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相具足。

  下面佛再接着问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」在你心意下以为怎么样?「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」这个「诸相」,前面讲的三十二相就是「诸相」,那是「应身佛」。这个地方多了「具足」两个字,「具足诸相」,就是「报身佛」的相,报身佛的相,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好有无量庄严,都是用「无量」二字来形容的,所以叫做「具足诸相」。前面「具足色身」是他的「总相」,这第二段经文的「具足诸相」是他的「别相」,说他头上的肉髻顶相,肉髻顶相也有无量相,无量的好;说眉间的白毫相,也有无量相,无量好,这叫「具足诸相」,包括随形好在里面,具足相好。释迦佛问须菩提:「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」可不可以以种种差别的相好,见到「法身如来」呢?这个「如来」,指着「法身如来」,前面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」因为「佛」指着法身佛,「如来」指着法身如来。「不也,世尊」,不可以啊!「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」,「如来」是指法身如来,法身如来无相,跟前面解释的道理一样,不应当以「具足诸相」来见到法身如来。「具足诸相」,在报身佛上说,对着菩萨说,他是相好庄严,一切具足了,但是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怎么能见到法身如来呢?「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」,道理跟前面一样,不过是推广来再重说一遍。「总相」不可以执着,「别相」也不可以执着,一执着,你就证不到法身了。「何以故?」须菩提自己加以解释,「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」中间这一句略掉「诸相」二个字,「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诸相具足」,翻译的人略掉「诸相」二个字,下面还是添上来,「是名诸相具足」。这是解释「三谛」的道理,还是跟前面一样,「诸相具足」它是因缘生法,报身佛哪来那么多的相好呢?他修的因修得圆满,在因地中修的功德修的多,还是因缘生法,因缘生法,当体即空,「即非诸相具足」。你能悟到中谛的道理,即空即有,那就「是名诸相具足」了。

  这个地方是推广「住心无住」,你见了佛的「总相」,你不要住,住就是执着,应化身佛,你不应当执着;报身佛,你不应当执着;乃至于你见了报身佛的身,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好有无量庄严,你还是不要执着,这样你的真心就安住。你一着了相,着了应身佛的相,报身佛的相,还是着相,这就是: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你心里面有了个报身佛的相,还是个相,相就是个尘境,把你的真心给染污了,被谁染污了?被报身佛给染污了,这样说的道理都是太高太深了,不高不深你的心不能清净,佛法难学就在这里,众生有几个信佛的呢?好不容易叫他信佛,叫他到大殿来拜拜佛,有的还不肯来呢!这个人来了就有善根,拜佛拜的谁呢?泥塑木雕的假相,泥塑木雕的假相他要执着,不执着他不拜,不执着他不供养,这样就算学了佛法吗?所以你得引进他一步,佛有三个身,不是那个泥塑木雕的佛,要见到丈六金身,三十二相,我们善根不够,业障深重,没有跟佛同时出世,没有看到印度的应化佛身。你看到了,像须菩提看到了,你看到了着相没有呢?你一着相,就证不到法身了。你回小向大,像须菩提证得阿罗汉以后,又再修学大乘,学到大乘菩萨,你用功修行,修到三贤位的菩萨,看见佛的报身相,还看不清爽,登了地位以后,看见的报身佛的相才看得比较清楚。初地菩萨看见了,只看见一部分,到了二地、三地以至九地、十地,随证得的地位,地地高,地地证,看的佛相分分清,乃至你证得等觉了,你见佛的相好,见得就圆满了,那也是个报身佛,报身佛是对着菩萨示现的,那还是虚妄之相。你一着报身佛的相,你清净法身,还是不能证得。法身佛在哪里呢?法身佛不在心外面,应身佛在心外,报身佛也在心外,应身佛在凡夫的心外,在二乘的心外,在凡夫二乘人的心外面,应化身佛是心外之相。报身佛还是心外之相,是在菩萨的心外。那么法身佛呢?法身佛不在心外,在心外你证不得,法身佛在自己的心内,法身佛在自己的心内要怎样才能证得呢?法身佛是个理体,人人本具,各各不无,我们虽然流转生死,我们的法身无欠无缺,怎么不能证得?被烦恼无明障蔽到了,现在把烦恼无明都空得干干净净,法身显现出来了,显现出来你就成佛了,你证得法身了,这个法身不从外头来,是自己内心发现的。第十九分叫我们把内心之相,把它空得干干净净,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。第二十分叫我们「住心无住」,你见了佛的色身,见到佛的相好,你不要执着,执着了还是妄想,那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。

  下面讲第二十一分,先看科文,上面是己一、见佛无住,见佛不要执着,己二、闻法无住,闻法不要执着,再分二科,庚一、说者无住,庚二、闻者无住,第二十一分的经文就讲完了。庚一、说者无住,先讲能说法的人,你不要执着,我一开《金刚经》讲到「佛相」、「法相」要空的时候,就说我们学佛的人,「众生相」要空,这个道理很好了解,很好用功,「众生相」它没有什么价值嘛!那么说空就空吧!但是学佛要闻法,要尊重佛尊重法,这个你要它空掉,很不容易!但是不空掉不行,不空掉你心里至少有两个相,一个是佛的相,一个是法的相,这就是一个清清净净的大圆镜子,你抹上了两点白粉,不是黑墨,黑墨是众生相,抹上佛的相、法的相,抹上了两点白粉,白粉还不是染污吗?所以这个镜子不清净,第二十分是叫我们把佛相空掉,不要住着佛相,你的真心就安住。第二十一分是要你把法相空掉,你的真心就安住。

  【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

   己二、闻法无住(分二,庚一、说者无住,庚二、闻者无住)

   庚一、说者无住  

  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!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
  「汝勿谓如来作是念」,「汝勿谓」,你不要这样替我说,「谓」就是说,你不要这样说,这样说等于替我说话,说什么呢?说如来他有这个心念。「作是念」,就是生心动念,佛成了佛就应当说法,他为什么成了佛就应当说法呢?因为他在因地中就发了愿:我要成佛,成了佛我就是福慧两足尊,我要度一切众生。成了佛不是成阿罗汉,成阿罗汉证自己逃走了,逃避现实,他离开三界了,不管众生怎样苦。佛不是这样,佛成了佛,就是为度众生,为什么度众生要成佛呢?不成佛,福不具足,慧不具足,度众生你要有智慧,但是第一要有福报,你没有福报,你摄受不了众生。我一再提醒诸位:诸位都是求智慧的,不可以偏到智慧。你要是有福报,你说一句法,人家都相信,甚至于你一句法没有说,他见了你的相貌,他就相信。有福报,福报能摄受众生,所以福报具足要成佛,那智慧不具足也不行,智慧要具足,所以佛号为两足尊,福足慧足。他在因地之中,最初发菩提心时,就是发的这个愿:我福报具足智慧具足成了佛,我要说法利益众生。要怎么利益呢?说法,把你修行用功证得的果,如是因,讲给众生听,教众生照你这样发心,照你这样修行,照你这样证果,这就是度众生。那么,成了佛说法,是佛的本份,但是佛没有生心动念,说我要说法。你不要替我说,「汝勿谓如来作是念」,你不要以为如来生心动念,动了念头要说法,我没有作这个念。「莫作是念」,前面是「汝勿谓如来作是念」,这下面再告诫他一声,你「莫作是念」,你不要动这个念头,说如来有所说法。「何以故?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」除了在《金刚经》上,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出来这一句话,谁也不敢讲,我们说如来说法,就是赞叹佛的,结果却落个谤佛,你看谁敢讲这个话吗?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说,懂得佛法的人也不敢说。在《金刚经》上释迦佛自己说的,你说「如来有所说法」,你就是毁谤我,不是赞叹我。为什么?如来他法相还不空吗?他法相空了,你怎么说如来「有所说法」呢?我连个菩萨赶不上吗?你不是毁谤佛吗?所以说你不是在赞叹我,你这是毁谤我。那么这个人说佛说法,怎么说毁谤呢?「不能解我所说故。」这个字念「ㄐㄧㄝˇ」,我平常说的法,他都没有听懂,他不了解我所说法,不要说解悟,连依文解义也没有懂。我平常是怎样讲的呢?「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」如来说法,没有法可说,这才是如来说法。这还是三连句,但是「即非说法」,换成「无法可说」,反而容易了解,我们好学。你学佛说法,怎样说呢?不要着法相,要怎样不着法相呢?「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」你学了大乘佛法,我也空,法也空,法也空哪有个法相可以执着呢?你执着你在讲经说法,你不是着了法相,着了法相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而且你根本我执加大。我们是个凡夫法师,不是阿罗汉的法师,你根本没有我空,你一执着了法,反而增加了我执。我执法执,越增加越多,你天天说法,你天天在养无明,越养无明越深越厚,我法二执越来越炽盛。那么你讲经说法,尽是讲给别人听,没有给自己听,「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」把「即非无法」换成「无法可说」,这个经文好懂了,你们诸位都记着:你们都是学法师的,等到你当了法师,可不要推翻了车子,你是推大乘车,你是要度众生的,翻了车子,众生你度不了,你还砸到自己呢!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答复文殊菩萨的:「我说了四十九年法,没有说一个字。」如来说法,就这样说的,他每天都在说,自从他成了佛就说法,为大乘菩萨说《华严经》的法,为小乘人去度五比丘说四谛法,就在那儿说,一直说到涅槃,还问诸大弟子: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?有,赶快问!」如果有人问,佛还要说;没有人问了,佛就入涅槃了。就是佛四十九年天天在那说法,可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