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他没有说到一个字,他没有着到一个文字的相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你就不要作是念,「说如来有所说法」,如来「无法可说」,这才「是名说法」,这才是佛说的法。佛说的法,他不着法相;不着法相,可天天说法;天天说法,天天不着法相,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,这叫说的相不住着。
庚二、闻者无住
尔时慧命须菩提,白佛言: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佛言: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
这一段一共有六十二个字,《金刚经》的翻译一共有六种译本,元魏朝菩提流支三藏法师,他翻译的经本,有这一段经文,其余的本子,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,他翻译的《金刚经》,就没有这一段经文,这是后来的人把它加上去的。为什么把这一段经文加上去?加上去的是哪一个人?史上无可考。但是那个人为什么把这段文,加在秦译的本子上?因为弥勒菩萨的偈颂上有这一段意思,现在我们看《新眼疏》,他是连弥勒菩萨的八十个偈颂一起解释的,你看弥勒菩萨的偈颂上有这一段意思,秦译的本子少这一段经文,怎么少这一段经文呢?你要晓得,古时候由印度带梵文的本子,带到中国来很困难,交通不便利,由陆地到中国,要经过八百里路的大戈壁沙漠,由海路走,遇见风浪丧失性命。梵文本子不是纸印的,是贝多罗树叶写的,带到中国来,少了一片树叶,那个梵文本子不是差了一段吗?你就知道它怎么少了这么一段,就是鸠摩罗什法师,他翻译的梵文本子少了一片树叶,少了这么一段,而元魏译本上有,就跟弥勒菩萨的偈颂相合了,后来的人就把它加到秦译的本子上。由这里我们再想到,中国人跟鸠摩罗什法师的法缘深厚,特别有缘,他翻译的《金刚经》少了一段,我们念元魏译本就好了,不行,把元魏译的《金刚经》抄下来一段,加到鸠摩罗什的译本上,还要念鸠摩罗什的译本,讲经也要依着鸠摩罗什的译本,这就是跟他有缘。还有普门品,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法华经普门品没有偈颂,后来的人发现别的译本有偈颂,就把别的译本的偈颂,加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普门品后面,还是要念他的普门品。没有道理好讲,就是有缘,不但现在大家是这样,在唐朝的时候,也是这样,大家都是欢喜用鸠摩罗什的译本。唐朝的道宣律师,他持戒清净有感应,有天人给他送供养,天天吃饭都是天人送供养的。天人有神通,具足五种神通。道宣律师就问天人:「为什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,大家那么欢喜受持读诵?欢喜讲解呢?」天人就告诉道宣律师:「那可不得了,他是七佛以来,就当翻译的法师,七佛涅槃以后,佛的经典要流通到各方世界,鸠摩罗什都当翻译人,他的善根深厚,跟众生结缘结得太多了!」这是天人答复道宣律师的话,从事实上可以证明,他确切跟我们中国人特别有缘。
讲到这里,我们怎么学呢?古德常说: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。」你多跟众生结缘,结缘是结欢喜缘,不要跟人家结冤,你不要跟人家结冤仇,跟众生结冤仇,众生动了憎恨,他不学佛还不懂,学了佛他还是恨你,恨你恨成什么样子呢?你成了佛,我也不让你度,发这个恶愿,那么你好不容易修成佛,你度不了这个众生,为什么?你跟他结了冤仇,他发个恶愿,你成佛,他也不给你度。所以你就发愿,要跟众生多结法缘,结欢喜缘。有世间的欢喜缘,有佛法的欢喜缘,多跟众生结佛法的欢喜缘,叫做多结法缘。结世间的欢喜缘,情情爱爱,那个增加生死。我们要给与众生清净法,多弘扬佛法,到处去讲,到处去说,众生谁听了谁欢喜,你不是跟众生结欢喜缘吗?结了欢喜缘,结了法缘,结了清净缘,那么你成佛了,有很多众生等着你去度,记着: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。」我们学鸠摩罗什法师就好学了。
现在再消这一段经文,「尔时,慧命须菩提」,「慧命」两个字,我前面说过,哪一部注解好,我们依着哪一部注解,《心印疏》是依字解释,「慧命」是续佛的慧命,他前面深解义趣,他就证得了智慧之命,他自利也得到慧命,这里不依他的解释。「慧命」就是秦译的「长老」。「尔时,长老须菩提」,菩提流支法师怎么翻为「慧命」呢?「慧」者,有德,有德就是道德长,「命」者,长寿者有寿,有寿命就叫老,就是「长老」两个字的另外一种翻译。「尔时,慧命须菩提」就是「尔时,长老须菩提」,他仰白于佛:「世尊」,称呼一声,「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」「闻说是法」,就是从前面第十七分起,一直到现在,「降心离相」、「住心无住」,连佛的相都不能住,连说法的相也不能住,越说越高深,说现在与佛同时出生的众生,都是善根深厚,很容易生信心,到了末法时代,就是「未来世」,未来世的众生,听到这个法,能不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呢?这就替我们担忧,因为末法时代的众生都着相。刚才说,你叫他空众生相,他还容易了解,怎么佛的相、法的相都要空掉?他接受不来,接受不来信心就生不出来,须菩提尊者就替我们担忧,替我们请问,佛就给他解释了。佛言:「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」假若到了末法时代,有个「闻说是法」的众生,他一定能生信心,可是这个众生,「彼非众生」,他就不是众生了。「众生」就是指着凡夫,他不是凡夫了,他就叫做「菩萨」,叫做「摩诃萨」,他信心生起来了。「非不众生」,这一句「非不众生」,不是那三连句,这个「非不众生」,是他发心是发了大菩提心,他发了菩萨摩诃萨的心了,不是众生,但是他的果报,还是个众生;他的果报,还是个凡夫。他发了心,还是在如是开悟,如是修行,才能如是证果,转凡成圣,所以他发心是个菩萨摩诃萨发的心,跟普通的凡夫众生不同,但是他的果报,还是个众生。「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」这才用那三连句,「众生众生者」,就是我为什么说他「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」,「众生众生」连说两句,就是解释前面那两句「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」。我怎么说「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」呢?因为如来说「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」那个「众生」,它当体众生相就是空的,「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」在他发心,他是个菩萨,众生相没有了,但是他的果报,还是个众生,所以「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」。「是名众生」,按二谛讲,他一个假名叫众生;按三谛讲,这个人是会归中道的众生。这按科文上分,叫「闻法无住」。前面是说法的佛,他没有执着,佛不生心动念,说我有法可说,我们学佛说法,我们当了法师,我们就是「终日说法,无法可说」,这才「是名说法」,这叫能说的法不住。我们现在听经听法,你听不懂,很着急,听懂了你不要贡高我慢,贡高我慢你就着了法相了,听的是不着相的《金刚经》,你怎么好着相呢?所以「闻法」你不要执着,这样子你真心就安住,合起来就是不住于法相,前面是不住于佛相。
以上己二、闻法无住,下分二科都讲完了。下面接着讲「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」,再分科,己三、得果无住,再分二科,这从第二十二分起,庚一、空生问得为无,庚二、如来印答无得,印证答复他没有所得,这第二十二就讲完,一问一答就是这一分。
【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】
己三、得果无住(分二,庚一、空生问得为无,庚二、如来印答无得)
庚一、空生问得为无
须菩提,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!
这个「耶」字,不是个疑问之词,这是须菩提甚深的开悟,他自己悟证的道理,悟到这里,前面是恍恍惚惚的开悟,就是总以为如来有个菩提法可得,不过只是不能说,说了就着了相;心里头也不能想,想了也着相,但是还是「有个菩提法可得」,不得怎么成佛呢?到这个时候,不是恍恍惚惚了,他真真实实的悟到这个地方,怎么真真实实?从第十七分起就要修行了,前面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是解悟,悟了这个理,依着悟理再修行,修到第二十二分,他的功夫,甚深的进了步,所以内心的相,彻底的空得干干净净,喔!佛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究竟实际是无所得,这个口气,就是他诚说自己所得的境界。
庚二、如来印答无得
佛言:如是如是!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「佛言:如是如是!」上一段经文,他说得对,不是疑问之词,他表白出来自己的悟境,这里佛就给他证明说:「你说得对!你说得对!」如来得的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究竟无所得,你算是讲对了。下面再一个「如是」,是决定之词,决定「无所得」,你说得太对,你说得太对,「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这还是三连句,只是中间「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换成「无有少法可得」,「我」就是佛自称,我对于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。」连一点点的法,都无所得,不但没有多法可得,没有少法可得,「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样子才是不得而得,这才算是真正得到了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要是有一个少少的法相存在,你还没有得到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甚至于连授成佛之记都没有资格,前面讲过,这就是你得了菩提果,没有住着。
下面讲到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,昭明太子分这个科文,也说得很清楚,我们很容易了解,你发清净心来修行善法,叫做「净心行善」。下面的经文也说得很清楚,先分科,戊二、详示,详细的开示住心无住,分四科,前面讲了三科,这是最后一科,己四、修因无住,第二十三分统统是讲修因无住。
【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】
己四、修因无住
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