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以後,一直到完都說的真空,所謂真空不空,是即空而說有也,它是深進一層的解釋。那麼我們淺顯一點的解釋,前面所講的完全是真空的道理,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後,才講的是妙有的道理,但是再把它合攏起來,「真空不空,即是妙有;妙有不有,即是真空」。那麼講到第二十六分,你們也聽到第二十六分了,恐怕你執著一個豁達空,我是一再的注意這個事情,處處告訴你,《金剛經》沒有說過豁達空,也沒有說過惡取空,也沒有說過斷滅空,他說的空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都是講的真空的道理,真空不空,即是妙有,告訴我們如是生信心,如是解悟其理,如是修行,哪裏空呢?而且處處較量受持讀誦,爲他人解說持經的福德,哪裏空呢?下面講第二十七分,以後就說「有」,說「妙有」的道理。科文上很難懂,科文上說第二十七分這一科,就是「離相亦離」,丁二、詳示,科下分二科,戊一、觀相離相,下分叁科都講完了,戊二、離相亦離,再分二科,己一、遮念離相,己二、明遮所以。科文先解釋一下,科文不大好解,你不要動這個念,你要動這個念,你說你離相了,反而有個離相的念頭起來,連那個離相的念頭也不可存在,就是不要執著那個空的念頭,爲什麼要遮止你,再說明那個所以然的道理。
【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】
戊二、離相亦離(分二,己一、遮念離相,己二、明遮所以)
己一、遮念離相
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: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莫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前面講到第二十六分完全是空,空得幹幹淨淨,六塵境界都把它空掉,我等四相空掉,我等四見空掉,度衆生的相,說法的相,成佛的相,統統都把它空掉,空得幹幹淨淨,你認爲你了解了,怎麼了解的呢?如來不是以具足諸相,才得無上正等正覺,爲什麼?前面第二十分如來問過:「可以具足色身如來不?」「可以具足諸相見如來不?」答案是:「都不可以。」那你明白了,不但應化身之丈六金身、叁十二相應該空掉,連報身具足色身,具足諸相也應該空,這樣才能證得法身。法身是無相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但是你要一起執著,落到一個空見,執著了一個空的知見,那麼你可大大的錯誤。「須菩提,汝若作是念」,你要是作是念,你心裏這樣想,說是:「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要是你心裏動了這個念頭,如來就呵斥他,遮止他。「須菩提!莫作是念」,你心裏可不要動這個念,動什麼念呢?「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己二、明遮所以
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!莫作是念!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法不說斷滅相。
爲什麼不叫你動這個念呢?「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。」發菩提心很難,發了菩提心,你錯了一點就不行,怎樣錯了一點呢?偏到空的那一邊去了,汝要是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你將來「說諸法斷滅」。這個邪見,一共有六十二種,根本有兩個大邪見,一個是「常見」,另一個是「斷見」。「常見」是永遠不變;「斷見」沒有了,這叫斷滅之見。譬如說社會上的人,不學佛的人,他認爲人死了還要轉人,這叫做「常見」,永遠的要轉人。還有一種人,他認爲人死了,就沒有了,這叫做「斷見」。由這兩種根本邪見,再生出來六十二種邪見。這個地方叫你不要著相,就是斷常見,但是你把常見斷了,你不要生斷見。前面經文有一句:「如來不以具足諸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那麼不要修了,不要修了不是生斷滅之見嗎?那你這樣子,害了自己,也害了衆生。「莫作是念!」又說一句,因爲很重要所以連說二句「莫作是念」。「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法不說斷滅相。」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,要去修行菩薩道,你說法不說斷滅相,你說一切皆空,偏到空那一方了,你把妙有沒有說出來,你偏到空那一方,你就「說諸法斷滅」,大家都落個豁達空,不要修了,一切法都是佛法,本來就是個佛,還修什麼?這就落于豁達空。再起個惡取空,惡取空要撥因果的,豁達空就撥因果,惡取空更撥得厲害,他要作惡,那麼,你害了自己,你說了斷滅相害衆生。所以釋迦如來說叁藏十二部經,分兩大門,一個是空門,一個是有門。有門,你無論學多學少都有利益。空門,你要學不好,反過來就是罪過。所以古時候大德說:「甯教執有如須彌,不教著空如芥子。」你執著有,執著有我要行善法,就是不能遠離我等四相來行善法,雖執著得很厲害,像須彌山一樣,不要緊,他只是不能了生死成佛道,但是他決定能保持人天的福報,這叫甯教執有,如須彌山那麼大,可不教執空,如芥子許。你執著空見,像芥子那麼一點點都不得了,你著空,你說諸法斷滅,大家不要發心了,不要修行了。不要修行,你是個什麼呢?你還是個大凡夫,你不要修行,依著凡夫去造業,你就墮落叁惡道。你再講給衆生聽,衆生都跟你走,都走到叁惡道裏,這不是害死人嗎?害一切衆生。
丙一、降心離相這一科,講到第二十七分講完。第二十八分起就講丙二、住心無住了,再分二科,丁一、略明,丁二、詳示。丁一、略明,再分二小科,先講戊一、無住福勝。
【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】
丙二、住心無住(分二,丁一、略明,丁二、詳示)
丁一、略明(分二,戊一、無住福勝,戊二、明其所以)
戊一、無住福勝
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若複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,所得功德。
「須菩提!若菩薩」,注意這地方較量,前面都是人,這個地方是菩薩。「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,若複有人」,再注意這地方「若複有人」,還是個菩薩,「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,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」先要注意這是菩薩與菩薩較量,不是與凡夫行布施的那個人較量,這跟前文的較量不同。「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」有個菩薩,他要行布施,行布施拿七寶做布施,七寶很多,充滿了恒河沙數的叁千大世界,統統拿來做布施。「若複有人」,另外有一個菩薩人,不是凡夫。「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」,那後面「若複有人」,這個菩薩人,「此菩薩勝前菩薩」,此菩薩就勝過前面那個菩薩。這是菩薩與菩薩相比,後面這個菩薩,他的福怎麼勝呢?他「知一切法無我」,不但人無我,而且法無我,這就是我執法執都空掉了,「得成于忍」。正宗分四大科,到第四大科要證果了,這個地方有明文,他證得什麼果呢?他證得無生法忍。正宗分四大科,信、解、行、證,都有明文,前面叁大科都指明了,這個地方指明證果,就是「得成于忍」這一句。
現在講無生法忍,「忍」有叁種,第一、叫「生忍」,第二、叫「法忍」,第叁、叫「無生忍」。「生忍」就是衆生忍,這就是我們初發菩提心,要行六度的行門,第一、布施,第二、持戒,第叁、就是「忍辱」,忍辱就是對于逆境現前,辱境現前,你要忍耐。「辱」就是侮辱,辱境現前,就是有侮辱我的衆生現前了,那個你要忍,這叫做「生忍」,也叫做「衆生忍」。就是這個人他罵我,我能忍;他打我,我能忍;嫉妒我,障礙我,我能忍;乃至于他像歌利王割截身體,傷害我的生命,我也能忍。這樣子,就是用「衆生忍」的功夫,用到了極點,他傷害我的生命,我都不動念頭,我能忍。這個「衆生忍」我們課誦本上有摘錄彌勒菩薩的忍辱偈:「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。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涕唾在面上,隨他自幹了。他也省力氣,我也無煩惱。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。若這知消息,何愁道不了。」這就是衆生忍,衆生是凡夫,凡夫是凡常之人,是個平常之人,他不是個聖人,他要來找我的麻煩,給我結冤家,他罵我,我就說好,他罵我,我怎麼說好呢?你看《金剛經》第十六分,「爲人輕賤」,包括的有打,他罵我給我消業嘛!他把我的罪業給消了,怎麼不好呢?而且我還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是我的善知識,怎麼不好呢?所以「有人罵老拙」,「老拙」是彌勒菩薩自稱,不是個拙笨的老人叫「老拙」,「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」。他還要打呢!他打我,我就睡著,睡著讓你打嘛!「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」「涕唾在面上」,吐了口水在我臉上,「隨他自幹了」,他還要發大心,要口水到我臉上,還要發很大的力氣呢!我把它擦掉,不是對不起他嗎?好啦!我讓它自己幹,忍辱忍到這個樣子,這就是自利利他的功夫。「他也省力氣,我也無煩惱。」對方侮辱我的人,他生了氣,他怎麼生氣的呢?因爲他要是罵我一句,我還他一句;他還要罵第二句,我再還他一句;他還要罵第叁句,罵得沒完。他要是打我,我還手,他還要打下去的,那麼這樣,他多費力氣呢!他罵我,我就說好;他打我,我就睡到地下讓他打,他就不罵不打了,他不是省氣力嗎?「我也無煩惱」,我沒有被他轉,我沒有生煩惱。「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」,你要用到波羅蜜,用到這個功夫,還有什麼佛到不了的,這是彌勒菩薩作衆生忍的偈頌,我們是個凡夫,我們學忍辱,當然從衆生忍學起。
剛才講「得成于忍」,講到衆生忍,侮辱我的衆生,或者罵我或者打我,或者嫉妒障礙我,或者遇到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,我都能忍。我修道,我也沒有侮辱他,他怎麼要侮辱我呢?你要曉得,我們在流轉生死,前生前世可能跟他結了冤,有果必有因,他來侮辱我,這是果。一定有前因,我今生沒有侮辱他,前生可能侮辱過他,那麼前生我侮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