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以满」,「满」是充满,「无量阿僧祇」,「阿僧祇」叫无央数,是个大数目名词,「无量」也是个大数目名词,就是不只一个阿僧祇世界,二个阿僧祇世界,而有无量的阿僧祇世界,统统充满了七宝,拿这些七宝,来用布施。《新眼疏》上讲,这一个人不是平常的人,这是个无住行施的人,就是依着第四分释迦佛开示的,你行布施,不要住相,无住行施的这么一个人。下面再料拣,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」,这是结到前面问题,须菩提两次问都是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了菩提心,云何应住?」这是结那个「云何应住?」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个人,「持于此经」,持是忆念不忘,也就是执持《金刚经》,忆念不忘,永远不会忘记。「乃至四句偈等」,「乃至」是超略之词,你全部《金刚经》,忆持不忘,乃至一小段《金刚经》,忆持不忘。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你受持其义,读诵其, 文,这是自利,这叫「持于此经」,这是自利。「为人演说」,属于利他,你把这部经忆持不忘,你自己得到利益,同时「为人演说」,这就是自利利他。「其福胜彼」,其福就胜彼,就胜过了前面无住行施的那个人。《新眼疏》上是这样配这个文,我们要把它解释清爽,第四分开示的无住行施,这个人无住行施,他的福德就等于十方虚空不可量,怎么这个发菩提心的人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《金刚经》所得的福报,超过前面无住行施的人呢?这是怎么料拣?要听着,无住行施的那个人,他是听别人讲,你要行布施,但是你不要住相,他一听就相信,他天天行布施,就不住相。但是他没有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对于《金刚经》,他既不自利,也不利人,他是听讲《金刚经》的人,讲无住行施,他听了就相信,相信就做。学佛法,要依信、解、行、证,第一、要有信心,第二、你得了解,解是了解,依文解义,再深一步,要解悟。你怎样能了解其义呢?你得受持读诵。你怎能解悟?还得受持读诵,等到你解悟其理了,才能如法修行。行是第三步,他没有经过了解,这叫越级躐等,他一听见就相信,相信了就行。现在我们佛弟子就有这二班人,一班人,解而不行;一班人,行而不解,两边都错误。解而不行的人,等于说食数宝,你天天在那里尽说吃的东西,实际你没有吃一口,等于在那念菜单,念了半天,你一口也没有吃到。等于数宝,等于数人家的宝贝,就像银行的职员,天天在那里数钞票,所数的都是银行的钱,自己没有钱。求解不修行的人,就像这样,不得真实的利益。还有一种佛弟子,行而不解,他认为佛法说来说去,还不是要修行,我修行就好了,《金刚经》叫人「无住行施」,我就「无住行施」。前面我讲过,众生都是动贪心的,都是有悭吝心的。贪吝,贪是贪图别人的,吝是吝惜自己的,自己的他悭吝不舍,他还要来贪图别人的,这都是凡夫的习性。我们学了佛法,他肯布施,他不但不贪别人的,自己的也不悭吝,这就很难得了;那么,他还无住行施,他天天布施,不着相,那就更加难得了。但是《金刚经》上所教的义理他不懂,他忽略了「解」的那一个阶级,《金刚经》他不懂,自己都不懂,怎么跟人家说呢?这样损失大了,他自己不得真实利益,他无住行施,没有住相,应该是归到无漏的福报,但是无漏的道理,他不了解,还是落到人天,这个冤枉了!而且佛的慧命要断绝,这个影响更大。怎么样能继续佛的慧命呢?得有人演说才行,没有人演说,都去无住行施,你死了呢?死了法脉断了,所以前面说他无住行施,福报虽然多,但是不如这个发菩提心,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,为人演说《金刚经》的福报,就是他依解起行,自利还要利人,天天讲《金刚经》。这个地方还有一点要交代,你不能解而不行,这个人一定会无住行施的,因为他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,他为人演说《金刚经》,他自己要以身作则,他怎么不行布施呢?行布施,他怎么能住相呢?所以「受持读诵,为人解说」这个人,他自然会无住行施,他无住行施,是依解起行,他这个福德,超过前面那个福德了,这样解释,下面再说他所以然。
戊二、示说结问(分二,己一、示说不取,己二、不取之故)
己一、示说不取
云何为人演说?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
这一科要到这里,这个讲《金刚经》的人,他怎样讲法呢?他是「不取于相」,他依着《金刚经》,已经了解《金刚经》的道理了,「如是知,如是见」,了解了道理,「如是信,如是解」,他这样去讲《金刚经》,他绝对「不取于相」,不取于我相,不取于法相,不取于空相,这三种相他都不取,取就是执着,说经不取相,还有一句,「如如不动」,这一科要到这里,他为什么不取于相,下面第二科,解释所以然。第一科他要给人家演说《金刚经》,他不取于相,他是「如如不动」的演说,「如如」两个字,就是不动之义,他心里不动念。取着于相,他生心动念;他心里不动念头,天天讲《金刚经》,天天心里没有生心动念,他是「如如不动」。再详细解释「如如」二个字,上面的「如」,是如理之「智」;下面的「如」,是真如的「理」体,合起来就是「如智如理」,真如之智,真如之理。他讲《金刚经》「如是知,如是见」,就是依文解义,「如是信,如是解」,解悟其理,解悟了就启起来如理的智慧,生出来如理的智慧,是以如理之智,来契合真如的理体。真如它是不动的,所以以「如如智」契合「如如之理」,这叫「如如」,如如就不动,不是凡夫在起分别打妄想,他有动嘛!
我们为人演说《金刚经》,虽然我们没有生起清净信心,虽然没有解悟其义趣,我们要照这里学,学到高深的地方,一旦豁然贯通,我们就开悟了。怎么学呢?你就天天讲《金刚经》,天天不要动念,不要着相;也就是不着人我相,不着法的相,也就是不着法我的相,那个空执更不要起了。所以你讲《金刚经》,要尽此一报生的讲,尽未来际的讲,要发长远心,你一生心动念,一着了相,你这个《金刚经》,可能讲不长。第一、你着了人我相,多人听,我才讲得起劲;一看,今天听的人少,讲不起劲,你就不讲了,这就是你着了人我相。第二、你着了法的相,你认为你讲得好,若碰见一个人说你讲得不好,你生了烦恼,我讲得这么好,你说我讲不好,不要讲完了,这样就长远不下去了。讲《金刚经》是我的本份,弘法利生,尤其是出家弟子,出家弟子有出家的家务,有出家的事业,什么是我们的家务呢?弘法是家务,什么是我们的事业?利生为事业,弘法利生就是我的事业,就是我的本分。是我的本分,我知道多少,我讲多少,我天天在讲,天天在学,我是个凡夫法师,到等觉菩萨还要学,何况我们呢?所以我劝诸位同学,你要看注解,不看注解,我们讲不好,你看的次数多,道理就越熟,讲起来才能圆融无碍。你讲一次,看一次;讲十次,看十次,注解的道理我们没有完全把它都学会,就是没有完全参透,你每次看,每次都会发现新的道理,如此你再会到经上,经的道理很高很深,我们依文解义都解完了,一部经,就说《金刚经》的注解好了,为什么有那么多《金刚经》的注解?就是谁见了多少?谁着了多少?谁也没有成佛,谁也没有把《金刚经》的道理解完,各解一部分,我们就多看注解,看来看去,还没有把《金刚经》的道理看完。我们自己认为我讲得好,你着了法相,你要晓得我们是凡夫法师,你认为你讲得好,假若有一位三贤位的菩萨,他讲的能跟我们讲的一样吗?一定比我们好。一位登地的菩萨来讲《金刚经》,是不是比三贤位的菩萨还讲得好;假若是十地的菩萨、等觉的菩萨来讲《金刚经》,是不是比初地、二地的菩萨讲得更好;假若是佛来讲《金刚经》,是不是比等觉菩萨还好,所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,我们讲诸法实相,是知道多少讲多少,谁也没有讲清爽,没有究竟其理。谁能究竟?等觉菩萨也没有究竟,唯佛与佛乃能究竟「诸法实相」。这样想,我们就不敢贡高我慢,不敢贡高我慢怎么会取着法相?不取我相,不取法相,那空相更不必取,这样你就「如如不动」了。这样,你讲经,你天天去讲,这个地方环境很好,有人听我也讲,这个地方环境不好,有人听我就讲;不被环境所转,境界是心外的境界,我内心里面的念头都空掉了,外面的境界怎么不空掉?所以一切相不取,这样就如如不动了。
己二、不取之故
何以故?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!
「何以故?」为什么不取于相呢?我弘法利生,讲《金刚经》总是好的,为什么不取于相?下面说出所以然的道理。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《金刚经》,一共有六种的比喻,第一句总说,「一切有为法」,我们讲经说法给众生听,都在有为法的境界之中弘法利生,我们讲不是给佛听,佛是无为的境界,我们是讲给众生听,众生是有为法,我们自己是个凡夫,我们也在有为法之中,那么「一切有为法」,都没有个真实的。下面用六种譬喻,「如梦幻泡影」,这一句有四个譬喻,都像作梦的,我们学佛法,佛法上说,一切法,都从因缘生,一切法皆无本体,无自性,也就是一切法皆空。依文解义懂了,解到心里没有,是不是实实在在观想?你拿作梦作观想,我们夜里作梦,不是什么法都生出来吗?人我是非不是都有吗?顺心的境界,那个梦有;不顺心的境界,那个梦也有,等你醒了,什么法都空的。那你不要等到醒来,正当你作梦的时候,根本就是空的,这样观想,我们现在是白天睁着眼作梦,因为在迷,迷了什么法都有,人人物物,是是非非,顺心的境界,不顺心的境界统统有。等你开了悟,悟到一切皆空,跟睡觉睡醒了一样,你天天这样子作观想,就容易看破境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