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相具足。

  下面佛再接著問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」在你心意下以爲怎麼樣?「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這個「諸相」,前面講的叁十二相就是「諸相」,那是「應身佛」。這個地方多了「具足」兩個字,「具足諸相」,就是「報身佛」的相,報身佛的相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好有無量莊嚴,都是用「無量」二字來形容的,所以叫做「具足諸相」。前面「具足色身」是他的「總相」,這第二段經文的「具足諸相」是他的「別相」,說他頭上的肉髻頂相,肉髻頂相也有無量相,無量的好;說眉間的白毫相,也有無量相,無量好,這叫「具足諸相」,包括隨形好在裏面,具足相好。釋迦佛問須菩提:「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可不可以以種種差別的相好,見到「法身如來」呢?這個「如來」,指著「法身如來」,前面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因爲「佛」指著法身佛,「如來」指著法身如來。「不也,世尊」,不可以啊!「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」,「如來」是指法身如來,法身如來無相,跟前面解釋的道理一樣,不應當以「具足諸相」來見到法身如來。「具足諸相」,在報身佛上說,對著菩薩說,他是相好莊嚴,一切具足了,但是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!怎麼能見到法身如來呢?「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」,道理跟前面一樣,不過是推廣來再重說一遍。「總相」不可以執著,「別相」也不可以執著,一執著,你就證不到法身了。「何以故?」須菩提自己加以解釋,「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中間這一句略掉「諸相」二個字,「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諸相具足」,翻譯的人略掉「諸相」二個字,下面還是添上來,「是名諸相具足」。這是解釋「叁谛」的道理,還是跟前面一樣,「諸相具足」它是因緣生法,報身佛哪來那麼多的相好呢?他修的因修得圓滿,在因地中修的功德修的多,還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「即非諸相具足」。你能悟到中谛的道理,即空即有,那就「是名諸相具足」了。

  這個地方是推廣「住心無住」,你見了佛的「總相」,你不要住,住就是執著,應化身佛,你不應當執著;報身佛,你不應當執著;乃至于你見了報身佛的身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好有無量莊嚴,你還是不要執著,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。你一著了相,著了應身佛的相,報身佛的相,還是著相,這就是: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你心裏面有了個報身佛的相,還是個相,相就是個塵境,把你的真心給染汙了,被誰染汙了?被報身佛給染汙了,這樣說的道理都是太高太深了,不高不深你的心不能清淨,佛法難學就在這裏,衆生有幾個信佛的呢?好不容易叫他信佛,叫他到大殿來拜拜佛,有的還不肯來呢!這個人來了就有善根,拜佛拜的誰呢?泥塑木雕的假相,泥塑木雕的假相他要執著,不執著他不拜,不執著他不供養,這樣就算學了佛法嗎?所以你得引進他一步,佛有叁個身,不是那個泥塑木雕的佛,要見到丈六金身,叁十二相,我們善根不夠,業障深重,沒有跟佛同時出世,沒有看到印度的應化佛身。你看到了,像須菩提看到了,你看到了著相沒有呢?你一著相,就證不到法身了。你回小向大,像須菩提證得阿羅漢以後,又再修學大乘,學到大乘菩薩,你用功修行,修到叁賢位的菩薩,看見佛的報身相,還看不清爽,登了地位以後,看見的報身佛的相才看得比較清楚。初地菩薩看見了,只看見一部分,到了二地、叁地以至九地、十地,隨證得的地位,地地高,地地證,看的佛相分分清,乃至你證得等覺了,你見佛的相好,見得就圓滿了,那也是個報身佛,報身佛是對著菩薩示現的,那還是虛妄之相。你一著報身佛的相,你清淨法身,還是不能證得。法身佛在哪裏呢?法身佛不在心外面,應身佛在心外,報身佛也在心外,應身佛在凡夫的心外,在二乘的心外,在凡夫二乘人的心外面,應化身佛是心外之相。報身佛還是心外之相,是在菩薩的心外。那麼法身佛呢?法身佛不在心外,在心外你證不得,法身佛在自己的心內,法身佛在自己的心內要怎樣才能證得呢?法身佛是個理體,人人本具,各各不無,我們雖然流轉生死,我們的法身無欠無缺,怎麼不能證得?被煩惱無明障蔽到了,現在把煩惱無明都空得幹幹淨淨,法身顯現出來了,顯現出來你就成佛了,你證得法身了,這個法身不從外頭來,是自己內心發現的。第十九分叫我們把內心之相,把它空得幹幹淨淨,以叁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。第二十分叫我們「住心無住」,你見了佛的色身,見到佛的相好,你不要執著,執著了還是妄想,那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。

  下面講第二十一分,先看科文,上面是己一、見佛無住,見佛不要執著,己二、聞法無住,聞法不要執著,再分二科,庚一、說者無住,庚二、聞者無住,第二十一分的經文就講完了。庚一、說者無住,先講能說法的人,你不要執著,我一開《金剛經》講到「佛相」、「法相」要空的時候,就說我們學佛的人,「衆生相」要空,這個道理很好了解,很好用功,「衆生相」它沒有什麼價值嘛!那麼說空就空吧!但是學佛要聞法,要尊重佛尊重法,這個你要它空掉,很不容易!但是不空掉不行,不空掉你心裏至少有兩個相,一個是佛的相,一個是法的相,這就是一個清清淨淨的大圓鏡子,你抹上了兩點白粉,不是黑墨,黑墨是衆生相,抹上佛的相、法的相,抹上了兩點白粉,白粉還不是染汙嗎?所以這個鏡子不清淨,第二十分是叫我們把佛相空掉,不要住著佛相,你的真心就安住。第二十一分是要你把法相空掉,你的真心就安住。

  【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

   己二、聞法無住(分二,庚一、說者無住,庚二、聞者無住)

   庚一、說者無住  

  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!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

  「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」,「汝勿謂」,你不要這樣替我說,「謂」就是說,你不要這樣說,這樣說等于替我說話,說什麼呢?說如來他有這個心念。「作是念」,就是生心動念,佛成了佛就應當說法,他爲什麼成了佛就應當說法呢?因爲他在因地中就發了願:我要成佛,成了佛我就是福慧兩足尊,我要度一切衆生。成了佛不是成阿羅漢,成阿羅漢證自己逃走了,逃避現實,他離開叁界了,不管衆生怎樣苦。佛不是這樣,佛成了佛,就是爲度衆生,爲什麼度衆生要成佛呢?不成佛,福不具足,慧不具足,度衆生你要有智慧,但是第一要有福報,你沒有福報,你攝受不了衆生。我一再提醒諸位:諸位都是求智慧的,不可以偏到智慧。你要是有福報,你說一句法,人家都相信,甚至于你一句法沒有說,他見了你的相貌,他就相信。有福報,福報能攝受衆生,所以福報具足要成佛,那智慧不具足也不行,智慧要具足,所以佛號爲兩足尊,福足慧足。他在因地之中,最初發菩提心時,就是發的這個願:我福報具足智慧具足成了佛,我要說法利益衆生。要怎麼利益呢?說法,把你修行用功證得的果,如是因,講給衆生聽,教衆生照你這樣發心,照你這樣修行,照你這樣證果,這就是度衆生。那麼,成了佛說法,是佛的本份,但是佛沒有生心動念,說我要說法。你不要替我說,「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」,你不要以爲如來生心動念,動了念頭要說法,我沒有作這個念。「莫作是念」,前面是「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」,這下面再告誡他一聲,你「莫作是念」,你不要動這個念頭,說如來有所說法。「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。」除了在《金剛經》上,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出來這一句話,誰也不敢講,我們說如來說法,就是贊歎佛的,結果卻落個謗佛,你看誰敢講這個話嗎?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說,懂得佛法的人也不敢說。在《金剛經》上釋迦佛自己說的,你說「如來有所說法」,你就是毀謗我,不是贊歎我。爲什麼?如來他法相還不空嗎?他法相空了,你怎麼說如來「有所說法」呢?我連個菩薩趕不上嗎?你不是毀謗佛嗎?所以說你不是在贊歎我,你這是毀謗我。那麼這個人說佛說法,怎麼說毀謗呢?「不能解我所說故。」這個字念「ㄐㄧㄝˇ」,我平常說的法,他都沒有聽懂,他不了解我所說法,不要說解悟,連依文解義也沒有懂。我平常是怎樣講的呢?「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如來說法,沒有法可說,這才是如來說法。這還是叁連句,但是「即非說法」,換成「無法可說」,反而容易了解,我們好學。你學佛說法,怎樣說呢?不要著法相,要怎樣不著法相呢?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你學了大乘佛法,我也空,法也空,法也空哪有個法相可以執著呢?你執著你在講經說法,你不是著了法相,著了法相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,而且你根本我執加大。我們是個凡夫法師,不是阿羅漢的法師,你根本沒有我空,你一執著了法,反而增加了我執。我執法執,越增加越多,你天天說法,你天天在養無明,越養無明越深越厚,我法二執越來越熾盛。那麼你講經說法,盡是講給別人聽,沒有給自己聽,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把「即非無法」換成「無法可說」,這個經文好懂了,你們諸位都記著:你們都是學法師的,等到你當了法師,可不要推翻了車子,你是推大乘車,你是要度衆生的,翻了車子,衆生你度不了,你還砸到自己呢!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答複文殊菩薩的:「我說了四十九年法,沒有說一個字。」如來說法,就這樣說的,他每天都在說,自從他成了佛就說法,爲大乘菩薩說《華嚴經》的法,爲小乘人去度五比丘說四谛法,就在那兒說,一直說到涅槃,還問諸大弟子:「你們還有什麼疑問的地方?有,趕快問!」如果有人問,佛還要說;沒有人問了,佛就入涅槃了。就是佛四十九年天天在那說法,可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