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這個範圍,他還不去動念去執著它,執著是他個人的一個依報。比方社會上的人,他有兩間房子,他認爲是實實在在有的,他認爲是他的家産,他執著得厲害,別人來侵占他的房子,他要跟他拼命打架,不但別人侵占他要反抗,自己親兄弟兩個分家分不公,兩間房子分不清楚,親兄弟一個父母生的,也要拼命打架,所以兄弟兩個分家,那個老父親剛剛死,剛剛斷氣就要分家,父親的後事可以不辦,分家要緊,分不開就要打架,分不開就要打官司,父親的身體沒人管,後事不辦,這都是凡夫的愚癡。把父親後事辦好再分家,他等不及,就是父親還沒有死就要分家,因爲父親在時不贊成分沒有辦法,等到父親一斷氣,先分家,他不曉得兩間房子沒有本體,沒有自性,他不懂這個道理。福報越大,依報越多,做了國王,他認爲這一個國都是他自己的,所以國與國要打仗,跟那兩個兄弟爲兩間房子打架一樣的道理,不過他這個打得厲害,要帶領全國的人去拼個死活,所以一打仗,殺人無量數,都是這個依報這個世界沒有觀空。那麼,世間的凡夫,「貪著其事」,人跟人相爭,國跟國相爭,爲什麼要這樣?都想活著,結果沒有活著,都把人殺死,這就是衆生愚癡顛倒,我們要講給衆生聽,不得不說一合相,爲了凡夫貪著其事,世尊不得不說。說了一合相,要給它分開,沒有個一,也沒有個合,既然是一,怎麼能分得開呢?既然是合,怎麼能分得開呢?能把世界碎成微塵,就不是一,不是合,叫他觀空。叫他觀空了,再進一步叫他學佛法,學得高深,學到實教大乘,再合到中道第一義谛,這個微塵、這個世界,最淺顯的依報之相,叫「是名微塵」,合到中道第一義谛,怎麼合呢?《心印疏》上解釋說:「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叁千大千世界就在叁界以內,叁界都是唯心所變的,世界,它不是唯識嗎?微塵,它不是唯識嗎?一切法都是唯心所變的,世界不是唯識嗎?微塵不是唯識嗎?你合到心識上,就能觀到中道上去了。而且你們再看《心印疏》,對于微塵非微塵,世界非世界,按著叁世間解釋的。叁世間,第一、器世間,微塵世界屬于器世間,就是無情之法。第二、有情世間,第叁、智真覺世間。你們去看溥畹大師智慧廣大,解得頭頭是道,在前面我叫你們看的,他在前面第十七分「須菩提,譬如人身長大,須菩提言:世尊,如來說人身長大,即爲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那一段,須菩提解釋出來了,就是法身是非身,它沒有身相,那才叫大;有身相,如須彌山那麼, 大,不叫大,那就消文釋義解釋明白了。你看,溥畹大師在那個地方開了悟,我們不敢證明他確切是開了悟,解釋好多的道理出來。這個地方,非微塵,非世界,是名微塵,是名世界,消文釋義很好了解,你看他依著叁世間,解釋得頭頭是道,我們去看看,我們的心量就會玲珑透徹起來,不然,光解釋微塵世界,都是器世間,這解到有情世界怎麼講?解釋到智真覺的世間,解釋到佛菩薩的世間怎麼講?你也解得頭頭是道,這就一法包含一切法,隨拈一法,無非法界。

  以上把戊二、依報無住,下面兩科講完,接著講丙叁、結歸問意,再分二科,丁一、結歸雲何降心問,再分二科,戊一、拂我顯無,拂是把它去掉,把我把它去掉,就顯個無。再分二科,己一、問答拂我,一問一答,把我給它拂掉去掉。己二、征起顯無。先講丙叁、結歸問意,《金剛經》講完了,講完了須菩提問了兩個問題,一個是雲何應住其真心?一個是雲何降伏其妄心?佛答複,先答複降伏妄心,後答複降伏真心,正宗分分四大科,信解行證,講到第叁十一分了,作文章有個文法,文法得有個結論,這就是結論的文章,結到他問的兩個問題上,先結到降心離相那個問題上,再看著經文。

 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

  丙叁、結歸問意(分二,丁一、結歸雲何降心問,丁二、結歸雲何住心問)

  丁一、結歸雲何降心問(分二,戊一、拂我顯無,戊二、拂法結問)

  戊一、拂我顯無(分二,己一、問答拂我,己二、征起顯無)

  己一、問答拂我

  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

  佛說的有「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」,這粗相是在心外所執著的;這裏是四個見,「見」是知見,內心裏面有個執著,起了個見解,就是你外面有我等四相,內心裏面有我等四見。要「降心離相」,不但心外的我等四相,要離開;內心裏面我等四見,這是細的心相,也要離開,這就是結,結到他問的:雲何降伏其妄想心?不但把我等四相,還要把我等四見離開,粗的相、細的相都離開,你的妄心就降伏住了,就這麼解答。那麼就叫當機者問了。「若人言」,假若有個人這麼說:「佛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」佛常常這麼講,常常這麼說,說有我等四相,還說有我等四見,就是這個人認爲佛心裏面有我等四見,他心裏沒有我等四見,怎麼口裏在說呢?佛既然口裏在說,他心裏一定有我等四見,他不曉得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」的道理。佛再叫一聲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」他解悟了我所說的道理嗎?「不也,世尊!」須菩提答:他這個人不了解佛說的道理,了解都不能了解,何況解悟呢?「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」。

  己二、征起顯無

  何以故?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;即非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;是名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

  「何以故?」下面就須菩提自己解釋了,這是須菩提自己征問起來,自己解釋。「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」這還是叁連句,就是世尊在那說,是依著俗谛之法說,爲什麼依著俗谛之法說呢?因爲衆生不了解我等四見,所以世尊要說,但是世尊心裏面並沒有著這四見的相,當體就是空的,即非我等四見。按二谛的道理講,世尊的我等四見,不過是假名而已;按叁谛的道理講,世尊說的一切法都是實相理體,那世尊說的我等四見,也不離實相,所以「是名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」

  戊二、拂法結問

  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
  下面佛叫一聲當機者,「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」這都是結論的文章,把這部經總結起來,前面結到「降心離相」,連心裏面那個生心動念的細相都沒有,妄心降伏,這再結上你前面問的兩個問題,都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,還結到發菩提心的人就是: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」,「者」是指人之詞,就是這個人。「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」,「如是知,如是見」依文解義,指著前面全部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道理,就是降心離相的道理,你應當「如是知,如是見」,「知」是知道這個經文,「見」是了解依文解義的那個「義」。下面再進一步,「如是信解」,如是信,如是解,那麼,你應當如是的生起來一個清淨信心,如是解悟其義趣,這就進步。「信解」配到信分、解分。《金剛經》還有行分、證分,你要怎麼修?怎麼證?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來修證,「不生法相」,解悟以後,你再來修,修即無修,不生修行的法相,你證得,依著你無修而修,才無證而證,證了聖果。前面說那個成佛的正報也是空的,那他證了果,那個法相也不要生。

  這把前面都總結起來,「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」按二谛的道理講,就是隨說隨掃相,說了個「即非法相」,世尊心裏是不是不生法相呢?爲衆生不了解法相,佛才說法相,說了法相,當體即空,這才叫「即非法相」。「是名法相」,不過是假名法相而已。按叁谛的道理,這個法相也是中道第一義谛的法相。

  講到這裏,這叁十一分講完。前面一段是答複降心離相那個問題,總結他問的降心離相。最後一段就是「拂法結問」,把「法相」去掉,才結到他問的問題上。反過來講,你要是生了個法相,你的妄心還不能降伏,不但衆生法相,你要空掉,連佛的法相,也要空掉,這樣才是一念不生,你的妄心才能不動。

  下面講到第「應化非真第叁十二」,那是昭明太子分的科,應化身佛不是真佛。但是現在是依著《新眼疏》講的科,丁二、結歸雲何住心問,還是總結的經文,總結前面你問降心離相怎麼樣降?心裏不要動我等四見,不但我等四相把它空掉,我等四見也要把它空掉,要遠離這些相,最後歸結到「不生法相」,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,聖人的法相也不生,你這樣妄心就降伏了。到第叁十二分就結歸他問的問題,再分二科,戊一、較顯持說,較量功德,顯明持說的功德大,這是第叁十二分起。戊二、示說結問,顯示所說的《金剛經》,來總結他問的住心無住的問題,再分二科,己一、示說不取,開示說的法,不可以取著,這樣就住心無住。己二、不取之故,爲什麼不要取?說明原因,正宗分就講完了。

  【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】

    丁二、結歸雲何住心問(分二,戊一、校顯持說,戊二、示說結問)

  戊一、校顯持說

  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于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,爲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

  這是較量顯他持經說經的福報,勝過前面那個七寶布施的福報,實際就是講「住心無住」的道理。按《新眼疏》上這個地方還要料揀,依著《新眼疏》上講,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;」「若有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