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嘛!」認爲他懂得了,不曉得你懂了偏差的道理,你偏到空那一邊去,偏到空那一邊你就差了,叫做偏差。你要曉得,這個菩薩他天天作福德,他不動貪心,這樣說是「不受福德」,能受的是心嘛!他不生這個能受之心,不是不作福德,作了,他不動心不動念。這就是解釋要去修一切善法,就是這個地方作一切福德,修一切善法,你要遠離我等四相,遠離我等四相不生心不動念,不起貪著之心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都是高深的道理,這就是對于社會上的人,你得應機說法,社會上的人,你叫他成佛,他還不懂;懂得一個佛了,他還不敢承認他可以成佛。但是他貪名貪利,他要貪,貪了你去作福德事,他可不作,衆生的可憐就在這裏,他要貪,要貪圖享受,但是他不曉得享受是你的福德,你不去修福修德,你怎麼可以享福?他不懂這個道理,他要貪,貪不到,就要害人,這個樣子就要造惡業。看見人家怎麼享福,他有錢財就享福,我怎麼不能享福,我沒有錢財,你沒有錢財,不要說按世間法,你去行布施,按世間法說,你得義中取利,按正正當當的道理去求錢財,他要是急著要錢,急著要錢不是偷就搶,這麼害人,不要說將來你要墮落叁惡道,現在就要犯國法。你看報紙上這些新聞,你就要動慈悲心,要度衆生,他要去搶,剛剛搶了人家幾個錢,沒有幾個小時就破了案,就被捉到了,搶的錢一塊錢還沒有用,一點享受也沒有享到,把他捉起來關起來了,你不相信叁惡道嗎?你相信監牢不相信?先請你去坐監牢,他爲什麼要這樣呢?他要享福,他不曉得福從哪裏來的?你不去推這個因,想求這個果,這是衆生的愚癡顛倒,就是不下種子,硬想收果。人家田地,怎麼收豆子呢?他種了豆種子嘛!人家田地,怎麼出了很多西瓜呢?人家種了西瓜種子嘛!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他看見人家收了豆子,他也想得到豆子;他看見人家出了很多大西瓜,又甜又香,他也想著要得西瓜。你不下豆種,不下瓜種,怎麼能得到豆的果?得到瓜的果呢?衆生愚癡到這樣,結果害了人家,害自己,你搶人家、去偷人家,不是害人嗎?結果把自己關到了監牢,不是害自己嗎?尤其臺灣的法律,搶的罪很重,最少關你七年以上,你不是害自己嗎?他爲什麼會這樣?他不懂因果。所以我們談《金剛經》,菩薩不起貪著,他聽不懂,你先跟他說因果報應,你從淺處說起,因果報應不懂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這個道理你還能撥得掉嗎?哪有個無因之果呢?你應他的機跟他說,他聽到因果兩個字,就罵你是迷信,他起了邪知邪見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有什麼迷信呢?要跟他說叫他明白,要他相信,叫他著相修善法,叫他著相不作惡,先著相,慢慢的再修到佛門裏來。他不進佛門,你把他引到佛門裏來,能燒香拜佛,你能得大福德,叫他著相;由著相燒香拜佛,持經可以求大福德,這還是著相;再慢慢的引進他不著相,引到《金剛經》上,叫他天天作福德,天天不動貪圖之心,這樣才合《金剛經》的高深道理。那麼我們學菩薩,已經聽到《金剛經》了,我們根本不是社會上貪求名利,不講因果的人,我們過去都是著相修德,這是錯誤的,得的福德很少,這要解釋到最前面第四分,要無住行施,這是講到無住證果。爲什麼要無住行施呢?你不應該動貪心,你行布施天天行,這就是種福德,你不應當貪著,你去著這個相幹什麼?那麼財施如是,法施也如是,我天天講經說法,我不貪圖什麼功德,也不貪圖什麼福報,這樣就合《金剛經》的高深道理。那麼懂得這個道理,就是這個菩薩,他怎麼證得無生法忍的?他天天作福德,天天沒有生心動念,不就與無生法相應了嗎?他才證得無生法。你生心動念,就有生,有生就有滅,那你怎麼能證得?跟無生法不相順,不相順就是背覺合塵,與覺性相背,與塵勞相合,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都是六塵的境界,與塵勞相合,你一生心動念,就是個法塵。你天天作福德,天天不動念頭,不起貪著之心,這樣子叫做背塵合覺,不住于六塵,與塵勞相背,與覺性相合,覺性是無生無滅,自然你就證得無生法忍,這是講到證果,先證無生法忍,就在第二十八分。
再講到第二十九分,威儀寂靜分,威儀,就是行住坐臥四大威儀,寂靜,就是沒有相。前面第二十八分是略名無住的道理,講到第二十九分,丁一、詳示,再分二科,戊一、正報無住,戊二、依報無住。正報無住就是第二十九分這一科,佛果他是正報,證得佛果他不住佛果之相,看著經文,再消這個文,釋這個義。
【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】
丁一、詳示(分二,戊一、正報無住,戊二、依報無住)
戊一、正報無住
須菩提!若有人言:如來若來、若去、若坐、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「須菩提!若有人言」,這就是指著凡夫,也是佛的弟子,但是他沒有空掉人我之相。「言」,他就在那裏說:「如來若來、若去,若坐、若臥。」他看見如來有來、有去之相,釋迦如來到舍衛城來了,到舍衛城去了,回到祗樹給孤獨園來了,有來、有去,等到他吃了飯,打坐,有坐,前面序分上沒有說臥,佛隨順著世間相,到了中夜分,他也是臥下來睡覺的,那麼佛有來、有去,也有坐有臥,佛是有這個相的。要是你這樣言,這樣說,「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」你聽我講大乘法,叫你空相,你空不了,我所說的義理,你統統沒有解悟。「何以故?」我怎麼說這個人,他是親眼看見我有來、有去、有坐、有臥,他沒有說錯,怎麼說他沒有了解我所說的道理呢?更沒有解悟我所說的道理呢?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就依文解義解釋「如來」,他怎麼叫做「如來」的?「如來」是好像來了,才叫做如來,來無所從,沒有從哪裏來的,「無所從來」;釋迦佛去了,去了,哪裏去了呢?去無所至,這樣,才叫如來。「如來」,就是好像來了,實際沒有來,既然說不是真實來的,他去也不是真實去啊!不但現在他到舍衛國去,沒有去;回到祗樹給孤獨園,也沒有實在來;乃至于從兜率天來,也沒有實在來;到了雙林樹下涅槃,也沒有實實在在去。衆生看見是衆生看見的,在釋迦如來的本位上,並沒有動,他「來而不來,去而不去。」解釋這個道理,等于「雲駛月運,舟行岸移」那個道理一樣,天上一塊雲彩遮住月亮,薄薄的雲彩中,還可以看見月亮,雲彩比月亮走得快,「雲駛」,就是走得很快,走得很快看見月亮在那走,, 月亮本來是由東邊出來,往西走,怎麼今天古怪!看見月亮往東走,走得很快呢?不曉得那是下面一塊薄薄的雲在往西飛,飛得太快!你起了錯覺,認爲月亮往東走,其實月亮沒有往東走,這是「雲駛月運」。「舟行岸移」,比如我們上到一艘船,這船開行時,覺得岸往後退了,「移」就是遷移了,往後頭退,而岸沒有動,是你坐的舟船開了,船在行,你感覺到岸往後退,實際是舟行,而不是岸移,也是起了錯覺。那麼,我們看見如來有來、有去,都是起了錯覺,在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的曆史上,他成了佛就說《華嚴經》,說《華嚴經》說多長的時候呢?按時間上只能排上二十一天,再沒有多的時間分配到《華嚴經》上。但是二乘人還根本沒有看見這二十一天說《華嚴經》,二乘人看見釋迦牟尼佛在那裏打坐思維,在那裏想怎麼度衆生?應該說什麼法?那麼想到了應該說四谛法,應該先度五比丘,這就從菩提場走下來,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這都是小乘人看見的。大乘菩薩是看見釋迦牟尼佛成了佛,跟他們說《華嚴經》,說《華嚴經》時間只有二十一天,那二十一天短短的時間,可是說《華嚴經》說了很多,第叁部《華嚴經》還有十萬個偈頌,有七處九會,《華嚴經》十萬個偈頌,就是有七個處所說《華嚴經》,開了九個法會,都是在那二十一天短短的時間說的。你說是短,你說是長,在我們凡夫,把它越分別越糊塗,分別得不相信,生疑惑心,菩薩他並沒有疑惑,他看見佛說《華嚴經》七處九會,就是七處九會,實際看見佛說《華嚴經》七處九會,也是菩薩看見的,在法身如來,他根本沒有動,所以說看見有來有去,有坐有臥,都是九法界的衆生看到,六道的凡夫,沒有福報看見,叁乘聖人有福報看見,各人所看的不一樣,而在法身如來那邊,他根本沒有來去之相。
再消這個文,這個法身徧一切處,法身是個理體,法身不是應化身,也不是報身,應化身有個身體,報身也有個身體。這個法身沒有個身體,法身是個理體,這個真理之體是徧一切處的,徧一切處沒有彼此兩個處所在。有來、有去,是有兩個地方,有兩個所在,才由此處來,上彼處去,法身徧一切處,你不能分開兩個地方,他從那裏來?從那裏去呢?你說這個來去之相說不上,不能說來,不能說去。他沒有彼此兩個所在,沒有兩個地方,怎麼來怎麼去呢?所以有來、有去都是有兩個地方,怎麼地方分兩個呢?是因爲我們衆生起了分別心。證得法身的人,成了佛沒有分別心,他沒有分別心,地方也不起分別了,徧一切法都成了一真法界的境界。所以他來,從哪裏來的?從法身來的。去,到哪裏去?就歸到法身去。法身沒有兩個地方,哪有來去之相?這才叫如來,「故名如來」。剛才講的最淺顯的,如來者,好像來了,來而不來。好像來了,既然是來,不是真實來,叫做好像來了。那麼去,也不是真實去,所以叫如去。來,叫如來,去,叫如去。這再講到法身,「故名如來」,他來從哪裏來?去從哪裏去?歸到法身上去,這才叫如來,他由真如而來,才叫如來,這個解釋最遠的就是第一分的發起序:「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。」釋迦如來上舍衛國去了,回到祇樹給孤獨園來了,吃了飯,洗洗腳,打坐,敷座而坐。解釋那個問題,如來決定沒有來去之相,也沒有坐臥之相,因爲他是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