因緣」去行布施,得福德多。第叁重注意,就是跟前面第四分對著比一下,你就容易了解,這個住心無住,是怎樣住心無住?行布施不要住相,但是第四分是不要住境界相,經文上說得很明白,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六塵境界,是在心外的境界,第十九分沒有說:「不住色,不住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,他以什麼心不住相呢?以「叁心不可得」的「心」,那就把內心之相不住,這叁重注意點,你都把它研究清爽,「略明住心無住」的功夫你就得到了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丁二、住心無住,分二科,戊一、略明,就是第十九分,你去行布施,你不要住相,這就住心無住,跟第四分的大意一樣。下面第二科戊二、詳示,就是詳細開示,分四小科,己一、見佛無住,再分二小科,庚一、見身無住,庚二、見相無住,第二十分就講完了,就是剛才念的這一段經文,前面一段是見佛的身相,第二段是見佛的相好無住,再看著經文。
【離色離相分第二十】
戊二、詳示(分四,己一、見佛無住,己二、聞法無住,己叁、得果無住,己四、修因無住)
己一、見佛無住(分二,庚一、見身無住,庚二、見相無住)
庚一、見身無住
須菩提!于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身相就叫「色身」,身體有個相,有個相就屬于色法,就屬于色塵,眼睛能看得見的,眼睛所對的境界,就叫做「色塵」,所以名字叫做「色身」。這個地方有「具足」二個字,「具足」者它是完全圓滿的意思,完全的色身,圓滿的色身,那就指著佛的「報身」。前面第五分經文上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有,那就指著「應化身」,第十叁分又有一句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那還是指著「應化身」,那個身相就是丈六金身,下面再詳細說有叁十二相,都是應化身。到了第二十分,這個「色身」是個總相,總相也是具足的,這就指著「報身佛」,「具足色身」就是很圓滿,這就指著「報身佛」。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可不可以以佛的具足色身,就能見到報身佛呢?佛有叁個身,應身、報身、法身,佛有的地方翻譯成「如來」,下面須菩提答就是答「如來」,這個「如來」就指著「法身佛」,這個「具足色身」就指著「報身佛」。那麼你要想見到「法身佛」,你可不可以依著具足色身的圓滿身相的「報身佛」見到呢?這樣解釋。「不也,世尊!」須菩提說,那不可以,「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」,這個「如來」就指著「法身如來」,法身如來他沒有相,「具足色身」在色身上他是圓滿具足,但是他還是有相,怎麼能見那個無相真實的法身呢?下面須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釋。
「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這是《金剛經》的叁連句,就是叁谛的道理,須菩提尊者,從第十四分起,他就深解義趣了,他自己很了解這叁谛的道理,他很能替佛說這叁谛的道理,因爲佛說的「具足色身」,就是圓滿具足的這個報身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報身也是因緣生法,報身從哪裏來的呢?他是在無量阿僧祇劫修的因修來的,還是因緣生出來的,因緣生法,皆無自性,當體即空,所以「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」,當體就是空的。「是名具足色身」,你能悟到「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」,當體即空,你就能悟到中谛的法身了,那就即空即有,非空非有,那才「是名具足色身」。
庚二、見相無住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