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觀相離相(分叁,己一、探定本見,己二、驗出非真,己叁、權以偈安)
己一、探定本見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?須菩提言:如是如是,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
這就是探問決定他心裏面有一個知見,知見,就是有個佛的知見。這個地方消文,跟前面不同,前面是,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,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這個地方是「觀如來」,「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?」這個「觀」字與「見」字不同。「見」是眼睛看見,「觀」是心裏觀想,這個「觀」字念去聲「ㄍㄨㄢ、」觀想,佛在過去開導回小向大的這些聲聞、緣覺,叫他們要發心要成佛,他們不敢發,成佛好像不容易很困難。佛就跟他講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的道理,跟他講「一切法唯心造」的道理,成佛並不困難,你心裏觀想佛的叁十二相的時候,你的心就變成佛的心,你的身體將來就現出佛叁十二相,叁十二相觀想成就,你就成了佛,過去是開導這些初發菩提心的二乘人,叫他們這樣觀佛的。佛就拿過去開示的話,在這個地方要把這個相給它駁掉,要離相。于是就問須菩提:「可不可以,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呢?」須菩提過去聽過釋迦佛這樣開示過,就答說:「如是如是!」如佛所說,應該這樣觀想啊,應該這樣觀想啊!「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」。
下面佛就考驗你所觀想的叁十二相,不是真佛了。
己二、驗出非真
佛言:須菩提!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,即是如來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
「須菩提!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即是如來。」這個「叁十二相」不是佛的相,而是「轉輪聖王」的相。在《心印疏》上有詳細的解釋,我的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也有抄下來,人間最有福報的是當國王的,一個國一個國的國王,叫小國王。福報最大的國王,他能統領四大部洲,東南西北四大部洲。先講「轉輪聖王」這個名詞,統領一大部洲的叫鐵轉輪王,統領二大部洲的叫銅轉輪王,統領叁大部洲的叫銀轉輪王,統領四大部洲的叫金轉輪王。金轉輪王也是個人,他是人間最有福德的人,他生出來就有七項寶貝發現,七寶是跟著他轉生的,第一個寶就是金輪寶,第二個寶叫象寶,第叁個寶叫绀馬寶,第四個寶叫神珠寶,第五個寶叫主藏臣寶,第六個寶叫女寶,第七個寶叫主兵臣寶。這七寶最不可思議的是金輪寶,轉輪聖王可以坐著金輪寶,去巡視四天下。金轉輪王要往東去,金輪寶就往東飛,會飛起來,要往西去,它就往西飛,這是一點不可思議!再一點,要是四大部洲,哪一個小國不服的話,想要叛亂,轉輪聖不必親自去討伐他,就這個金轉輪寶飛到那個國王的頭上,他一看見,就把他嚇倒,他就不敢叛亂,能鎮壓叛亂。所以他叫金轉輪王,也叫做轉輪聖王,他是以善法教化一切國民的,四大部洲都要修十善法,所以他雖然是世間的凡夫,他行的是聖人之法,叫做轉輪聖王。他這個人間第一有福報的人,有什麼相好莊嚴呢?有叁十二相,八十種隨行好,釋迦如來的應化身是在人間應化,他有父親母親,也是懷胎十月,但是他是人間第一有福報的人,生來就有叁十二相,八十種隨行好,他要是不出家,他要做轉輪聖王。他出了家,就把轉輪聖王的位遠離開了,就是把它棄掉不要了。他要是不出家繼承淨飯國王的位做國王,等于轉輪聖王,還要統領四大部洲,他有這個福德,這是經上說的話,我們沒有看見,就是釋迦佛說到哪裏,我們信到哪裏。按現在科學發達,自從發明飛機以後,飛機一天一天的進步,進步到不可思議的境界,我們拿現在發明飛機進步到不可思議的境界,我們相信轉輪聖王一定有的,現在又發明無人的飛機,這個飛機叫它到哪裏,它就到哪裏,但是上面沒有人駕駛,科學就有這個方法叫它去,欲東則東飛,欲西則西飛,這就證明金轉輪王不是沒有的。甚至現在又發明火箭、飛彈,他們怎麼不能統領一個小地球呢?就是他的福德不夠,不能以十善法教化衆生,所以不能成爲聖王。他想統一全球統一不來,發明這麼多科學的武器除了殺害衆生,別的沒有一點好處,現在不要講那麼多,就講到這裏。
我們就知道,你執著佛的叁十二相,你錯誤了,因爲佛在人間成佛,示現人間第一有福報的人的相,不是佛的相。你要是以「叁十二相」,當爲佛的相,那你大大的錯誤!那麼你觀想出來轉輪聖王,不就成如來了嗎?「轉輪聖王」稱爲聖王,還是人間的聖人,他並沒有說成佛,所以,你就知道你執著,執著錯了,你要「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」,你觀想成功,那轉輪聖王就成如來了。
「須菩提白佛言」,這麼一說,須菩提尊者當時開了悟,當時就改過來。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」那麼他就改過口氣來了,前面說:「如是如是,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」這裏是說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」佛也沒有印證他,就說了偈頌暫時安他的心。
己叁、權以偈安
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!不能見如來!
你要是想見我,就是見佛,這個假名爲我,佛沒有我執我見,佛是無我。這個就是對衆生說,「若以色見我」,要想見我、見佛,以色相來見,以色身見,以叁十二相見,眼睛看見的,都屬于色法。「以音聲求我」,誰是佛呢?能說法的,就是個佛,你以音聲來求這個佛,來求我。「是人行邪道!不能見如來!」這是在《金剛經》釋迦如來親口呵斥的,不然,什麼人也不敢講這話,我們看見佛像就要拜,就要念,如來說的法,我們聽不到,還自己感到遺憾,看見佛的經典法寶,要恭敬尊重,怎麼是「行邪道」呢?這是釋迦如來親口呵斥的,你行了邪道。「不能見如來」,怎麼能見到如來呢?這個如來就是法身如來,你沒有走到正道上,不是正道就是邪道,把這個道理先講清爽。
怎麼以色相見佛,以音聲求佛,入了邪道呢?前面第四分一開始,佛就叫我們不要著相,你行施,「不要住色布施,不要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一再的說。到了第十分是這樣說,你行施,不要著六塵,你要生心,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」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是六塵的境界,這六種境界怎麼會叫做塵境呢?「塵」者染汙義,他染汙我們的真心,佛的法身,它是個實相理體,它是個清淨法身,你「以色見」是個色塵,你「以音聲求」是個聲塵,你想在六塵境界上見到佛,你怎麼能見到呢?你還不知道錯誤,你要在色塵裏面找一個佛,在聲塵裏面求一個佛,你不是行邪道是什麼呢?大乘教,始教叫做權教大乘,權教大乘裏面始教法相宗,也要轉八識成四智,佛是智慧體,境界是個智慧的境界,你要把八個識,統統轉過來,才成四個智慧,那是權教大乘。實教大乘更高明的道理,你怎麼能在六塵境界之中去找佛出來?你不是行邪道,你一天到晚,走的凡夫道,凡夫是依著六根生六識攀緣六塵,前面一再講,你不應當住著六塵來行布施,你不應當著六塵來生心,怎麼都沒有記住?到現在你求個佛,還離不開六塵境界,你不是在走邪道是什麼呢?
《金剛經》講到第二十六分,把這個偈頌「是人行邪道」,道理說明白了。再講總義,《金剛經》說空,說到第二十六分爲止,空什麼呢?空我等四相,連外面六塵的相都給空了,內心裏面「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」都給空了,一直空到這裏爲止。前面第五分就告訴我們,佛就問須菩提: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須菩提答:「不可以身相見如來」,到了十叁分佛又問,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須菩提又說:「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」。那麼,一再的說,說到現在,就把前文再結示一下:「你不可以色相來見佛,不可以音聲求佛。」前面第七分就說:「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須菩提答:「如來無有定法可說。」到後來如來又問:要是有個人說,說如來有所說法,你不是贊歎佛,反而是謗佛。到現在結起來,你不能以色相見佛,你不能以音聲求佛,那是色塵境界,是聲塵境界,你在六塵境界裏,怎麼能求個佛呢?就是總結這些道理。
總結這些道理我們再研究須菩提的答詞,前面如來問,須菩提都答得很對,「不可以色身見如來」,也「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」,「如來說法沒有定法可說」,「如來說法無法可說」,他都答得很對。怎麼到現在說:「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」呢?這就是順著如來過去的開示,應當以叁十二相來觀想如來,等于答複:「這個世間福德多不多」?他說:「甚多,世尊!」順著如來的口氣答的,他自己並非不明白這個道理,等到如來一說,不對了,答錯了,你「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即是如來。」如來一糾正,須菩提馬上改個口氣出來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」在這一段經文當中,前後矛盾,他答複的出爾反爾,不像須菩提尊者是個解悟第一的尊者了,不是的,前面是順著如來的口氣答,答錯了,如來一糾正,須菩提馬上改個口氣出來,他並不是不知道,這是一種解釋。第二種解釋,他是權巧方便請佛說法的,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叫佛糾正這個錯誤,他自己不是不知道,是權巧方便,裝著不知道,好叫佛來反駁他,好叫我們初發心的人聽,你不要執著叁十二相是佛相,你要執著叁十二相是佛相,轉輪聖王就是如來。他不這樣裝糊塗,如來不這樣呵斥,所以爲度衆生,裝著不明白,等到如來呵斥、糾正了,他馬上改個口氣來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」他本來明白。有這兩種解釋須菩提,他爲什麼在這個地方出爾反爾,前後答的矛盾。
講到空,講到第二十六分爲止,是依著《心印疏》抄的,《心印疏》說《金剛經》第二十六分以前,統統講的是妙有,所謂妙有不有,以故即有而說空也。等到二十七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