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分以后,一直到完都说的真空,所谓真空不空,是即空而说有也,它是深进一层的解释。那么我们浅显一点的解释,前面所讲的完全是真空的道理,到了第二十七分以后,才讲的是妙有的道理,但是再把它合拢起来,「真空不空,即是妙有;妙有不有,即是真空」。那么讲到第二十六分,你们也听到第二十六分了,恐怕你执着一个豁达空,我是一再的注意这个事情,处处告诉你,《金刚经》没有说过豁达空,也没有说过恶取空,也没有说过断灭空,他说的空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都是讲的真空的道理,真空不空,即是妙有,告诉我们如是生信心,如是解悟其理,如是修行,哪里空呢?而且处处较量受持读诵,为他人解说持经的福德,哪里空呢?下面讲第二十七分,以后就说「有」,说「妙有」的道理。科文上很难懂,科文上说第二十七分这一科,就是「离相亦离」,丁二、详示,科下分二科,戊一、观相离相,下分三科都讲完了,戊二、离相亦离,再分二科,己一、遮念离相,己二、明遮所以。科文先解释一下,科文不大好解,你不要动这个念,你要动这个念,你说你离相了,反而有个离相的念头起来,连那个离相的念头也不可存在,就是不要执着那个空的念头,为什么要遮止你,再说明那个所以然的道理。
【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】
戊二、离相亦离(分二,己一、遮念离相,己二、明遮所以)
己一、遮念离相
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莫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前面讲到第二十六分完全是空,空得干干净净,六尘境界都把它空掉,我等四相空掉,我等四见空掉,度众生的相,说法的相,成佛的相,统统都把它空掉,空得干干净净,你认为你了解了,怎么了解的呢?如来不是以具足诸相,才得无上正等正觉,为什么?前面第二十分如来问过:「可以具足色身如来不?」「可以具足诸相见如来不?」答案是:「都不可以。」那你明白了,不但应化身之丈六金身、三十二相应该空掉,连报身具足色身,具足诸相也应该空,这样才能证得法身。法身是无相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但是你要一起执着,落到一个空见,执着了一个空的知见,那么你可大大的错误。「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」,你要是作是念,你心里这样想,说是:「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要是你心里动了这个念头,如来就呵斥他,遮止他。「须菩提!莫作是念」,你心里可不要动这个念,动什么念呢?「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
己二、明遮所以
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!莫作是念!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
为什么不叫你动这个念呢?「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」发菩提心很难,发了菩提心,你错了一点就不行,怎样错了一点呢?偏到空的那一边去了,汝要是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你将来「说诸法断灭」。这个邪见,一共有六十二种,根本有两个大邪见,一个是「常见」,另一个是「断见」。「常见」是永远不变;「断见」没有了,这叫断灭之见。譬如说社会上的人,不学佛的人,他认为人死了还要转人,这叫做「常见」,永远的要转人。还有一种人,他认为人死了,就没有了,这叫做「断见」。由这两种根本邪见,再生出来六十二种邪见。这个地方叫你不要着相,就是断常见,但是你把常见断了,你不要生断见。前面经文有一句:「如来不以具足诸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那么不要修了,不要修了不是生断灭之见吗?那你这样子,害了自己,也害了众生。「莫作是念!」又说一句,因为很重要所以连说二句「莫作是念」。「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」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要去修行菩萨道,你说法不说断灭相,你说一切皆空,偏到空那一方了,你把妙有没有说出来,你偏到空那一方,你就「说诸法断灭」,大家都落个豁达空,不要修了,一切法都是佛法,本来就是个佛,还修什么?这就落于豁达空。再起个恶取空,恶取空要拨因果的,豁达空就拨因果,恶取空更拨得厉害,他要作恶,那么,你害了自己,你说了断灭相害众生。所以释迦如来说三藏十二部经,分两大门,一个是空门,一个是有门。有门,你无论学多学少都有利益。空门,你要学不好,反过来就是罪过。所以古时候大德说:「宁教执有如须弥,不教着空如芥子。」你执着有,执着有我要行善法,就是不能远离我等四相来行善法,虽执着得很厉害,像须弥山一样,不要紧,他只是不能了生死成佛道,但是他决定能保持人天的福报,这叫宁教执有,如须弥山那么大,可不教执空,如芥子许。你执着空见,像芥子那么一点点都不得了,你着空,你说诸法断灭,大家不要发心了,不要修行了。不要修行,你是个什么呢?你还是个大凡夫,你不要修行,依着凡夫去造业,你就堕落三恶道。你再讲给众生听,众生都跟你走,都走到三恶道里,这不是害死人吗?害一切众生。
丙一、降心离相这一科,讲到第二十七分讲完。第二十八分起就讲丙二、住心无住了,再分二科,丁一、略明,丁二、详示。丁一、略明,再分二小科,先讲戊一、无住福胜。
【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】
丙二、住心无住(分二,丁一、略明,丁二、详示)
丁一、略明(分二,戊一、无住福胜,戊二、明其所以)
戊一、无住福胜
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。此菩萨胜前菩萨,所得功德。
「须菩提!若菩萨」,注意这地方较量,前面都是人,这个地方是菩萨。「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,若复有人」,再注意这地方「若复有人」,还是个菩萨,「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」先要注意这是菩萨与菩萨较量,不是与凡夫行布施的那个人较量,这跟前文的较量不同。「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」有个菩萨,他要行布施,行布施拿七宝做布施,七宝很多,充满了恒河沙数的三千大世界,统统拿来做布施。「若复有人」,另外有一个菩萨人,不是凡夫。「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」,那后面「若复有人」,这个菩萨人,「此菩萨胜前菩萨」,此菩萨就胜过前面那个菩萨。这是菩萨与菩萨相比,后面这个菩萨,他的福怎么胜呢?他「知一切法无我」,不但人无我,而且法无我,这就是我执法执都空掉了,「得成于忍」。正宗分四大科,到第四大科要证果了,这个地方有明文,他证得什么果呢?他证得无生法忍。正宗分四大科,信、解、行、证,都有明文,前面三大科都指明了,这个地方指明证果,就是「得成于忍」这一句。
现在讲无生法忍,「忍」有三种,第一、叫「生忍」,第二、叫「法忍」,第三、叫「无生忍」。「生忍」就是众生忍,这就是我们初发菩提心,要行六度的行门,第一、布施,第二、持戒,第三、就是「忍辱」,忍辱就是对于逆境现前,辱境现前,你要忍耐。「辱」就是侮辱,辱境现前,就是有侮辱我的众生现前了,那个你要忍,这叫做「生忍」,也叫做「众生忍」。就是这个人他骂我,我能忍;他打我,我能忍;嫉妒我,障碍我,我能忍;乃至于他像歌利王割截身体,伤害我的生命,我也能忍。这样子,就是用「众生忍」的功夫,用到了极点,他伤害我的生命,我都不动念头,我能忍。这个「众生忍」我们课诵本上有摘录弥勒菩萨的忍辱偈:「有人骂老拙,老拙只说好。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涕唾在面上,随他自干了。他也省力气,我也无烦恼。这样波罗蜜,便是妙中宝。若这知消息,何愁道不了。」这就是众生忍,众生是凡夫,凡夫是凡常之人,是个平常之人,他不是个圣人,他要来找我的麻烦,给我结冤家,他骂我,我就说好,他骂我,我怎么说好呢?你看《金刚经》第十六分,「为人轻贱」,包括的有打,他骂我给我消业嘛!他把我的罪业给消了,怎么不好呢?而且我还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是我的善知识,怎么不好呢?所以「有人骂老拙」,「老拙」是弥勒菩萨自称,不是个拙笨的老人叫「老拙」,「有人骂老拙,老拙只说好」。他还要打呢!他打我,我就睡着,睡着让你打嘛!「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」「涕唾在面上」,吐了口水在我脸上,「随他自干了」,他还要发大心,要口水到我脸上,还要发很大的力气呢!我把它擦掉,不是对不起他吗?好啦!我让它自己干,忍辱忍到这个样子,这就是自利利他的功夫。「他也省力气,我也无烦恼。」对方侮辱我的人,他生了气,他怎么生气的呢?因为他要是骂我一句,我还他一句;他还要骂第二句,我再还他一句;他还要骂第三句,骂得没完。他要是打我,我还手,他还要打下去的,那么这样,他多费力气呢!他骂我,我就说好;他打我,我就睡到地下让他打,他就不骂不打了,他不是省气力吗?「我也无烦恼」,我没有被他转,我没有生烦恼。「这样波罗蜜,便是妙中宝」,你要用到波罗蜜,用到这个功夫,还有什么佛到不了的,这是弥勒菩萨作众生忍的偈颂,我们是个凡夫,我们学忍辱,当然从众生忍学起。
刚才讲「得成于忍」,讲到众生忍,侮辱我的众生,或者骂我或者打我,或者嫉妒障碍我,或者遇到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,我都能忍。我修道,我也没有侮辱他,他怎么要侮辱我呢?你要晓得,我们在流转生死,前生前世可能跟他结了冤,有果必有因,他来侮辱我,这是果。一定有前因,我今生没有侮辱他,前生可能侮辱过他,那么前生我侮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