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来无从来,去无所去」,所以才叫做「如来」,须菩提在那个地方就开了悟,就赞叹:「希有!世尊。」这个地方就是解释那个道理,解释发起序的。再究竟的解释: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」怎么叫「如来」呢?一切诸法它有相,相是有生有灭的,但是它有个本体,本体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如。「如来」者,就是亲证一切法如如不动的理体,他就成了佛,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」既然诸法如义,他如如不动,他从哪儿来?哪儿去?哪有来、去、坐、卧之相呢?这是解释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」那一句。这再合科文就是「正报无住」,释迦如来没有生心动念,说我证得法身了,他没有来去之相,他一切不住。
下面再讲「戊二、依报无住」,分二科,己一、微尘无住,己二、世界无住,这按分上说是第三十分了。
【一合相分第三十】
戊二、依报无住(分二,己一、微尘无住,己二、世界无住)
己一、微尘无住
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。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!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?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
现在解释经文:「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。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」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碎开,碎成微尘,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有百亿日月,百亿须弥山,百亿天下,有一百亿个小世界,那个地方太多了!你就是现在把一间房子的土,把它碎成微尘,也是很多,何况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尘呢?按世间相说,那当然「甚多。世尊!」太多了,微尘太多了。这个还要料拣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的「善」字?若有人「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」,这个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他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怎么叫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呢?这是指修析空观的人,世界属于色法,析色归空,要修这个观想,修这个观想用功修行的人,他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分成七份,七份再分,七份七份的分,一直分到最后,分成微尘,微尘就是最小的尘土,跟空气差不多的份量。就是在我们窗户的细缝射进来一道太阳光,你就看见虚空之中,有很多的小粒子,那就是微尘,它不会落地,因为份量很轻,跟空气差不多,他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微尘,作这个观想,修这个功夫,所以叫做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。现在只要「善」字消通就好了,不详细解释他用那个功干什么?就是作这个观想,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微尘,微尘多不多?多,这就讲完了。
下面须菩提答复了,他恐怕世尊又要驳他,又要呵斥他,他自己就解释了。「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」世尊问我微尘多不多?我就答多,这是按世间俗谛之相答复的,这个微尘之相根本不是实有的,不是实有的就是一些生灭之相,如幻如化之相。假若要是它真实有的话,这时候世尊还不说它微尘多,世尊说它微尘多,也是按它不实在有的假相上说,按世俗谛的道理说,我答复也是这样答复的,要是这个微尘实有,世尊就不说这个微尘了。
在科文上讲,第二十九分是讲正报无住,第三十分是讲依报无住,世尊说法得有个依报,在哪个世界说法?世尊对于这个世界他是观空的,他不着相,这个世界,大的是世界,小的是微尘,怎么样他对于世界不着相?这就是说,有个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他是修析空观的人,他作观想,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七份七份分开,一直分到最后,分到极微之尘。世尊说,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微尘,这个「微尘众」,就是很多很多,叫「众」,「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」须菩提顺着如来问多就答多,须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。」这下面须菩提自己解释了,向下这一段经文都是须菩提自己解释出来,我怎么样答多呢?我是按世俗之谛答多:「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」因为世尊你问我多不多,是依着世间法问,我也依着世间法答,不是说那个微尘众是实有其体,要是微尘众是实有其体,没有一多之相,如来也就不会说多,说不多了。
下面他再转征转释,再自己问:「所以者何?」为什么要是微尘众是实有其体,如来就不会说多呢?因为「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」如来是依着俗谛的道理,世俗谛的道理,就说微尘很多,叫「微尘众」,实际佛说那个「微尘众」,当体就是空的。按真谛讲,「即非微尘众」;按中道第一义谛讲,「是名微尘众」。前面如来是依着世俗之谛问多,我也就依着世俗之谛答多,因为世俗之谛,它是如幻如化的,一切法没有个真实之体,要讲它有个真实之体,如来也就不会问多不多了,下面还是须菩提解释下去的。
己二、世界无住
世尊,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。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须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。但凡夫之人,贪着其事。
「世尊,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须菩提尊者是深解义趣的人,如来所说的道理,他统统解悟到,所以不等佛说这个世界相空,须菩提就自己解释了:「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」,因为这个世界也是诸法之一种,诸法性空,世界的性也是空的,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按二谛讲,假名叫世界,世界没有真实之体;按三谛道理讲,它是中道第一义谛的世界,那可以叫「是名世界」。对着前面说的微尘非微尘,为什么须菩提说世界非世界?不等着世尊说,须菩提就解释出来,因为世界不是实有其体,要是实有其体,怎么能把它碎成微尘呢?微尘没有那一多之相,也没有众多之相,要是微尘有其实体,怎么能把它合起来成一个世界呢?世界是一个相,微尘是多的相,非一非多,这个经文是按《新眼疏》分科,才叫「依报无住」。顺着前面那个经文的意思讲,如来的应化身有来有去,在法身理体上没有来没有去,如来他有三个身:法身、报身、化身,这三身有异,有不同,但是呢?非一非异,如来的身并不是一个身,一个身怎么能分出三个身呢?分出三个身,又不异,并不差别,化身就是报身,报身就是法身,这就拿比喻来说明如来的三个身,「非一非异」。这个是「非一非多」,世界不是一个相,一个相怎么能碎成微尘呢?微尘不是多的相,是多的相,怎么能合成一个世界呢?就证明了如来的三个身,是「非一非异」的道理,那么三身非一非异,正报就不应该住,这个世界跟微尘「非一非多」,这个依报也不应该住,合着《新眼疏》的科这样讲。
须菩提尊者说:「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下面他再转征解释:「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。」世界不是实在有的,假若是实在有的,世界就成了一合相。《心印疏》上消文有解释,「一合相」,怎么叫「一」呢?不二不异,叫做「一」;不是二,不是两个,叫「一」。「异」呢?异是差别,不是差别之相,叫「异」。不二不异,叫做「一」。不离不散叫做「合」,怎么才叫做「合」的相呢?就是你把它离不开、散不开,叫做「合」。现在这个世界不是「一合相」,就证明这个世界不是实有,为什么呢?它要是「一」,就不能分成「多」,既然分成「多」就「有离有散」,不叫「合」,所以「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。」既然能把它分开碎成微尘,它就不是「一合相」,不是「一合相」,就反过来证明世界不是实有的。
下面还是须菩提讲的:「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每一种法相,都有这三连句,如来常常说过,说是依着世间的道理讲,众生都执着有个「一合相」,但是如来说一合相的时候,当体即空,「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」,按二谛的道理讲,是假名为一合相。按三谛讲,它是中道第一义谛的一合相。讲到这里,释迦牟尼佛才开口说法:「须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,贪着其事。」须菩提说到「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世尊就接着说,这个「一合相」是不可以说的一个名相,为什么呢?它是个假名之相。那么不可说,世尊为什么要说呢?因为凡夫众生,「贪着其事」,不得不叫他观空,我那个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上解释的有,我们依着梵语把它翻成中国话,叫「一合相」,就是我们凡夫执着每一种法,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,这是讲世界、讲依报、讲正报,讲我们这个身体,也是个「一合相」。我们众生起我执,就是把这个身体执着有一个我,众生执着这个我,还没执着到妄想心上去。众生没有智慧,他就把这个身体当个我,怎么当成我?他认为这个身体是实实在在有的,他不晓得「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」,这个身体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的,哪里有个实实在在的身体呢?再讲到我们的心,我们这个我,光一个身体,不能叫我,内里面还有个心,叫做我,心是六尘缘影,这就深进一步讲佛教的道理了,要把这个心相空掉,这个心就是妄想心,妄想心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本体,它是六尘缘影,我们生心动念,攀缘六尘,把六尘攀缘到心里面落个影子,这就是我们妄想心的本体,实实在在它没有个本体,除了六尘缘影没有个心。我们学了佛法,你闻到了,要思,就是你坐下来观想观想,看我们的心是什么东西?除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没有个心,想来想去都是想的六尘境界,所以这个心,它没有本体,没有自性。那么内而妄想心,外而身体,都没有实实在在的一合相,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,那就是心也空,身也空,这个我就空了。外面的世界不能执着,外面世界它碎成微尘,它是众微尘假合起来一个世界的相,你执着它干什么呢?但是凡夫执着得厉害,凡夫的心量小,外面的境界小,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他还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