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▪P2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嘛!」认为他懂得了,不晓得你懂了偏差的道理,你偏到空那一边去,偏到空那一边你就差了,叫做偏差。你要晓得,这个菩萨他天天作福德,他不动贪心,这样说是「不受福德」,能受的是心嘛!他不生这个能受之心,不是不作福德,作了,他不动心不动念。这就是解释要去修一切善法,就是这个地方作一切福德,修一切善法,你要远离我等四相,远离我等四相不生心不动念,不起贪着之心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都是高深的道理,这就是对于社会上的人,你得应机说法,社会上的人,你叫他成佛,他还不懂;懂得一个佛了,他还不敢承认他可以成佛。但是他贪名贪利,他要贪,贪了你去作福德事,他可不作,众生的可怜就在这里,他要贪,要贪图享受,但是他不晓得享受是你的福德,你不去修福修德,你怎么可以享福?他不懂这个道理,他要贪,贪不到,就要害人,这个样子就要造恶业。看见人家怎么享福,他有钱财就享福,我怎么不能享福,我没有钱财,你没有钱财,不要说按世间法,你去行布施,按世间法说,你得义中取利,按正正当当的道理去求钱财,他要是急着要钱,急着要钱不是偷就抢,这么害人,不要说将来你要堕落三恶道,现在就要犯国法。你看报纸上这些新闻,你就要动慈悲心,要度众生,他要去抢,刚刚抢了人家几个钱,没有几个小时就破了案,就被捉到了,抢的钱一块钱还没有用,一点享受也没有享到,把他捉起来关起来了,你不相信三恶道吗?你相信监牢不相信?先请你去坐监牢,他为什么要这样呢?他要享福,他不晓得福从哪里来的?你不去推这个因,想求这个果,这是众生的愚痴颠倒,就是不下种子,硬想收果。人家田地,怎么收豆子呢?他种了豆种子嘛!人家田地,怎么出了很多西瓜呢?人家种了西瓜种子嘛!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他看见人家收了豆子,他也想得到豆子;他看见人家出了很多大西瓜,又甜又香,他也想着要得西瓜。你不下豆种,不下瓜种,怎么能得到豆的果?得到瓜的果呢?众生愚痴到这样,结果害了人家,害自己,你抢人家、去偷人家,不是害人吗?结果把自己关到了监牢,不是害自己吗?尤其台湾的法律,抢的罪很重,最少关你七年以上,你不是害自己吗?他为什么会这样?他不懂因果。所以我们谈《金刚经》,菩萨不起贪着,他听不懂,你先跟他说因果报应,你从浅处说起,因果报应不懂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这个道理你还能拨得掉吗?哪有个无因之果呢?你应他的机跟他说,他听到因果两个字,就骂你是迷信,他起了邪知邪见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有什么迷信呢?要跟他说叫他明白,要他相信,叫他着相修善法,叫他着相不作恶,先着相,慢慢的再修到佛门里来。他不进佛门,你把他引到佛门里来,能烧香拜佛,你能得大福德,叫他着相;由着相烧香拜佛,持经可以求大福德,这还是着相;再慢慢的引进他不着相,引到《金刚经》上,叫他天天作福德,天天不动贪图之心,这样才合《金刚经》的高深道理。那么我们学菩萨,已经听到《金刚经》了,我们根本不是社会上贪求名利,不讲因果的人,我们过去都是着相修德,这是错误的,得的福德很少,这要解释到最前面第四分,要无住行施,这是讲到无住证果。为什么要无住行施呢?你不应该动贪心,你行布施天天行,这就是种福德,你不应当贪着,你去着这个相干什么?那么财施如是,法施也如是,我天天讲经说法,我不贪图什么功德,也不贪图什么福报,这样就合《金刚经》的高深道理。那么懂得这个道理,就是这个菩萨,他怎么证得无生法忍的?他天天作福德,天天没有生心动念,不就与无生法相应了吗?他才证得无生法。你生心动念,就有生,有生就有灭,那你怎么能证得?跟无生法不相顺,不相顺就是背觉合尘,与觉性相背,与尘劳相合,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都是六尘的境界,与尘劳相合,你一生心动念,就是个法尘。你天天作福德,天天不动念头,不起贪着之心,这样子叫做背尘合觉,不住于六尘,与尘劳相背,与觉性相合,觉性是无生无灭,自然你就证得无生法忍,这是讲到证果,先证无生法忍,就在第二十八分。

  再讲到第二十九分,威仪寂静分,威仪,就是行住坐卧四大威仪,寂静,就是没有相。前面第二十八分是略名无住的道理,讲到第二十九分,丁一、详示,再分二科,戊一、正报无住,戊二、依报无住。正报无住就是第二十九分这一科,佛果他是正报,证得佛果他不住佛果之相,看着经文,再消这个文,释这个义。

  【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

  丁一、详示(分二,戊一、正报无住,戊二、依报无住)

   戊一、正报无住

  须菩提!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、若去、若坐、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

  「须菩提!若有人言」,这就是指着凡夫,也是佛的弟子,但是他没有空掉人我之相。「言」,他就在那里说:「如来若来、若去,若坐、若卧。」他看见如来有来、有去之相,释迦如来到舍卫城来了,到舍卫城去了,回到祗树给孤独园来了,有来、有去,等到他吃了饭,打坐,有坐,前面序分上没有说卧,佛随顺着世间相,到了中夜分,他也是卧下来睡觉的,那么佛有来、有去,也有坐有卧,佛是有这个相的。要是你这样言,这样说,「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」你听我讲大乘法,叫你空相,你空不了,我所说的义理,你统统没有解悟。「何以故?」我怎么说这个人,他是亲眼看见我有来、有去、有坐、有卧,他没有说错,怎么说他没有了解我所说的道理呢?更没有解悟我所说的道理呢?「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」就依文解义解释「如来」,他怎么叫做「如来」的?「如来」是好像来了,才叫做如来,来无所从,没有从哪里来的,「无所从来」;释迦佛去了,去了,哪里去了呢?去无所至,这样,才叫如来。「如来」,就是好像来了,实际没有来,既然说不是真实来的,他去也不是真实去啊!不但现在他到舍卫国去,没有去;回到祗树给孤独园,也没有实在来;乃至于从兜率天来,也没有实在来;到了双林树下涅槃,也没有实实在在去。众生看见是众生看见的,在释迦如来的本位上,并没有动,他「来而不来,去而不去。」解释这个道理,等于「云驶月运,舟行岸移」那个道理一样,天上一块云彩遮住月亮,薄薄的云彩中,还可以看见月亮,云彩比月亮走得快,「云驶」,就是走得很快,走得很快看见月亮在那走,, 月亮本来是由东边出来,往西走,怎么今天古怪!看见月亮往东走,走得很快呢?不晓得那是下面一块薄薄的云在往西飞,飞得太快!你起了错觉,认为月亮往东走,其实月亮没有往东走,这是「云驶月运」。「舟行岸移」,比如我们上到一艘船,这船开行时,觉得岸往后退了,「移」就是迁移了,往后头退,而岸没有动,是你坐的舟船开了,船在行,你感觉到岸往后退,实际是舟行,而不是岸移,也是起了错觉。那么,我们看见如来有来、有去,都是起了错觉,在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的历史上,他成了佛就说《华严经》,说《华严经》说多长的时候呢?按时间上只能排上二十一天,再没有多的时间分配到《华严经》上。但是二乘人还根本没有看见这二十一天说《华严经》,二乘人看见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打坐思维,在那里想怎么度众生?应该说什么法?那么想到了应该说四谛法,应该先度五比丘,这就从菩提场走下来,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这都是小乘人看见的。大乘菩萨是看见释迦牟尼佛成了佛,跟他们说《华严经》,说《华严经》时间只有二十一天,那二十一天短短的时间,可是说《华严经》说了很多,第三部《华严经》还有十万个偈颂,有七处九会,《华严经》十万个偈颂,就是有七个处所说《华严经》,开了九个法会,都是在那二十一天短短的时间说的。你说是短,你说是长,在我们凡夫,把它越分别越糊涂,分别得不相信,生疑惑心,菩萨他并没有疑惑,他看见佛说《华严经》七处九会,就是七处九会,实际看见佛说《华严经》七处九会,也是菩萨看见的,在法身如来,他根本没有动,所以说看见有来有去,有坐有卧,都是九法界的众生看到,六道的凡夫,没有福报看见,三乘圣人有福报看见,各人所看的不一样,而在法身如来那边,他根本没有来去之相。

  再消这个文,这个法身徧一切处,法身是个理体,法身不是应化身,也不是报身,应化身有个身体,报身也有个身体。这个法身没有个身体,法身是个理体,这个真理之体是徧一切处的,徧一切处没有彼此两个处所在。有来、有去,是有两个地方,有两个所在,才由此处来,上彼处去,法身徧一切处,你不能分开两个地方,他从那里来?从那里去呢?你说这个来去之相说不上,不能说来,不能说去。他没有彼此两个所在,没有两个地方,怎么来怎么去呢?所以有来、有去都是有两个地方,怎么地方分两个呢?是因为我们众生起了分别心。证得法身的人,成了佛没有分别心,他没有分别心,地方也不起分别了,徧一切法都成了一真法界的境界。所以他来,从哪里来的?从法身来的。去,到哪里去?就归到法身去。法身没有两个地方,哪有来去之相?这才叫如来,「故名如来」。刚才讲的最浅显的,如来者,好像来了,来而不来。好像来了,既然是来,不是真实来,叫做好像来了。那么去,也不是真实去,所以叫如去。来,叫如来,去,叫如去。这再讲到法身,「故名如来」,他来从哪里来?去从哪里去?归到法身上去,这才叫如来,他由真如而来,才叫如来,这个解释最远的就是第一分的发起序:「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。」释迦如来上舍卫国去了,回到祇树给孤独园来了,吃了饭,洗洗脚,打坐,敷座而坐。解释那个问题,如来决定没有来去之相,也没有坐卧之相,因为他是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