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知道这个范围,他还不去动念去执着它,执着是他个人的一个依报。比方社会上的人,他有两间房子,他认为是实实在在有的,他认为是他的家产,他执着得厉害,别人来侵占他的房子,他要跟他拼命打架,不但别人侵占他要反抗,自己亲兄弟两个分家分不公,两间房子分不清楚,亲兄弟一个父母生的,也要拼命打架,所以兄弟两个分家,那个老父亲刚刚死,刚刚断气就要分家,父亲的后事可以不办,分家要紧,分不开就要打架,分不开就要打官司,父亲的身体没人管,后事不办,这都是凡夫的愚痴。把父亲后事办好再分家,他等不及,就是父亲还没有死就要分家,因为父亲在时不赞成分没有办法,等到父亲一断气,先分家,他不晓得两间房子没有本体,没有自性,他不懂这个道理。福报越大,依报越多,做了国王,他认为这一个国都是他自己的,所以国与国要打仗,跟那两个兄弟为两间房子打架一样的道理,不过他这个打得厉害,要带领全国的人去拼个死活,所以一打仗,杀人无量数,都是这个依报这个世界没有观空。那么,世间的凡夫,「贪着其事」,人跟人相争,国跟国相争,为什么要这样?都想活着,结果没有活着,都把人杀死,这就是众生愚痴颠倒,我们要讲给众生听,不得不说一合相,为了凡夫贪着其事,世尊不得不说。说了一合相,要给它分开,没有个一,也没有个合,既然是一,怎么能分得开呢?既然是合,怎么能分得开呢?能把世界碎成微尘,就不是一,不是合,叫他观空。叫他观空了,再进一步叫他学佛法,学得高深,学到实教大乘,再合到中道第一义谛,这个微尘、这个世界,最浅显的依报之相,叫「是名微尘」,合到中道第一义谛,怎么合呢?《心印疏》上解释说: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」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三界以内,三界都是唯心所变的,世界,它不是唯识吗?微尘,它不是唯识吗?一切法都是唯心所变的,世界不是唯识吗?微尘不是唯识吗?你合到心识上,就能观到中道上去了。而且你们再看《心印疏》,对于微尘非微尘,世界非世界,按着三世间解释的。三世间,第一、器世间,微尘世界属于器世间,就是无情之法。第二、有情世间,第三、智真觉世间。你们去看溥畹大师智慧广大,解得头头是道,在前面我叫你们看的,他在前面第十七分「须菩提,譬如人身长大,须菩提言:世尊,如来说人身长大,即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那一段,须菩提解释出来了,就是法身是非身,它没有身相,那才叫大;有身相,如须弥山那么, 大,不叫大,那就消文释义解释明白了。你看,溥畹大师在那个地方开了悟,我们不敢证明他确切是开了悟,解释好多的道理出来。这个地方,非微尘,非世界,是名微尘,是名世界,消文释义很好了解,你看他依着三世间,解释得头头是道,我们去看看,我们的心量就会玲珑透彻起来,不然,光解释微尘世界,都是器世间,这解到有情世界怎么讲?解释到智真觉的世间,解释到佛菩萨的世间怎么讲?你也解得头头是道,这就一法包含一切法,随拈一法,无非法界。
以上把戊二、依报无住,下面两科讲完,接着讲丙三、结归问意,再分二科,丁一、结归云何降心问,再分二科,戊一、拂我显无,拂是把它去掉,把我把它去掉,就显个无。再分二科,己一、问答拂我,一问一答,把我给它拂掉去掉。己二、征起显无。先讲丙三、结归问意,《金刚经》讲完了,讲完了须菩提问了两个问题,一个是云何应住其真心?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妄心?佛答复,先答复降伏妄心,后答复降伏真心,正宗分分四大科,信解行证,讲到第三十一分了,作文章有个文法,文法得有个结论,这就是结论的文章,结到他问的两个问题上,先结到降心离相那个问题上,再看着经文。
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
丙三、结归问意(分二,丁一、结归云何降心问,丁二、结归云何住心问)
丁一、结归云何降心问(分二,戊一、拂我显无,戊二、拂法结问)
戊一、拂我显无(分二,己一、问答拂我,己二、征起显无)
己一、问答拂我
须菩提!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
佛说的有「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」,这粗相是在心外所执着的;这里是四个见,「见」是知见,内心里面有个执着,起了个见解,就是你外面有我等四相,内心里面有我等四见。要「降心离相」,不但心外的我等四相,要离开;内心里面我等四见,这是细的心相,也要离开,这就是结,结到他问的:云何降伏其妄想心?不但把我等四相,还要把我等四见离开,粗的相、细的相都离开,你的妄心就降伏住了,就这么解答。那么就叫当机者问了。「若人言」,假若有个人这么说:「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」佛常常这么讲,常常这么说,说有我等四相,还说有我等四见,就是这个人认为佛心里面有我等四见,他心里没有我等四见,怎么口里在说呢?佛既然口里在说,他心里一定有我等四见,他不晓得「说法者,无法可说」的道理。佛再叫一声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」他解悟了我所说的道理吗?「不也,世尊!」须菩提答:他这个人不了解佛说的道理,了解都不能了解,何况解悟呢?「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」。
己二、征起显无
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;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;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
「何以故?」下面就须菩提自己解释了,这是须菩提自己征问起来,自己解释。「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」这还是三连句,就是世尊在那说,是依着俗谛之法说,为什么依着俗谛之法说呢?因为众生不了解我等四见,所以世尊要说,但是世尊心里面并没有着这四见的相,当体就是空的,即非我等四见。按二谛的道理讲,世尊的我等四见,不过是假名而已;按三谛的道理讲,世尊说的一切法都是实相理体,那世尊说的我等四见,也不离实相,所以「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」
戊二、拂法结问
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下面佛叫一声当机者,「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」这都是结论的文章,把这部经总结起来,前面结到「降心离相」,连心里面那个生心动念的细相都没有,妄心降伏,这再结上你前面问的两个问题,都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,还结到发菩提心的人就是: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」,「者」是指人之词,就是这个人。「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」,「如是知,如是见」依文解义,指着前面全部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道理,就是降心离相的道理,你应当「如是知,如是见」,「知」是知道这个经文,「见」是了解依文解义的那个「义」。下面再进一步,「如是信解」,如是信,如是解,那么,你应当如是的生起来一个清净信心,如是解悟其义趣,这就进步。「信解」配到信分、解分。《金刚经》还有行分、证分,你要怎么修?怎么证?依着你所解悟的道理来修证,「不生法相」,解悟以后,你再来修,修即无修,不生修行的法相,你证得,依着你无修而修,才无证而证,证了圣果。前面说那个成佛的正报也是空的,那他证了果,那个法相也不要生。
这把前面都总结起来,「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」按二谛的道理讲,就是随说随扫相,说了个「即非法相」,世尊心里是不是不生法相呢?为众生不了解法相,佛才说法相,说了法相,当体即空,这才叫「即非法相」。「是名法相」,不过是假名法相而已。按三谛的道理,这个法相也是中道第一义谛的法相。
讲到这里,这三十一分讲完。前面一段是答复降心离相那个问题,总结他问的降心离相。最后一段就是「拂法结问」,把「法相」去掉,才结到他问的问题上。反过来讲,你要是生了个法相,你的妄心还不能降伏,不但众生法相,你要空掉,连佛的法相,也要空掉,这样才是一念不生,你的妄心才能不动。
下面讲到第「应化非真第三十二」,那是昭明太子分的科,应化身佛不是真佛。但是现在是依着《新眼疏》讲的科,丁二、结归云何住心问,还是总结的经文,总结前面你问降心离相怎么样降?心里不要动我等四见,不但我等四相把它空掉,我等四见也要把它空掉,要远离这些相,最后归结到「不生法相」,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,圣人的法相也不生,你这样妄心就降伏了。到第三十二分就结归他问的问题,再分二科,戊一、较显持说,较量功德,显明持说的功德大,这是第三十二分起。戊二、示说结问,显示所说的《金刚经》,来总结他问的住心无住的问题,再分二科,己一、示说不取,开示说的法,不可以取着,这样就住心无住。己二、不取之故,为什么不要取?说明原因,正宗分就讲完了。
【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】
丁二、结归云何住心问(分二,戊一、校显持说,戊二、示说结问)
戊一、校显持说
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
这是较量显他持经说经的福报,胜过前面那个七宝布施的福报,实际就是讲「住心无住」的道理。按《新眼疏》上这个地方还要料拣,依着《新眼疏》上讲,「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;」「若有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