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观相离相(分三,己一、探定本见,己二、验出非真,己三、权以偈安)
己一、探定本见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须菩提言:如是如是,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
这就是探问决定他心里面有一个知见,知见,就是有个佛的知见。这个地方消文,跟前面不同,前面是,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,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这个地方是「观如来」,「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」这个「观」字与「见」字不同。「见」是眼睛看见,「观」是心里观想,这个「观」字念去声「ㄍㄨㄢ、」观想,佛在过去开导回小向大的这些声闻、缘觉,叫他们要发心要成佛,他们不敢发,成佛好像不容易很困难。佛就跟他讲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的道理,跟他讲「一切法唯心造」的道理,成佛并不困难,你心里观想佛的三十二相的时候,你的心就变成佛的心,你的身体将来就现出佛三十二相,三十二相观想成就,你就成了佛,过去是开导这些初发菩提心的二乘人,叫他们这样观佛的。佛就拿过去开示的话,在这个地方要把这个相给它驳掉,要离相。于是就问须菩提:「可不可以,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呢?」须菩提过去听过释迦佛这样开示过,就答说:「如是如是!」如佛所说,应该这样观想啊,应该这样观想啊!「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」。
下面佛就考验你所观想的三十二相,不是真佛了。
己二、验出非真
佛言:须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,即是如来。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
「须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即是如来。」这个「三十二相」不是佛的相,而是「转轮圣王」的相。在《心印疏》上有详细的解释,我的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也有抄下来,人间最有福报的是当国王的,一个国一个国的国王,叫小国王。福报最大的国王,他能统领四大部洲,东南西北四大部洲。先讲「转轮圣王」这个名词,统领一大部洲的叫铁转轮王,统领二大部洲的叫铜转轮王,统领三大部洲的叫银转轮王,统领四大部洲的叫金转轮王。金转轮王也是个人,他是人间最有福德的人,他生出来就有七项宝贝发现,七宝是跟着他转生的,第一个宝就是金轮宝,第二个宝叫象宝,第三个宝叫绀马宝,第四个宝叫神珠宝,第五个宝叫主藏臣宝,第六个宝叫女宝,第七个宝叫主兵臣宝。这七宝最不可思议的是金轮宝,转轮圣王可以坐着金轮宝,去巡视四天下。金转轮王要往东去,金轮宝就往东飞,会飞起来,要往西去,它就往西飞,这是一点不可思议!再一点,要是四大部洲,哪一个小国不服的话,想要叛乱,转轮圣不必亲自去讨伐他,就这个金转轮宝飞到那个国王的头上,他一看见,就把他吓倒,他就不敢叛乱,能镇压叛乱。所以他叫金转轮王,也叫做转轮圣王,他是以善法教化一切国民的,四大部洲都要修十善法,所以他虽然是世间的凡夫,他行的是圣人之法,叫做转轮圣王。他这个人间第一有福报的人,有什么相好庄严呢?有三十二相,八十种随行好,释迦如来的应化身是在人间应化,他有父亲母亲,也是怀胎十月,但是他是人间第一有福报的人,生来就有三十二相,八十种随行好,他要是不出家,他要做转轮圣王。他出了家,就把转轮圣王的位远离开了,就是把它弃掉不要了。他要是不出家继承净饭国王的位做国王,等于转轮圣王,还要统领四大部洲,他有这个福德,这是经上说的话,我们没有看见,就是释迦佛说到哪里,我们信到哪里。按现在科学发达,自从发明飞机以后,飞机一天一天的进步,进步到不可思议的境界,我们拿现在发明飞机进步到不可思议的境界,我们相信转轮圣王一定有的,现在又发明无人的飞机,这个飞机叫它到哪里,它就到哪里,但是上面没有人驾驶,科学就有这个方法叫它去,欲东则东飞,欲西则西飞,这就证明金转轮王不是没有的。甚至现在又发明火箭、飞弹,他们怎么不能统领一个小地球呢?就是他的福德不够,不能以十善法教化众生,所以不能成为圣王。他想统一全球统一不来,发明这么多科学的武器除了杀害众生,别的没有一点好处,现在不要讲那么多,就讲到这里。
我们就知道,你执着佛的三十二相,你错误了,因为佛在人间成佛,示现人间第一有福报的人的相,不是佛的相。你要是以「三十二相」,当为佛的相,那你大大的错误!那么你观想出来转轮圣王,不就成如来了吗?「转轮圣王」称为圣王,还是人间的圣人,他并没有说成佛,所以,你就知道你执着,执着错了,你要「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」,你观想成功,那转轮圣王就成如来了。
「须菩提白佛言」,这么一说,须菩提尊者当时开了悟,当时就改过来。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那么他就改过口气来了,前面说:「如是如是,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这里是说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佛也没有印证他,就说了偈颂暂时安他的心。
己三、权以偈安
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!不能见如来!
你要是想见我,就是见佛,这个假名为我,佛没有我执我见,佛是无我。这个就是对众生说,「若以色见我」,要想见我、见佛,以色相来见,以色身见,以三十二相见,眼睛看见的,都属于色法。「以音声求我」,谁是佛呢?能说法的,就是个佛,你以音声来求这个佛,来求我。「是人行邪道!不能见如来!」这是在《金刚经》释迦如来亲口呵斥的,不然,什么人也不敢讲这话,我们看见佛像就要拜,就要念,如来说的法,我们听不到,还自己感到遗憾,看见佛的经典法宝,要恭敬尊重,怎么是「行邪道」呢?这是释迦如来亲口呵斥的,你行了邪道。「不能见如来」,怎么能见到如来呢?这个如来就是法身如来,你没有走到正道上,不是正道就是邪道,把这个道理先讲清爽。
怎么以色相见佛,以音声求佛,入了邪道呢?前面第四分一开始,佛就叫我们不要着相,你行施,「不要住色布施,不要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一再的说。到了第十分是这样说,你行施,不要着六尘,你要生心,「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。」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是六尘的境界,这六种境界怎么会叫做尘境呢?「尘」者染污义,他染污我们的真心,佛的法身,它是个实相理体,它是个清净法身,你「以色见」是个色尘,你「以音声求」是个声尘,你想在六尘境界上见到佛,你怎么能见到呢?你还不知道错误,你要在色尘里面找一个佛,在声尘里面求一个佛,你不是行邪道是什么呢?大乘教,始教叫做权教大乘,权教大乘里面始教法相宗,也要转八识成四智,佛是智慧体,境界是个智慧的境界,你要把八个识,统统转过来,才成四个智慧,那是权教大乘。实教大乘更高明的道理,你怎么能在六尘境界之中去找佛出来?你不是行邪道,你一天到晚,走的凡夫道,凡夫是依着六根生六识攀缘六尘,前面一再讲,你不应当住着六尘来行布施,你不应当着六尘来生心,怎么都没有记住?到现在你求个佛,还离不开六尘境界,你不是在走邪道是什么呢?
《金刚经》讲到第二十六分,把这个偈颂「是人行邪道」,道理说明白了。再讲总义,《金刚经》说空,说到第二十六分为止,空什么呢?空我等四相,连外面六尘的相都给空了,内心里面「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」都给空了,一直空到这里为止。前面第五分就告诉我们,佛就问须菩提: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须菩提答:「不可以身相见如来」,到了十三分佛又问,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须菩提又说:「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」。那么,一再的说,说到现在,就把前文再结示一下:「你不可以色相来见佛,不可以音声求佛。」前面第七分就说:「如来有所说法不?」须菩提答:「如来无有定法可说。」到后来如来又问:要是有个人说,说如来有所说法,你不是赞叹佛,反而是谤佛。到现在结起来,你不能以色相见佛,你不能以音声求佛,那是色尘境界,是声尘境界,你在六尘境界里,怎么能求个佛呢?就是总结这些道理。
总结这些道理我们再研究须菩提的答词,前面如来问,须菩提都答得很对,「不可以色身见如来」,也「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」,「如来说法没有定法可说」,「如来说法无法可说」,他都答得很对。怎么到现在说:「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」呢?这就是顺着如来过去的开示,应当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,等于答复:「这个世间福德多不多」?他说:「甚多,世尊!」顺着如来的口气答的,他自己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,等到如来一说,不对了,答错了,你「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即是如来。」如来一纠正,须菩提马上改个口气出来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在这一段经文当中,前后矛盾,他答复的出尔反尔,不像须菩提尊者是个解悟第一的尊者了,不是的,前面是顺着如来的口气答,答错了,如来一纠正,须菩提马上改个口气出来,他并不是不知道,这是一种解释。第二种解释,他是权巧方便请佛说法的,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」叫佛纠正这个错误,他自己不是不知道,是权巧方便,装着不知道,好叫佛来反驳他,好叫我们初发心的人听,你不要执着三十二相是佛相,你要执着三十二相是佛相,转轮圣王就是如来。他不这样装糊涂,如来不这样呵斥,所以为度众生,装着不明白,等到如来呵斥、纠正了,他马上改个口气来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他本来明白。有这两种解释须菩提,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出尔反尔,前后答的矛盾。
讲到空,讲到第二十六分为止,是依着《心印疏》抄的,《心印疏》说《金刚经》第二十六分以前,统统讲的是妙有,所谓妙有不有,以故即有而说空也。等到二十七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