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「复次,须菩提!」佛重复次第又叫一声当机者。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前面说佛所证的果,叫做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就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,教我们发心,就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,为什么又说结果的时候,是「无有少法可得」呢?这就是解释这个道理,跟着第二十二分:「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「是法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,它是个实相般若平等的理体。这个法是平等之法,怎么样平等呢?没有「高」,没有「下」,你成了佛了,这个菩提法它没有「高」,你没有成佛,你当九法界的众生,这个法也没有「下」。这段经文就跟第十七分里面「是法无实无虚」一样,再重新换个名词解释一下,这个法「无实无虚」也是解释那个平等的理体,它要是「有实」它就「高」了,它要「有虚」它就「下」了。「无实无虚」才「无高无下」,「无实无虚」才叫「平等」。「无高无下」才叫「平等」,所以在众生相上,按世俗谛讲,佛比我们九法界众生「高」,九法界众生比佛「下」,但是在平等理体上,它是无高无下的。成了佛,他就是完全证得了本来具有的平等理体了,我们九法界的众生,本来就具有这个平等理体,无欠无缺,没有少一点点,不过我们六道的凡夫,被无明烦恼障蔽到了,完全不知道有一个平等的理体。到了三乘圣人知道了,没有知道完全,证得也没有证得完全,所以才叫「声闻」,才叫「缘觉」,才叫「菩萨」。到了完全证得成了佛,成了佛并没有增加一部份,不过他完全发现了,发现了还是本有的、本具的,所以你要依着道理来修,你才能证得那个平等的理体。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才名字叫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它既然「无高无下」,所证得的是本来有的,你怎么有个新得呢?说我现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你无论得多得少,都是新得,以前失掉了,现在又得到了,才叫「有所得」。不是失掉了,本来具有的,它没有少一点点,不过无明烦恼障蔽到了,你只去断烦恼、破无明就对了。烦恼断了,无明破除了,喔!完全发现了,发现了本来有的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不是新得的,所以不能说「有所得」,这就是解释「无有少法可得」。
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正宗分分四大科,这是讲第三大科,「乙三、究竟降住起修分」,要修行怎么修呢?依着你前面所解悟的道理来修,到现在要修的时候了,还得依着你所悟得的道理来修,前面讲的什么呢?就是要「远离我等四相」,来修行一切善法,这样修就对了。这科文是通理大师发明的,信、解、修、证这四大科,经上都有明文,前面生净心,我就指明经文上有,到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,又有解悟的明文,这个地方有修行的明文,到第二十三分,修一切善法,这是叫我们修,不是叫你发信心,也不是叫你悟理,是叫我们修行。要怎样修呢?远离我等四相,那么到修的时候,就是把前面信心分,解悟的那一分,统统把它结束起来。最早叫我们生信心,叫我们怎么修呢?就从第四分上叫我们无住行施,要行布施,你不要住相,一住了相,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你就不叫做「菩萨」了,如是生起信心,如是解悟。到这个地方,叫你起行,还是这样修,远离我等四相,修一切善法。我们学《金刚经》,讲的时候讲不出纲要,不晓得《金刚经》的修行方法在哪里,我讲《金刚经》就注意这事,告诉我们怎么修行?就在第四分,第四分叫我们无住行施,行布施,有三种布施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打开来就是六度,六度再广开,就是万种行门,现在叫做「一切善法」,这「一切善法」是什么善法呢?六度万行叫「一切善法」,要注意这个善法,不是三界以内十善法的那个善法,三界以内所修的十种善法,你只能生天,不能成佛。要依着六度万行,这种无漏善法,你才能成佛,才能证得无漏的善果,要注意这个。你们看地藏经,地藏经上一再的说,你在佛法之中修行,一毛一滴,一沙一尘的功德,都无量无边,地藏经说来说去,说了很多段,都要在佛法中修善,你要注意这个道理,就是离开了佛法,你修的善法,都是世间善法,社会上的慈善家很难得啊!他有了钱,不自己用,他要救度社会上的人,没有米的给人家送米,没有衣服的给人家送衣服穿,有病了给人家送医药费,不容易有这样的人,在社会上这叫慈善家,但是可惜的他不懂佛法,他所做的慈善将来得的果报,得人天的福报,第二生好,第三生可能招来不如意。我们现在学《金刚经》要修行,就修一切善法,要修六度万行,万种行门合起来六度,六度合起来就是三檀,三种檀那,就是布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尤其是我们出家弟子,多行法施,因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定的戒律,出家不许储蓄钱财,我们要不要财布施呢?要的,就是信徒供养我们的钱财,我们随手把它布施出去,这个总有限度的。我们要不要行无畏布施呢?见到众生有灾难,我们应该去救,随力随分去救,那也是有限度的。法布施是无限度的,你学了佛法,你去讲,这叫法布施,永远布施不完,永远布施不尽,但是你要注意,你不可以着相,所以前面叫「说法无住」、「闻法无住」,都是叫我们听的,你要去修一切善法,就是要弘法利生,这叫法布施。法布施,要远离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,这样你就是修的无漏之因,将来决定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就告诉我们怎么「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说来说去,一时说没有得,一时又说有得,不是矛盾吗?但是你要注意,对我们这些凡夫说法,是不得已,没有个所得,我们没有把握;说有个所得,不许你着相,是远离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,你才得的。这个得就是无得,因为你有个能得之心,就有了个我,那么,你怎么能得到这个功德呢?我因为说法度了众生,有了「我相」,就有了「人相」,「我」、「人」起了差别「众生相」,你再执着不舍「寿者相」。最初一念,就起了我执,有我执,你说法,再起法执,人我执、法我执,二执都不亡,你怎样也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所以你要远离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。把这一切善法都归纳起来,归到法布施上,你天天去讲经说法,不着相,这样你一定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因为你不着相得到的,得即无得。释迦佛说法并没有矛盾,并没有一时说有,一时说空,本来是这样,这我们就明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是怎么得到的,是在不着相,修一切善法,才得到的。
「须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听说修一切善法,又恐怕我们着了善法的相,如来所言的善法,「即非善法」,按世俗谛讲,有个善法。按真谛讲,当体即空,善法都是因缘生的法,它没有自性,哪里有善法可得呢?你要是能会归中道,中道第一义谛就是即有即空,「是名善法」,就是要我们处处去修善法,还处处不要着相。
第三大科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,下面再较量较量福德智慧,叫「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」,讲到第二十四分,正宗分的第三大科才讲完。释迦如来一直劝我们受持读诵,我就一再的劝诸位,你要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,因为你读读,它有个文法,有个文句,到这里刚好一段,告诉我们怎么修善法,还较量较量福德,每一段都是这样,你要是把第二十四分隔开来,隔开来那较量什么呢?它较量前面离相修一切善法的功德,所以正宗分的第三大科到第二十四分。
【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】
丁三、校量持福
须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诸须弥山王,如是等七宝聚,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读诵,为他人说。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、譬喻,所不能及。
「须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诸须弥山王」,先消文,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就有一百亿个小世界,每一个小世界,有一个须弥山王,那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就有一百亿个须弥山王,须弥山王,出水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。讲这么一个人,他以「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诸须弥山王,如是等的七宝聚」,「聚」就是积聚起来,把金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真珠、玛瑙等七宝积聚起来,像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,像一个须弥山王,如是一个一个的积聚,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诸须弥山王,就有一百亿那么多须弥山王的七宝聚。「有人持用布施」,拿这么多的七宝,去行布施。这下面应该佛问一声:「须菩提!是人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。」这里把这个问答略了,因为前面很多,我们学讲《金刚经》,研究《金刚经》,你受持读诵都会知道,那个就略掉了,这就较量了。
「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他人说。」这是另外一个人,以此《金刚经》,全部《金刚经》,乃至于一小段的《金刚经》,你能受持其义,读诵其文,还为他人解说,「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」这个譬喻前面那个三千大千世界百亿个须弥山王七宝聚,都拿来布施的福德,持《金刚经》的跟他比较起来这个福德,他一百分也赶不上一分,不但一百分赶不上一分,乃至于百千万亿分,也赶不上一分,乃至于用算数用譬喻,都说不来算不来,就是他差得太多了。这个道理前面解释过很多次,很容易了解,就是你用七宝布施的福德,是有为无漏的福德,报在人天,你的福德多,享的福多早晚都给你报掉了,报完了就没有了;而受持《金刚经》,受持读诵一小段,乃至于跟他人讲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