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一小段,這都是無爲無漏的福德,這個福德就要成佛的,那怎麼能跟你的人天福報相比呢?所以比不來。

  這把經文消文釋義講完了,再解釋這個疑點,《金剛經》譬喻較量持經的福德,前面一共有五次了,第一次在第八分,就是「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,七寶作布施」來比較,比不來,沒有持經的福德多。第二次在第十一分,是「以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作布施」,也比不來持經、說經的福德多。第叁次在第十叁分,「以恒河沙數等身命布施」,那個福德,也沒有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,爲他人說《金剛經》的福德多。第四次在第十五分,是每日叁分,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布施叁個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,如是乃至百千萬億劫以身命布施,那個福德,也趕不上這個持經的福德。第五次在第十六分,佛拿自己因位的福德來比較,沒有見然燈佛之前,他親近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,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,那他培的福德多,也趕不上我們受持讀誦,爲他人解說《金剛經》的福德,佛拿自己的因行來比也趕不上,福德是越大越多。到了現在第二十四分是第六次了,只有叁千大千世界,所有的諸須彌山王,百億之多,那不如第一次的七寶,第一次是充滿叁千大千世界,這到了第六次,只有叁千大千世界,所有的須彌山王的七寶,沒有說充滿叁千大千世界,應該越來越多,怎麼少了呢?《新眼疏》上給我們找了兩句解釋,就是《華嚴經》有兩句:「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」「發心」,最初發心,「究竟」,到了究竟成佛,這兩個心,本來是平等平等的,「二不別」,沒有差別的,你如是發心,如是究竟證果,因果相應,是沒有差別的。但是比較起來,有一個差別,「如是二心先心難」,如是這兩個心,一個是最初發的菩提心,一個是究竟成佛的心,最初那個先心難,最初發那個菩提心難得,因爲它難發,居然發起來了,它那個功德多了,所以越比較越多。你看前面說,一個人生一念清淨信心,那個清淨信心不容易生起來,結果他生起來了,那是很困難很困難!開悟更難,解悟更難,居然能解悟了,所以那個功德多。解悟以後來修行,這個容易了,就是說開了悟後來修行,就等于船行到順水順風的地方,你不要用力,船自然往前走。最初發心,水不順,風也不順,那你得用力撐船,船還不容易往前進的,所以它功德多就在這個地方。這個地方功德少,就是開悟以後的修行。釋迦牟尼佛是「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他一定知道得很清爽,也說得很清爽,我們絲毫不要懷疑。

  「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」,在大科上,正宗分有四大科,前面講了叁大科,開始講第大四科,叫做「決定降住成證分」,決定降心離相,住心無住,才能成就你的證果。正宗分分這四大科,是按信、解、行、證,正對著如來所說的四種法寶,叫教、理、行、果。第一、信,信什麼呢?信如來所說的教法,所以前面開始叫我們「但應如所教住」,叫你發信心。第二、解,解悟,解悟些什麼?解悟理法,如來所說的言教,裏面所含的義理,你能解悟了,所以要「解深義趣」。第叁修,修是行法,《金剛經》上的行法就是要我們行布施,開開來就是無住修一切善法,修這個行法,第四、證,證這個果法,現在講到證果法這一科了。乙四、決定降住成證分,再分叁科,丙一、降心離相,再分二科,丁一、略明,丁二、詳示,先是略明,第二十五分這一分,是略明降心離相,須菩提尊者開始請問,就是: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這兩個問題,如來答複就答複這兩個問題,不過是先答複「降心」,後答複「住心」。信、解、行、證這四大科,都是講的這兩個問題,信,信這個降心離相,住心無住,降心,怎麼能降伏妄心?遠離一切相;住心,真心如何安住呢?不要執著,它就住心無住,解悟也就是解悟這個道理,降心離相,住心無住這個道理。那麼你修行呢?還是要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來修,降伏妄心,要遠離一切相;安住真心,要無所住。證果呢?還是這兩個問題,降心離相,究竟離了,那你都能證果了,你住心無住,你都能證果了。沒有第叁個問題,只有這兩個問題,這就是全部《金剛經》的脈絡,就像人的血管,從前面通到後面,這就是第二十五分略明降心離相的道理。

  【無所化分第二十五】

  乙四、決定降住成證分(分叁,丙一、降心離相,丙二、住心無住,丙叁、結歸問意)

  丙一、降心離相(分二,丁一、略明,丁二、詳示)

   丁一、略明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度衆生。須菩提!莫作是念!何以故?實無有衆生,如來度者。若有衆生,如來度者;如來即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須菩提!如來說有我者,即非有我。而凡夫之人,以爲有我。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  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度衆生。須菩提!莫作是念!何以故?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。若有衆生,如來度者。如來即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」這都是前面講過的道理,你現在證果了,沒有另外一個什麼果好證,還是講過的,你要降心,你要離相,這是離度衆生的相,現在消這個文,釋這個義。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」在你的心意之下,以爲怎樣呢?「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衆生」,「汝等」,就不是說須菩提一個人,你們在會的大衆,叫「汝等」,「謂」,就是這樣講,你們不要這樣講,你們不要這樣說。「如來作是念」,說世尊有這個心念,他有什麼心念呢?說他要度衆生。因爲成了佛,就要度衆生,如來天天說法,爲什麼?爲度衆生,你們可不要這樣講,你們可不要這樣說,「我當度衆生」,不要以爲我有度衆生的念頭。「須菩提!莫作是念!」你們嘴裏這樣講這樣說,就是你心裏作了,有這個心念,不要動這個念頭,說我如來「我當度衆生」。「何以故?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」,如來還不曉得衆生性空嗎?實實在在沒有衆生可度啊!「若有衆生如來度者」,假若有個衆生是爲我如來所度的,那不但有了所度的「衆生相」,也有了能度的「我相」。「如來即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」,我這個如來變成凡夫了,凡夫有「我等四相」,那麼我如來也有「我等四相」,我就變成凡夫,這是總結前文,就是第叁分釋迦如來答複「降心離相」這麼答複的,你要發心普度一切衆生,可是要離相,而「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」,要這樣度。就是第叁分的文,釋迦如來開導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,你這樣去降伏妄心,釋迦如來自己也是這樣成佛的,他過去就是這樣發心,這樣修行的。依著前面的經文,一再的說,你有「我等四相」,你就不叫做「菩薩」,那麼有「我等四相」,還能叫佛嗎?連菩薩都當不成功,還能當佛嗎?所以我成了佛,決定沒有「我等四相」,你們相信我沒有「我等四相」,我沒有「我等四相」,我怎麼能生心動念,我是個能度的如來,我是個能度的佛,我有所度的衆生呢!我會這樣有能所的分別呢!決定沒有。這就是如是信,如是解,如是行,如是證,降心離相,沒有兩個方法,你要發心度衆生,你遠離度衆生的相,這就對了。

  「須菩提!如來說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,以爲有我。」釋迦如來最初成佛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他就大聲唱言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!」第一次開口說話,就是驚天動地的獅子吼了,但是,卻擡個「我」出來,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!」于是他成了佛,就跟大家說:「我是一切智人,你們一定要相信我說的法。」處處說法,他都說我怎麼,怎麼樣。你要曉得,「如來說有我」,是依著世間法,依著世間相,對著執著我的衆生說的,假名爲我,如來沒有執著有個我相在心裏,「說有我」,他並沒有執著有個我,所以「如來說有我」,是對度衆生,順著世間法,不能不說有個我。不說有個我,那對著你們怎麼稱呼呢?實實在在是個假名字的我,我心裏面並沒有我執,所以說「即非有我」。「凡夫之人,以爲有我」,可是凡夫以爲有個我,凡夫他著相著習慣了,他順著著相的習慣,他說佛一定在那裏度衆生,釋迦佛常常說,他是度衆生的佛,他一定有個我,那是凡夫這樣講,因爲凡夫著相著習慣了,尤其我執深重,所以才叫做凡夫。

  「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」這個「凡夫」就是衆生,爲什麼叫做衆生呢?有衆多的生死,才叫做衆生。怎麼叫做「凡夫」呢?「凡夫」是凡常之夫,平常的一個衆生,他在生死輪回之中,不得了脫,沒有高尚的志願,所以叫做「凡夫」。但是依著佛法講,他「即非凡夫」,就是在世俗谛上講,他名字叫「凡夫」,凡夫之性,當體即是空的,「即非凡夫」。要是按中道第一義谛講,他「是名凡夫」,中道的凡夫,就是發菩提心的人,現在按自己所了解的叁谛道理講,叫做中道凡夫。這個著相的凡夫,他不能講中谛,他只是一個當體即空的凡夫,但是當體即空,他也不了解。這是佛對著大家說,佛沒有著我的相,也沒有著凡夫的相。著凡夫的相,著了人相,就著了度衆生的相,你有所度的衆生,有所度的凡夫,有所度,一定有能度。我既然沒有能度之念,我決定也沒有所度的衆生,也沒有所度的凡夫,這是佛跟這些菩薩講,不是在凡夫的本分上講。

  下面講到第二十六分,就詳細的說明這個降心離相的道理了。丁二、詳示,詳細的開示,要降心離相,下面再分二科,戊一、觀相離相,第二十六分起,再分叁科,己一、探定本見,如來探問決定須菩提他本來有一個知見,這個見就是他的執著。己二、驗出非真,找著他執著的知見,就是考驗一下你執著的不是真佛,己叁、權以偈安,權巧方便以偈頌來安住須菩提的心。

  【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

  丁二、詳示(分二,戊一、觀相離相,戊二、離相亦離)

  戊一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