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辱過他,今生他侮辱我,我前生罵了他,打了他,今生他罵我打我,我還他的債,不是清爽了嗎?這不是很好嗎?不欠他的債了,再好好修行,這是一種解釋。還有一種,按《金剛經》十六分上解釋,這個人不是侮辱我,他是來幫我消罪業的,我前生造了罪業,應該墮落叁惡道,我在用功修行,我沒有惹他,他來侮辱我,他來給我消業的。消了業,我不會墮落叁惡道了,而且還要成佛,那我不但不報複他,還要感謝他,這就是逆境的善知識,逆境可以助道,我能忍這閑氣,就顯示我有這一點功夫,這都是生忍。生忍是講這個名,講這個義,就是勸諸位同學的,我們都是凡夫,好不容易發菩提心來學佛法,同學都是凡夫,乃至于我們這些法師都是凡夫,可能有不滿你意的地方,你要忍耐,一忍耐,這個障礙不成障礙,那你就是修道業進步了,這叫做「衆生忍」。
第二種叫「法忍」,法忍就是對寒、熱、饑、渴等法,這些無情之法,天氣太熱,熱得你不能用功;天氣太冷,冷得你不能用功;或者渴了,找點開水找不到;肚子餓了,沒有飯吃,這也是「逆境」現前了,逆境現前,我能忍。所以釋迦佛給我們這些弟子訂的規矩,最熱的天,要結夏;最冷的天,要結冬,就是對治這個熱這個冷的。天氣不是說到了夏天才熱,冬天才冷,它實實在在不熱就冷,不冷就熱,我們人在氣候之中,發寒熱病,現在還沒有到真正的六月,出了太陽就熱,一下雨就冷,你都要忍耐,不然,你永遠不能用功,因爲它不熱就冷,不冷就熱,熱了你不能用功,冷了你不能用功,什麼時候才能用功呢?真正到了夏天最熱的時候,我要對治他,我不能被這個熱的法所轉。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,再冷我也要對治他,我不能被這個冷的法所轉。乃至于生活艱苦,喝水找不到水喝;吃飯找不到飯吃,我也要能忍,這樣子就是「法忍」。對于不順心的法現前,我不能叫它生障礙,我要忍下去,這就是我時常說的,在臺灣的出家人,尤其是在南洋的出家人,你們的福報大,你們沒有住過叢林,沒有吃過苦頭,我們在大陸上在佛法是趕上個位置,這是幸運,實際吃那生活的苦頭,真是苦得受不了,甚至于苦得不能養命,那個茶飯之苦,簡直不能活下去!那麼,你不要學佛法嗎?還是要學,這樣叫法忍。講到法忍,生活方面,苦的茶飯能吃,這是我們當學人的份上要忍,可是辦事的人不能這樣子,辦事的人要盡力、盡量的供養,能天天給高齋來供養你們,那就更好了。辦不到,也要盡我的心,盡我的力。比如拿我們的佛學院說,我開佛學院,我要供養同學吃飯,我總是要吃得讓同學養身體,盡我的心,盡我的力辦,這就是各行各的道,各吃各的藥,不能把藥吃反了。比如我不願意給同學吃好東西,那麼,就說我拿佛法來開導你,你學佛法不應當起貪心,學佛應該吃苦,這是吃反了藥。這話是當同學、當學人用的,就是我來求佛法的,我不是來吃好東西的,再苦的茶飯我都能吃,可是辦事的人不能這樣想,辦事的人要盡心力供養大家。那麼現在不說辦事的人盡量的供養,就是說我們當學人的要修行辦道,對于無情之法,不順心之法現前了,或者大熱或者大冷,茶飯不如意,有饑有渴的境界現前都要忍,寒熱饑渴之法,我都能忍,這叫「法忍」,以上這兩種忍都是忍耐的忍,對初發心的凡夫說的,要修行辦道,就要忍,要忍耐。
第叁個叫做「無生法忍」,這個功夫,可是深的功夫了,一切法本來不生,本來不滅,有生有滅,是我們妄想把它分別出來的,那來的衆生侮辱我?是你因爲有分別心,才有衆生相,因爲有妄想分別心,才有個待我好的,待我不好的。那麼待我不好的,就是侮辱了我,都是我們自己分別出來的,一切法從因緣生,衆生是因緣生的法,哪裏有個真的衆生呢?這就觀到衆生他本來不生,這叫做「無生」,這一切法也是從因緣生的,一切法也是當體即空的,哪有個熱的法,哪有個冷的法呢?你不起妄想不起分別,它怎麼冷的?前面講到二祖斷臂求法的公案,下雪下到腰那麼深,他冷得受不了,等到自己恨自己,把自己的手臂斬斷,疼得受不了,冷呢?不冷了,那個冷的法到哪兒去了呢?冷的法也是你分別出來的,根本沒有生冷的法?等到初祖給他安了心,他手臂斬斷也不疼了,疼的法也沒有了,一切法本來不生,本來不滅,叫「無生」,「無生法忍」的「忍」字怎麼講?「忍」字有二個解釋,一個叫「忍可」,一個叫「安忍」。「忍可」就是真正認識了,真正認識就是開了智慧,這叫「忍可」。「安忍」就是不動了,不動了就是得了定力。我們現在講到「無生法忍」,依文解義在那兒講,我們真正「忍可」了沒有呢?心裏頭並沒有真正明白,智慧不現前,沒有大徹大悟,沒有「忍可」,所以我們講的時候,頭頭是道,一切法本來不生,本來不滅,等到逆境現前了,受不了還是受不了,爲什麼?沒有大徹大悟,沒有真正的「忍可」了「無生法」。「忍可」了「無生法」,它要「安忍」,安忍不動,對于有生有滅之法,絲毫不動念,他得了定力了,就是得了叁昧。合起來這一個「忍」字的兩種意思,就是定慧一如的功夫,「忍可」,有了智慧,「安忍」有了定力。一個定,一個慧,合成一個功夫,叫做定慧一如。按菩薩的地位,「無生法忍」有淺有深,最淺的是初住位的菩薩,登了住位以後,安住不動了。衆生分叁大類,一種叫邪定聚,一種叫不定聚,一種叫正定聚。「邪定聚」定于邪,像邪魔外道,你跟他說什麼佛法他不聽,他一開口就毀謗我們,那都是邪定聚的衆生。不定聚的衆生呢?他遇到外道,就去學外道,遇到佛法,就學佛法,學了佛法,進進退退,這樣叫做不定聚的衆生。「正定聚」的衆生呢?安住不動了,單進不退,那就是十住位的菩薩。不定聚的衆生就是十信位的菩薩,十信位的菩薩進進退退,十信圓滿,入了住位,他安住不動了,就是正定聚。那麼再高一步,就是豁破一分無明,親證一分法身的菩薩,初地以上的菩薩,初地叫做「歡喜地」,他怎麼大生歡喜呢?他親見了一分的法身,我們現在是依文解義在說法身,法身什麼樣子,我們沒有親見。初地菩薩親見法身,他沒有完全見,但確實見了一部份,二地菩薩,豁破二分無明,親證二分法身,如是分分破分分證。再高一步是什麼呢?八地菩薩,到了八地菩薩,他要授成佛之記的,他對于無生法的功夫已經到了究竟位了。第一種是入十住位的菩薩,都叫證無生法忍,第二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,第叁是八地以上的菩薩,所證的無生法忍。按彌勒菩薩的忍辱偈子,都是初地以上菩薩,證得無生法忍。
現在是講,此菩薩「得成于忍」,他怎麼「得成于忍」呢?他對于一切法都空得幹幹淨淨了,一切法無我,我執他空掉,法執他也空掉。人我執、法我執,都是我,這是人我執老早空了,二乘聖人都空了人我執,這是菩薩空法我執,對于一切法都無我,他破除了一切法相,對于一切法執,他都空掉了,所以他才真正認識了,「忍可」了「無生法」,要是不空,就有了法,有了法有生有滅,這個「無生法」,他確實「忍可」了,而且安住不動,叫做「安忍」,安忍不動,忍可于心,這麼菩薩就親證了「無生法忍」。
這個名相、消文解釋清爽了。再跟前面料揀,前面那也是個菩薩,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的凡夫,那個菩薩他在行布施,他在行布施,他還是著相,就是他雖然了解一切法空,但他還沒有親證到一切法空,還沒證到無生法忍的這個菩薩。沒有證到無生法忍,他依文解義也會講也會說,一切法不生不滅,但是他行起布施來,做起功德來,他還是著相,這就是修六度,權教菩薩叫「事修」,按事相修六度,那麼這就是沒有證到無生法忍的菩薩。沒有證無生法忍他還是在有生有滅的境界之中行菩薩道,來行布施,行布施他自然而然依著無始劫來的習氣,他會著相,一著相這個功德就變成有漏的福德,不是無漏的福德,有漏的福德,不能感得那個無漏的佛果。證到無生法忍,他是得了無漏法,佛是無漏之果,那麼這個證得了無生法忍的,成佛有份。雖然彌勒菩薩偈頌上解釋,登地以上的菩薩,乃至到等覺,他還沒有成佛,但是成佛有份,他的功德不可思議,和前面那個菩薩較量起來,這個菩薩就勝了前面的菩薩,勝了那個沒有證到無生法忍的菩薩。
戊二、明其所以
何以故?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雲何菩薩不受福德?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!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「何以故?」這再料揀兩邊都是菩薩,爲什麼這個菩薩勝了前面的菩薩呢?加以解釋。「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」,因爲這個諸菩薩就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不只一個人,叫做「諸菩薩」,初地以上的菩薩都算,初地、二地,那不是一個位的菩薩,叫「諸菩薩」。總而言之,就是凡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他都不受福德。
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雲何菩薩,不受福德?」我前面講的空理,我都聽得很多了,但是這個菩薩做的福德,爲什麼菩薩他不受福德?不受福德不就落到斷滅空了嗎?佛在第二十七分才講,發菩提心的人,于法不說斷滅相。那他不接受福德,那不是落到斷滅那一方面去了,這樣起個疑這樣問。這不是須菩提不了解,他是替我們請問,叫我們徹底了解,這個菩薩怎麼不受福德?下面佛就叫他一聲:「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!是故說不受福德。」《金剛經》難懂,有些句子翻得很淺明,像前面我就告訴諸位,不起我等四相,修一切善法,什麼人不懂呢?你懂了就很好學了嘛!這個地方翻得很顯明,菩薩他是作福德的,他只作,他不起貪著之心,這樣才叫「不受福德」,不是不作福德。所以《金剛經》,你一懂偏差了意思,就落到偏空那一方面去,唉!一切皆空,作什麼東西,你爲什麼不作呢?作有福德,有功德,他說:「菩薩不受福德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