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他沒有說到一個字,他沒有著到一個文字的相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你就不要作是念,「說如來有所說法」,如來「無法可說」,這才「是名說法」,這才是佛說的法。佛說的法,他不著法相;不著法相,可天天說法;天天說法,天天不著法相,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谛,這叫說的相不住著。  

  庚二、聞者無住

  爾時慧命須菩提,白佛言:世尊!頗有衆生,于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佛言:須菩提!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!衆生衆生者,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

  這一段一共有六十二個字,《金剛經》的翻譯一共有六種譯本,元魏朝菩提流支叁藏法師,他翻譯的經本,有這一段經文,其余的本子,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,他翻譯的《金剛經》,就沒有這一段經文,這是後來的人把它加上去的。爲什麼把這一段經文加上去?加上去的是哪一個人?史上無可考。但是那個人爲什麼把這段文,加在秦譯的本子上?因爲彌勒菩薩的偈頌上有這一段意思,現在我們看《新眼疏》,他是連彌勒菩薩的八十個偈頌一起解釋的,你看彌勒菩薩的偈頌上有這一段意思,秦譯的本子少這一段經文,怎麼少這一段經文呢?你要曉得,古時候由印度帶梵文的本子,帶到中國來很困難,交通不便利,由陸地到中國,要經過八百裏路的大戈壁沙漠,由海路走,遇見風浪喪失性命。梵文本子不是紙印的,是貝多羅樹葉寫的,帶到中國來,少了一片樹葉,那個梵文本子不是差了一段嗎?你就知道它怎麼少了這麼一段,就是鸠摩羅什法師,他翻譯的梵文本子少了一片樹葉,少了這麼一段,而元魏譯本上有,就跟彌勒菩薩的偈頌相合了,後來的人就把它加到秦譯的本子上。由這裏我們再想到,中國人跟鸠摩羅什法師的法緣深厚,特別有緣,他翻譯的《金剛經》少了一段,我們念元魏譯本就好了,不行,把元魏譯的《金剛經》抄下來一段,加到鸠摩羅什的譯本上,還要念鸠摩羅什的譯本,講經也要依著鸠摩羅什的譯本,這就是跟他有緣。還有普門品,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法華經普門品沒有偈頌,後來的人發現別的譯本有偈頌,就把別的譯本的偈頌,加到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普門品後面,還是要念他的普門品。沒有道理好講,就是有緣,不但現在大家是這樣,在唐朝的時候,也是這樣,大家都是歡喜用鸠摩羅什的譯本。唐朝的道宣律師,他持戒清淨有感應,有天人給他送供養,天天吃飯都是天人送供養的。天人有神通,具足五種神通。道宣律師就問天人:「爲什麼鸠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,大家那麼歡喜受持讀誦?歡喜講解呢?」天人就告訴道宣律師:「那可不得了,他是七佛以來,就當翻譯的法師,七佛涅槃以後,佛的經典要流通到各方世界,鸠摩羅什都當翻譯人,他的善根深厚,跟衆生結緣結得太多了!」這是天人答複道宣律師的話,從事實上可以證明,他確切跟我們中國人特別有緣。

  講到這裏,我們怎麼學呢?古德常說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」你多跟衆生結緣,結緣是結歡喜緣,不要跟人家結冤,你不要跟人家結冤仇,跟衆生結冤仇,衆生動了憎恨,他不學佛還不懂,學了佛他還是恨你,恨你恨成什麼樣子呢?你成了佛,我也不讓你度,發這個惡願,那麼你好不容易修成佛,你度不了這個衆生,爲什麼?你跟他結了冤仇,他發個惡願,你成佛,他也不給你度。所以你就發願,要跟衆生多結法緣,結歡喜緣。有世間的歡喜緣,有佛法的歡喜緣,多跟衆生結佛法的歡喜緣,叫做多結法緣。結世間的歡喜緣,情情愛愛,那個增加生死。我們要給與衆生清淨法,多弘揚佛法,到處去講,到處去說,衆生誰聽了誰歡喜,你不是跟衆生結歡喜緣嗎?結了歡喜緣,結了法緣,結了清淨緣,那麼你成佛了,有很多衆生等著你去度,記著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」我們學鸠摩羅什法師就好學了。

  現在再消這一段經文,「爾時,慧命須菩提」,「慧命」兩個字,我前面說過,哪一部注解好,我們依著哪一部注解,《心印疏》是依字解釋,「慧命」是續佛的慧命,他前面深解義趣,他就證得了智慧之命,他自利也得到慧命,這裏不依他的解釋。「慧命」就是秦譯的「長老」。「爾時,長老須菩提」,菩提流支法師怎麼翻爲「慧命」呢?「慧」者,有德,有德就是道德長,「命」者,長壽者有壽,有壽命就叫老,就是「長老」兩個字的另外一種翻譯。「爾時,慧命須菩提」就是「爾時,長老須菩提」,他仰白于佛:「世尊」,稱呼一聲,「頗有衆生,于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」「聞說是法」,就是從前面第十七分起,一直到現在,「降心離相」、「住心無住」,連佛的相都不能住,連說法的相也不能住,越說越高深,說現在與佛同時出生的衆生,都是善根深厚,很容易生信心,到了末法時代,就是「未來世」,未來世的衆生,聽到這個法,能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呢?這就替我們擔憂,因爲末法時代的衆生都著相。剛才說,你叫他空衆生相,他還容易了解,怎麼佛的相、法的相都要空掉?他接受不來,接受不來信心就生不出來,須菩提尊者就替我們擔憂,替我們請問,佛就給他解釋了。佛言:「須菩提!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。」假若到了末法時代,有個「聞說是法」的衆生,他一定能生信心,可是這個衆生,「彼非衆生」,他就不是衆生了。「衆生」就是指著凡夫,他不是凡夫了,他就叫做「菩薩」,叫做「摩诃薩」,他信心生起來了。「非不衆生」,這一句「非不衆生」,不是那叁連句,這個「非不衆生」,是他發心是發了大菩提心,他發了菩薩摩诃薩的心了,不是衆生,但是他的果報,還是個衆生;他的果報,還是個凡夫。他發了心,還是在如是開悟,如是修行,才能如是證果,轉凡成聖,所以他發心是個菩薩摩诃薩發的心,跟普通的凡夫衆生不同,但是他的果報,還是個衆生。「何以故?須菩提!衆生衆生者,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」這才用那叁連句,「衆生衆生者」,就是我爲什麼說他「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」,「衆生衆生」連說兩句,就是解釋前面那兩句「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」。我怎麼說「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」呢?因爲如來說「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」那個「衆生」,它當體衆生相就是空的,「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」在他發心,他是個菩薩,衆生相沒有了,但是他的果報,還是個衆生,所以「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」。「是名衆生」,按二谛講,他一個假名叫衆生;按叁谛講,這個人是會歸中道的衆生。這按科文上分,叫「聞法無住」。前面是說法的佛,他沒有執著,佛不生心動念,說我有法可說,我們學佛說法,我們當了法師,我們就是「終日說法,無法可說」,這才「是名說法」,這叫能說的法不住。我們現在聽經聽法,你聽不懂,很著急,聽懂了你不要貢高我慢,貢高我慢你就著了法相了,聽的是不著相的《金剛經》,你怎麼好著相呢?所以「聞法」你不要執著,這樣子你真心就安住,合起來就是不住于法相,前面是不住于佛相。

  以上己二、聞法無住,下分二科都講完了。下面接著講「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」,再分科,己叁、得果無住,再分二科,這從第二十二分起,庚一、空生問得爲無,庚二、如來印答無得,印證答複他沒有所得,這第二十二就講完,一問一答就是這一分。

  【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

  己叁、得果無住(分二,庚一、空生問得爲無,庚二、如來印答無得)

  庚一、空生問得爲無

  須菩提,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無所得耶!

  這個「耶」字,不是個疑問之詞,這是須菩提甚深的開悟,他自己悟證的道理,悟到這裏,前面是恍恍惚惚的開悟,就是總以爲如來有個菩提法可得,不過只是不能說,說了就著了相;心裏頭也不能想,想了也著相,但是還是「有個菩提法可得」,不得怎麼成佛呢?到這個時候,不是恍恍惚惚了,他真真實實的悟到這個地方,怎麼真真實實?從第十七分起就要修行了,前面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是解悟,悟了這個理,依著悟理再修行,修到第二十二分,他的功夫,甚深的進了步,所以內心的相,徹底的空得幹幹淨淨,喔!佛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究竟實際是無所得,這個口氣,就是他誠說自己所得的境界。

  庚二、如來印答無得

  佛言:如是如是!須菩提!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「佛言:如是如是!」上一段經文,他說得對,不是疑問之詞,他表白出來自己的悟境,這裏佛就給他證明說:「你說得對!你說得對!」如來得的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究竟無所得,你算是講對了。下面再一個「如是」,是決定之詞,決定「無所得」,你說得太對,你說得太對,「須菩提!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這還是叁連句,只是中間「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換成「無有少法可得」,「我」就是佛自稱,我對于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」連一點點的法,都無所得,不但沒有多法可得,沒有少法可得,「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這樣子才是不得而得,這才算是真正得到了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要是有一個少少的法相存在,你還沒有得到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甚至于連授成佛之記都沒有資格,前面講過,這就是你得了菩提果,沒有住著。

  下面講到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,昭明太子分這個科文,也說得很清楚,我們很容易了解,你發清淨心來修行善法,叫做「淨心行善」。下面的經文也說得很清楚,先分科,戊二、詳示,詳細的開示住心無住,分四科,前面講了叁科,這是最後一科,己四、修因無住,第二十叁分統統是講修因無住。

  【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】

   己四、修因無住

  複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