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
  「複次,須菩提!」佛重複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。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前面說佛所證的果,叫做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就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,教我們發心,就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心,爲什麼又說結果的時候,是「無有少法可得」呢?這就是解釋這個道理,跟著第二十二分:「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複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「是法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,它是個實相般若平等的理體。這個法是平等之法,怎麼樣平等呢?沒有「高」,沒有「下」,你成了佛了,這個菩提法它沒有「高」,你沒有成佛,你當九法界的衆生,這個法也沒有「下」。這段經文就跟第十七分裏面「是法無實無虛」一樣,再重新換個名詞解釋一下,這個法「無實無虛」也是解釋那個平等的理體,它要是「有實」它就「高」了,它要「有虛」它就「下」了。「無實無虛」才「無高無下」,「無實無虛」才叫「平等」。「無高無下」才叫「平等」,所以在衆生相上,按世俗谛講,佛比我們九法界衆生「高」,九法界衆生比佛「下」,但是在平等理體上,它是無高無下的。成了佛,他就是完全證得了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了,我們九法界的衆生,本來就具有這個平等理體,無欠無缺,沒有少一點點,不過我們六道的凡夫,被無明煩惱障蔽到了,完全不知道有一個平等的理體。到了叁乘聖人知道了,沒有知道完全,證得也沒有證得完全,所以才叫「聲聞」,才叫「緣覺」,才叫「菩薩」。到了完全證得成了佛,成了佛並沒有增加一部份,不過他完全發現了,發現了還是本有的、本具的,所以你要依著道理來修,你才能證得那個平等的理體。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才名字叫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它既然「無高無下」,所證得的是本來有的,你怎麼有個新得呢?說我現在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你無論得多得少,都是新得,以前失掉了,現在又得到了,才叫「有所得」。不是失掉了,本來具有的,它沒有少一點點,不過無明煩惱障蔽到了,你只去斷煩惱、破無明就對了。煩惱斷了,無明破除了,喔!完全發現了,發現了本來有的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不是新得的,所以不能說「有所得」,這就是解釋「無有少法可得」。

  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正宗分分四大科,這是講第叁大科,「乙叁、究竟降住起修分」,要修行怎麼修呢?依著你前面所解悟的道理來修,到現在要修的時候了,還得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來修,前面講的什麼呢?就是要「遠離我等四相」,來修行一切善法,這樣修就對了。這科文是通理大師發明的,信、解、修、證這四大科,經上都有明文,前面生淨心,我就指明經文上有,到須菩提尊者深解義趣,又有解悟的明文,這個地方有修行的明文,到第二十叁分,修一切善法,這是叫我們修,不是叫你發信心,也不是叫你悟理,是叫我們修行。要怎樣修呢?遠離我等四相,那麼到修的時候,就是把前面信心分,解悟的那一分,統統把它結束起來。最早叫我們生信心,叫我們怎麼修呢?就從第四分上叫我們無住行施,要行布施,你不要住相,一住了相,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,你就不叫做「菩薩」了,如是生起信心,如是解悟。到這個地方,叫你起行,還是這樣修,遠離我等四相,修一切善法。我們學《金剛經》,講的時候講不出綱要,不曉得《金剛經》的修行方法在哪裏,我講《金剛經》就注意這事,告訴我們怎麼修行?就在第四分,第四分叫我們無住行施,行布施,有叁種布施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打開來就是六度,六度再廣開,就是萬種行門,現在叫做「一切善法」,這「一切善法」是什麼善法呢?六度萬行叫「一切善法」,要注意這個善法,不是叁界以內十善法的那個善法,叁界以內所修的十種善法,你只能生天,不能成佛。要依著六度萬行,這種無漏善法,你才能成佛,才能證得無漏的善果,要注意這個。你們看地藏經,地藏經上一再的說,你在佛法之中修行,一毛一滴,一沙一塵的功德,都無量無邊,地藏經說來說去,說了很多段,都要在佛法中修善,你要注意這個道理,就是離開了佛法,你修的善法,都是世間善法,社會上的慈善家很難得啊!他有了錢,不自己用,他要救度社會上的人,沒有米的給人家送米,沒有衣服的給人家送衣服穿,有病了給人家送醫藥費,不容易有這樣的人,在社會上這叫慈善家,但是可惜的他不懂佛法,他所做的慈善將來得的果報,得人天的福報,第二生好,第叁生可能招來不如意。我們現在學《金剛經》要修行,就修一切善法,要修六度萬行,萬種行門合起來六度,六度合起來就是叁檀,叁種檀那,就是布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尤其是我們出家弟子,多行法施,因爲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定的戒律,出家不許儲蓄錢財,我們要不要財布施呢?要的,就是信徒供養我們的錢財,我們隨手把它布施出去,這個總有限度的。我們要不要行無畏布施呢?見到衆生有災難,我們應該去救,隨力隨分去救,那也是有限度的。法布施是無限度的,你學了佛法,你去講,這叫法布施,永遠布施不完,永遠布施不盡,但是你要注意,你不可以著相,所以前面叫「說法無住」、「聞法無住」,都是叫我們聽的,你要去修一切善法,就是要弘法利生,這叫法布施。法布施,要遠離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,這樣你就是修的無漏之因,將來決定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就告訴我們怎麼「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說來說去,一時說沒有得,一時又說有得,不是矛盾嗎?但是你要注意,對我們這些凡夫說法,是不得已,沒有個所得,我們沒有把握;說有個所得,不許你著相,是遠離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,你才得的。這個得就是無得,因爲你有個能得之心,就有了個我,那麼,你怎麼能得到這個功德呢?我因爲說法度了衆生,有了「我相」,就有了「人相」,「我」、「人」起了差別「衆生相」,你再執著不舍「壽者相」。最初一念,就起了我執,有我執,你說法,再起法執,人我執、法我執,二執都不亡,你怎樣也得不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所以你要遠離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。把這一切善法都歸納起來,歸到法布施上,你天天去講經說法,不著相,這樣你一定能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因爲你不著相得到的,得即無得。釋迦佛說法並沒有矛盾,並沒有一時說有,一時說空,本來是這樣,這我們就明白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是怎麼得到的,是在不著相,修一切善法,才得到的。

  「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聽說修一切善法,又恐怕我們著了善法的相,如來所言的善法,「即非善法」,按世俗谛講,有個善法。按真谛講,當體即空,善法都是因緣生的法,它沒有自性,哪裏有善法可得呢?你要是能會歸中道,中道第一義谛就是即有即空,「是名善法」,就是要我們處處去修善法,還處處不要著相。

  第叁大科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,下面再較量較量福德智慧,叫「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」,講到第二十四分,正宗分的第叁大科才講完。釋迦如來一直勸我們受持讀誦,我就一再的勸諸位,你要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,因爲你讀讀,它有個文法,有個文句,到這裏剛好一段,告訴我們怎麼修善法,還較量較量福德,每一段都是這樣,你要是把第二十四分隔開來,隔開來那較量什麼呢?它較量前面離相修一切善法的功德,所以正宗分的第叁大科到第二十四分。

  【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】

   丁叁、校量持福

  須菩提!若叁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,爲他人說。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、譬喻,所不能及。

  「須菩提!若叁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」,先消文,這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就有一百億個小世界,每一個小世界,有一個須彌山王,那這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就有一百億個須彌山王,須彌山王,出水有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。講這麼一個人,他以「叁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的七寶聚」,「聚」就是積聚起來,把金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真珠、瑪瑙等七寶積聚起來,像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,像一個須彌山王,如是一個一個的積聚,等于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諸須彌山王,就有一百億那麼多須彌山王的七寶聚。「有人持用布施」,拿這麼多的七寶,去行布施。這下面應該佛問一聲:「須菩提!是人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。」這裏把這個問答略了,因爲前面很多,我們學講《金剛經》,研究《金剛經》,你受持讀誦都會知道,那個就略掉了,這就較量了。

  「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爲他人說。」這是另外一個人,以此《金剛經》,全部《金剛經》,乃至于一小段的《金剛經》,你能受持其義,讀誦其文,還爲他人解說,「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這個譬喻前面那個叁千大千世界百億個須彌山王七寶聚,都拿來布施的福德,持《金剛經》的跟他比較起來這個福德,他一百分也趕不上一分,不但一百分趕不上一分,乃至于百千萬億分,也趕不上一分,乃至于用算數用譬喻,都說不來算不來,就是他差得太多了。這個道理前面解釋過很多次,很容易了解,就是你用七寶布施的福德,是有爲無漏的福德,報在人天,你的福德多,享的福多早晚都給你報掉了,報完了就沒有了;而受持《金剛經》,受持讀誦一小段,乃至于跟他人講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