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以滿」,「滿」是充滿,「無量阿僧祇」,「阿僧祇」叫無央數,是個大數目名詞,「無量」也是個大數目名詞,就是不只一個阿僧祇世界,二個阿僧祇世界,而有無量的阿僧祇世界,統統充滿了七寶,拿這些七寶,來用布施。《新眼疏》上講,這一個人不是平常的人,這是個無住行施的人,就是依著第四分釋迦佛開示的,你行布施,不要住相,無住行施的這麼一個人。下面再料揀,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于此經」,這是結到前面問題,須菩提兩次問都是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了菩提心,雲何應住?」這是結那個「雲何應住?」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這個人,「持于此經」,持是憶念不忘,也就是執持《金剛經》,憶念不忘,永遠不會忘記。「乃至四句偈等」,「乃至」是超略之詞,你全部《金剛經》,憶持不忘,乃至一小段《金剛經》,憶持不忘。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你受持其義,讀誦其, 文,這是自利,這叫「持于此經」,這是自利。「爲人演說」,屬于利他,你把這部經憶持不忘,你自己得到利益,同時「爲人演說」,這就是自利利他。「其福勝彼」,其福就勝彼,就勝過了前面無住行施的那個人。《新眼疏》上是這樣配這個文,我們要把它解釋清爽,第四分開示的無住行施,這個人無住行施,他的福德就等于十方虛空不可量,怎麼這個發菩提心的人,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《金剛經》所得的福報,超過前面無住行施的人呢?這是怎麼料揀?要聽著,無住行施的那個人,他是聽別人講,你要行布施,但是你不要住相,他一聽就相信,他天天行布施,就不住相。但是他沒有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對于《金剛經》,他既不自利,也不利人,他是聽講《金剛經》的人,講無住行施,他聽了就相信,相信就做。學佛法,要依信、解、行、證,第一、要有信心,第二、你得了解,解是了解,依文解義,再深一步,要解悟。你怎樣能了解其義呢?你得受持讀誦。你怎能解悟?還得受持讀誦,等到你解悟其理了,才能如法修行。行是第叁步,他沒有經過了解,這叫越級躐等,他一聽見就相信,相信了就行。現在我們佛弟子就有這二班人,一班人,解而不行;一班人,行而不解,兩邊都錯誤。解而不行的人,等于說食數寶,你天天在那裏盡說吃的東西,實際你沒有吃一口,等于在那念菜單,念了半天,你一口也沒有吃到。等于數寶,等于數人家的寶貝,就像銀行的職員,天天在那裏數鈔票,所數的都是銀行的錢,自己沒有錢。求解不修行的人,就像這樣,不得真實的利益。還有一種佛弟子,行而不解,他認爲佛法說來說去,還不是要修行,我修行就好了,《金剛經》叫人「無住行施」,我就「無住行施」。前面我講過,衆生都是動貪心的,都是有悭吝心的。貪吝,貪是貪圖別人的,吝是吝惜自己的,自己的他悭吝不舍,他還要來貪圖別人的,這都是凡夫的習性。我們學了佛法,他肯布施,他不但不貪別人的,自己的也不悭吝,這就很難得了;那麼,他還無住行施,他天天布施,不著相,那就更加難得了。但是《金剛經》上所教的義理他不懂,他忽略了「解」的那一個階級,《金剛經》他不懂,自己都不懂,怎麼跟人家說呢?這樣損失大了,他自己不得真實利益,他無住行施,沒有住相,應該是歸到無漏的福報,但是無漏的道理,他不了解,還是落到人天,這個冤枉了!而且佛的慧命要斷絕,這個影響更大。怎麼樣能繼續佛的慧命呢?得有人演說才行,沒有人演說,都去無住行施,你死了呢?死了法脈斷了,所以前面說他無住行施,福報雖然多,但是不如這個發菩提心,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,爲人演說《金剛經》的福報,就是他依解起行,自利還要利人,天天講《金剛經》。這個地方還有一點要交代,你不能解而不行,這個人一定會無住行施的,因爲他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,他爲人演說《金剛經》,他自己要以身作則,他怎麼不行布施呢?行布施,他怎麼能住相呢?所以「受持讀誦,爲人解說」這個人,他自然會無住行施,他無住行施,是依解起行,他這個福德,超過前面那個福德了,這樣解釋,下面再說他所以然。
戊二、示說結問(分二,己一、示說不取,己二、不取之故)
己一、示說不取
雲何爲人演說?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。
這一科要到這裏,這個講《金剛經》的人,他怎樣講法呢?他是「不取于相」,他依著《金剛經》,已經了解《金剛經》的道理了,「如是知,如是見」,了解了道理,「如是信,如是解」,他這樣去講《金剛經》,他絕對「不取于相」,不取于我相,不取于法相,不取于空相,這叁種相他都不取,取就是執著,說經不取相,還有一句,「如如不動」,這一科要到這裏,他爲什麼不取于相,下面第二科,解釋所以然。第一科他要給人家演說《金剛經》,他不取于相,他是「如如不動」的演說,「如如」兩個字,就是不動之義,他心裏不動念。取著于相,他生心動念;他心裏不動念頭,天天講《金剛經》,天天心裏沒有生心動念,他是「如如不動」。再詳細解釋「如如」二個字,上面的「如」,是如理之「智」;下面的「如」,是真如的「理」體,合起來就是「如智如理」,真如之智,真如之理。他講《金剛經》「如是知,如是見」,就是依文解義,「如是信,如是解」,解悟其理,解悟了就啓起來如理的智慧,生出來如理的智慧,是以如理之智,來契合真如的理體。真如它是不動的,所以以「如如智」契合「如如之理」,這叫「如如」,如如就不動,不是凡夫在起分別打妄想,他有動嘛!
我們爲人演說《金剛經》,雖然我們沒有生起清淨信心,雖然沒有解悟其義趣,我們要照這裏學,學到高深的地方,一旦豁然貫通,我們就開悟了。怎麼學呢?你就天天講《金剛經》,天天不要動念,不要著相;也就是不著人我相,不著法的相,也就是不著法我的相,那個空執更不要起了。所以你講《金剛經》,要盡此一報生的講,盡未來際的講,要發長遠心,你一生心動念,一著了相,你這個《金剛經》,可能講不長。第一、你著了人我相,多人聽,我才講得起勁;一看,今天聽的人少,講不起勁,你就不講了,這就是你著了人我相。第二、你著了法的相,你認爲你講得好,若碰見一個人說你講得不好,你生了煩惱,我講得這麼好,你說我講不好,不要講完了,這樣就長遠不下去了。講《金剛經》是我的本份,弘法利生,尤其是出家弟子,出家弟子有出家的家務,有出家的事業,什麼是我們的家務呢?弘法是家務,什麼是我們的事業?利生爲事業,弘法利生就是我的事業,就是我的本分。是我的本分,我知道多少,我講多少,我天天在講,天天在學,我是個凡夫法師,到等覺菩薩還要學,何況我們呢?所以我勸諸位同學,你要看注解,不看注解,我們講不好,你看的次數多,道理就越熟,講起來才能圓融無礙。你講一次,看一次;講十次,看十次,注解的道理我們沒有完全把它都學會,就是沒有完全參透,你每次看,每次都會發現新的道理,如此你再會到經上,經的道理很高很深,我們依文解義都解完了,一部經,就說《金剛經》的注解好了,爲什麼有那麼多《金剛經》的注解?就是誰見了多少?誰著了多少?誰也沒有成佛,誰也沒有把《金剛經》的道理解完,各解一部分,我們就多看注解,看來看去,還沒有把《金剛經》的道理看完。我們自己認爲我講得好,你著了法相,你要曉得我們是凡夫法師,你認爲你講得好,假若有一位叁賢位的菩薩,他講的能跟我們講的一樣嗎?一定比我們好。一位登地的菩薩來講《金剛經》,是不是比叁賢位的菩薩還講得好;假若是十地的菩薩、等覺的菩薩來講《金剛經》,是不是比初地、二地的菩薩講得更好;假若是佛來講《金剛經》,是不是比等覺菩薩還好,所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,我們講諸法實相,是知道多少講多少,誰也沒有講清爽,沒有究竟其理。誰能究竟?等覺菩薩也沒有究竟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「諸法實相」。這樣想,我們就不敢貢高我慢,不敢貢高我慢怎麼會取著法相?不取我相,不取法相,那空相更不必取,這樣你就「如如不動」了。這樣,你講經,你天天去講,這個地方環境很好,有人聽我也講,這個地方環境不好,有人聽我就講;不被環境所轉,境界是心外的境界,我內心裏面的念頭都空掉了,外面的境界怎麼不空掉?所以一切相不取,這樣就如如不動了。
己二、不取之故
何以故?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!
「何以故?」爲什麼不取于相呢?我弘法利生,講《金剛經》總是好的,爲什麼不取于相?下面說出所以然的道理。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《金剛經》,一共有六種的比喻,第一句總說,「一切有爲法」,我們講經說法給衆生聽,都在有爲法的境界之中弘法利生,我們講不是給佛聽,佛是無爲的境界,我們是講給衆生聽,衆生是有爲法,我們自己是個凡夫,我們也在有爲法之中,那麼「一切有爲法」,都沒有個真實的。下面用六種譬喻,「如夢幻泡影」,這一句有四個譬喻,都像作夢的,我們學佛法,佛法上說,一切法,都從因緣生,一切法皆無本體,無自性,也就是一切法皆空。依文解義懂了,解到心裏沒有,是不是實實在在觀想?你拿作夢作觀想,我們夜裏作夢,不是什麼法都生出來嗎?人我是非不是都有嗎?順心的境界,那個夢有;不順心的境界,那個夢也有,等你醒了,什麼法都空的。那你不要等到醒來,正當你作夢的時候,根本就是空的,這樣觀想,我們現在是白天睜著眼作夢,因爲在迷,迷了什麼法都有,人人物物,是是非非,順心的境界,不順心的境界統統有。等你開了悟,悟到一切皆空,跟睡覺睡醒了一樣,你天天這樣子作觀想,就容易看破境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