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二、何況盡持
何況有人,盡能受持、讀誦。須菩提!當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!若是經典,所在之處;即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
「何況有人,盡能受持、讀誦。」何況是比較高勝的人,又何況另外一個人,他並不是隨便受持,也不是隨便講說,他是「盡能受持、讀誦。」是全部的《金剛經》,都能夠受持、讀誦,單講「受持」二字,「受」是受其文,「持」是持其義。看在什麼地方講,這個地方「受持」二字,都講受持其義,因爲下面有「讀誦」二字,讀誦,讀誦其文,領納于心叫「受」,憶念不忘叫「持」,這都是受持其義。「讀誦」,對著本子叫讀經,背著本子,背熟了叫「誦經」,我們現在都叫誦經,誦經都是對著本背過的,比如我們早起晚上做「課誦」,不叫「課讀」,因爲早起晚上做「課誦」都是背的,不要拿本子的,諸位同學有初發心的,還沒念熟,拿個本子,那是方便,一定要把它念熟背過,對本曰「讀」,背本曰「誦」。這就是你「受持」其義,全部《金剛經》的義理都受持,「讀誦」,或者對著本「讀」,或者背著本「誦」,全部《金剛經》的文都能「讀誦」。
「須菩提!當知是人」,再叫一聲當機者,你應當知道這個人,這個人就是盡能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這個人,就「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,這個人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要是順著文來解,就是最高最上的佛法,就好了。可是它既然有個「最上」,有個「第一」,有個「希有」,分開消文,《新眼疏》是配叁般若的,《心印疏》是配佛的叁身,它配得很好,我們就依著《心印疏》講,諸位同學還要注意,因爲我叫你們看注解,我就指定哪裏的注解,可是要是對著外面四衆公開講,不指明,就講就好了,這個道理你要記著,那麼依著《心印疏》,它說你得了個什麼法呢?得了個佛法,佛成了佛,他有叁個身: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這佛的叁個身的法,你統統得到,法身之法、報身之法、化身之法,你統統得到。
「成就」二字,怎麼講呢?「成就」就是圓滿具足,無欠無缺,統統圓滿了,統統具足了,這叫「成就」。成就了「最上」之法,就是親證了如來的法身,成就了法身之法。《心印疏》解釋,法身之法什麼樣子呢?無漏無爲,離名絕相,再無一法,加之于上,所以叫「最上」,它是個無漏法,無爲法,不能給它取個名,也不能指出它是個什麼相,它是離名絕相,勉強讓衆生知道,說它是個法身,實際上,法身這個名也是勉強安的,無相之身,離名絕相,沒有哪一法,或者世間法,或者出世間法,再加到法身之上的,沒有比這個法再高的了,所以叫做「最上之法」,已經成就了。
「第一」二字,是講成就報身之法,《心印疏》解釋,它叫做以萬德而爲莊嚴,將百福而成相好,衆聖中尊,更無過者,故名第一。報身佛的身,是萬種功德莊嚴出來的,相好,有無量數的相好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衆聖中尊,你登了初地菩薩,就是聖人了,二地、叁地,乃至八地、九地,乃至等覺,都叫聖人。這叫「衆聖」,衆聖就是很多的聖人,沒有哪一個超過報身的,報身是佛嘛!所以佛在衆聖之中,稱爲獨尊,因此才稱爲「第一之法」。
「希有」二字,是成就化身之法,化身怎麼「希有」呢?《心印疏》解釋:在天而天,在人而人,羊中現羊,鹿中現鹿,隨類現身,希奇少有,所以叫做「希有之法」。這個化身應化身,「在天而天」,他在天上說法,現的是天人的身,「在人而人」,在人間說法,現人間的身。諸位同學要記得,那個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是應化身佛,應化身佛是人間的相,那是轉輪聖王的相,人間第一有福德相的人,是轉輪聖王,還是個人相。釋迦佛到天上說法,如地藏經是在忉利天說的,那個相絕不只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是按天上的人,現的佛相。這是在天而天,在人而人。他要是度羊呢?就現個羊的身;他要是度鹿呢?就現個鹿的身,這叫「羊中現羊,鹿中現鹿」。度一切衆生,「隨類現身」,真是「希奇少有」,所以成就了希奇少有之法。
合起來,佛的法身、報身、化身叁身之法,統統圓滿具足,統統成就了,誰成就呢?就是盡能受持、讀誦全部《金剛經》這個人,還有這一句經文,只有「盡能受持、讀誦」,只有自利,怎麼沒有爲他人說呢?一定有,含攝到「受持、讀誦」去了,因爲《金剛經》是大乘之法,不是小乘之法,小乘之法只肯自利,不肯利人,大乘菩薩摩诃薩,他以利他爲自利,他所以受持其義,讀誦其文,就爲他人說,「爲他人說」那一句,是經文上略了,意思裏面含的一定有。
下面再看經文,「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前面是隨說之處,「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。」那樣的供養。「何況有人,盡能受持、讀誦。須菩提!當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」還是講處所,他受持讀誦就是《金剛經》,這個經典有一個所在,「經典所在之處」,這金剛經》在講堂裏、在佛殿裏,就是隨便在什麼地方,這個地方你應該恭敬供養,爲什麼呢?這個「經典所在之處」,就是叁寶所在之處,經典就是法寶了,「即爲有佛」,佛寶,「若尊重弟子」,可尊可重的弟子,就是僧寶。這一部《金剛經》在那裏,你看是法寶嗎?裏面有佛有僧,叁寶俱在,那麼這個處所你不應該恭敬供養嗎?還是注重恭敬供養,那麼你恭敬供養這個「隨說之處」、「經典所在之處」,你就知道《金剛經》的尊貴,你還不發心來受持讀誦,爲他人說嗎?這樣解釋。經文上還有一個字,「若尊重弟子」這個「若」字,《心印疏》講「尊重弟子」講到僧寶,《新眼疏》講「尊重弟子」也講到僧寶,一樣的,但是都沒有解釋「若」字。這個「若」字,在我們中國做文章都是假設之詞,假若、設若、或若,都是個不定之詞用這個「若」的,這個地方用不定之詞,這個「若」解不通,所以他不解,這個「經典所在之處」就有佛,這個話肯定的。「若尊重弟子」,好像有個尊重弟子,這個「若」字解不通了,解不通也沒有說它錯啊,他不解,他料揀古時候大德研究這個字錯了,他沒有說,于是我就去研究這個「若」字,我去查康熙字典,各種解釋裏面,這個「若」有一個「及」字的意思,喔!我忽然間明白了這個「若」字,不是假設之詞,也是個肯定之詞。「即爲有佛」並及還有「尊重弟子」,不但並及有佛寶,還並及有僧寶,我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上寫的有,這是我研究出來的解釋,那這個字沒有錯誤,照「及」字解釋還是很通。
這是第十二分講完,就是戊二、「取劣況勝」,取劣的況勝的,就是你能隨便受持《金剛經》的一個四句偈,爲他人說四句偈,那麼這個處所你應該供養,又何況你能受持全部講說《金剛經》,意思還是要我們受持全部《金剛經》,叫我們爲人解釋全部《金剛經》的,那個福德有多大呢?前面料揀過了,勝過那個恒河沙數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。
戊叁、請示經名,下面再分二科,這是從第十叁分起,己一、當機請名奉持,當機,就是當機者須菩提尊者,他請這部經叫什麼名?請佛自己取個名,請佛告訴我們,怎麼樣奉行受持的方法,己二、如來如請爲示,如他所請的,爲他講開示。
【如法受持分第十叁】
戊叁、請示經名(分二,己一、當機請名奉持,己二、如來如請爲示)
己一、當機請名奉持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當何名此經?我等雲何奉持?
「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」,「爾時」,就是說《金剛經》說到這個地方、這個時候,須菩提出來請問了。「世尊,當何名此經?我等雲何奉持?」請示兩個問題,一個這部經題個什麼名?一個我們怎麼樣奉行、受持,怎麼樣的修行方法?請問這兩個問題,這就有一個疑問,《金剛經》才講到第十二分,下面還有很多很多分呢?怎麼現在就取經名呢?你要記得大科丁二、略示周足,講到第十分,已把經的道理講完了。經的道理就是當機者請問的降心之法、住心之法。前面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,是略明降心及住心之法,乙二、推廣降住開解分,第二大科推廣就是詳明降心及住心之法,都講完了,講到第十一分就不要再講了。下面所講的還是推廣前面的道理,所以叫做略示周足,就是周備具足了,應該取著經的名字了,取了經名字,我們了解了這個經,還得依著經的義理來奉行受持,我們得修行呢?怎麼樣奉行受持方法呢?須菩提問了二個問題,下面世尊就如他請問的來開示他。
己二、如來如請爲示
佛告須菩提: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須菩提問的是二個問題,佛只回答他一個問題,先給它取一個名,說這一部經,應該叫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個經的名字,是佛自己取的,這就是有如同金剛的般若智慧,能夠到達彼岸的智慧,這部經裏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消這個文,前面解釋經題時都解釋過了,現在再簡單解釋一下,這部經就叫般若經,般若有叁種般若,文字般若,觀照般若,實相般若。這個般若像金剛寶一樣,因爲它能斷除一切煩惱,金剛寶,其體最堅,其用最利,一切法不能壞它,它能壞一切法,這就是譬喻般若智慧。這個般若智慧,不是普通的智慧,一切法不能壞它,它能壞一切法,破壞什麼?破壞一切煩惱,因爲能把一切煩惱破掉了,才能以「波羅蜜」,「波羅蜜」叫「到彼岸」,才能到達彼岸。你要想要斷煩惱、證菩提,到達彼岸,你就要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,爲人演說《金剛經》,所以這部經的名字,釋迦世尊親自取的名,叫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。「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」沒有另外還有修行的方法,還在經文以外,你就記著經的名字,你就來奉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