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》在中國有六種翻譯,這是第一種,因爲鸠摩羅什法師跟我們中國人有緣,我們歡喜念他翻譯的經本,《金剛經》大家還是喜歡念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。昭明太子分的叁十二分簡單明了,念《金剛經》的人,都歡喜用這叁十二分的本子,所以我們現在也是用這個本子,但是分科我們不依著叁十二分來分,我的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有說明,全部經的科段,依著叁十二分分爲叁分,即第一分爲序分,自第二分至第叁十二分前半分爲正宗分,第叁十二分後半分爲流通分。講解的分科,是依著「《新眼疏》」的科判分的,由大科分小科來講解。
叁十二分的第一分,叫做「法會因由分」,「序分」的序,是敘述因由,法會是怎麼樣來的呢?先說一說法會的因由,這個「法會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的法會,要發起《金剛經》,先由前面這一段經文發起,這是叁十二分題目的第一分,也就是解釋叁大分的序分。「序」字叫做「因由」,即敘述法會的因由,序分就是叁十二分的第一分,再分兩科,第一叫做通序,第二叫別序,通序者通一切經,只要是佛說的經,一開頭都是: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某某處,與某某大衆俱。」地點可能不同,人數可能不同,但是這一段經文是同的。這是釋迦佛臨涅槃的時候,阿難尊者請問的四種遺囑之一,就是結集經藏時,經頭上要怎樣開始呢?釋迦佛說:一切法從因緣生,因緣不具足,不能成就,一個講經法會要有六種因緣才能成就,這叫做六成就的經文,因爲一切經都有,故名通序。第二科叫別序,別者別在此經,每一部經都有發起的因緣,這部《金剛經》也有它發起的一段經文,這叫做別序,別在此經。
那麼通序有六種成就,由這一段經文,有六種因緣成就這個法會,這就證明相信是佛說的,經文上沒有這一段,就不是佛說的經,所以叫做證信序,證明相信是佛說的。這個別序,叫發起序,就是發起正宗分的一段經文。先講通序,也叫證信序,現在開始講經文。
【法會因由分第一】
別釋文義
甲一、序分 甲二、正宗分 甲叁、流通分
甲一、序分(分二,乙一、證信序,乙二 、發起序)
乙一、證信序(通序)
如是我聞:一時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「如是我聞」,先講「如是」兩個字,我們看「彌勒上生經」,窺基法師的注疏,有十六種解釋,還說明他見過古時大德解釋「如是」一共有叁十多種,他選擇出來最好的解釋有十六種,你們去看窺基法師解釋的,解得越多,我們越摸不著!我們的智慧趕不上窺基大師,所以我選擇最好和容易記的解釋有叁種,由淺入深。
第一種解釋,「如是」二字,乃指法之詞,「如是」就是指這一部「《金剛經》」,就叫「如是」。
第二種解釋,「如是」者,乃信順之詞,由釋迦佛說的經,阿難尊者相信順從,他才結集經藏,所以「如是」者,表示信從之意。以上這兩種解釋,就是淺顯的解釋。
第叁種解釋,「如是」者,乃顯理之詞,顯真如實相的妙理,在哪一部經上都有講妙理,名字盡管不同,妙理只有一個。在這部《金剛經》上「如是」兩字,就是顯「叁般若」之理,這個「如」,就是「觀照般若」、「實相般若」,因爲「觀照般若」是智慧的「智」,「實相般若」是所觀照的那個理體的「理」,這個理智,二而不二,叫做「體用如如」,所以名爲「如」。它要是分成兩個,它就動了,「如」者是不動謂之如,「如」者不異謂之如,不動、不變異,謂之如。要是有一個智慧,有一個理,成了二,成了二就動了,動了它就不叫「如」,它是二而不二,這個始覺智慧,是由本覺理體起出來的,我們的觀照智慧,怎麼起,從哪兒起的?在我們本具的實相理體上,那個本覺理體,也叫實相理體,在那個本覺理體上起出來的。等于「電燈」跟電燈的「光」,它沒有兩個,光就比如觀照之智,電燈的燈,等于本覺理體,說是有二個,實際就叫電燈,二而不二,始覺智合乎本覺理,它是如如不動的,這就叫「如」。「是」呢?「是」者無非謂之是,非就是過錯,沒有過錯,就叫「是」。什麼法才是沒有過錯呢?「文字般若」。文字般若,絕對無非,所以文字般若才稱爲「是」。這是顯「叁般若」之理,所以叫做「如是」。由淺至深,有這叁種解釋就夠了。
再解釋「我聞」兩字,「我」是阿難尊者自稱,因爲結集小乘經,是阿難尊者結集的,結集大乘經,也是阿難尊者結集的,結集大乘經給阿難尊者加一個字,叫阿難海,就是他的智慧甚深廣大,一切佛說的大小乘經他都能聞到,而且還能背誦出來,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的弟子,阿難尊者自稱我聞。
再把「如是」二字合到「我聞」上來,「如是我聞」,「如是」者是信順之詞,就是說釋迦世尊在世講的《金剛經》,我非常信仰,非常順從,這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。要是顯理之詞,即是這個「叁般若」的妙理,「觀照般若」、「實相般若」,二而不二的「如」,「文字般若」無非之「是」,這樣「叁般若」的「如是」,也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,叫「如是我聞」。那麼,再淺顯的解釋,「如是」二字是指法之詞,就指著這一部經,就是下面所說的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如是這部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,叫「如是我聞」。
講經可以講深,也可以講淺,但是不可以講錯,講錯了,瞎害衆生的智慧眼,那功德變成罪過,自己不開智慧,亂說一通,這叫自己沒有開眼,這叫盲人,盲人就是瞎子,那你把衆生的智慧眼都給弄瞎了,一大群人聽你講經,變成了一大群盲人,叫做「一盲引衆盲,相偕入火坑。」前面有一個火坑,還是一個大火坑,結果跳下去了,爲什麼?他沒有開眼嘛!是你引衆生跳火坑的,你看罪過大不大?所以講經不能講錯,可以講深可以講淺,怎麼淺呢?「如是我聞」,如是者指著這部《金剛經》,是我阿難親從佛聞,簡單明了,一點也不會錯誤,就夠了。那你再講信順之詞、再講顯理之詞,看你研究得高深,看你的辯才多會講,這就是講淺講深都可以。這「如是我聞」,就包括了六種成就的兩種成就。「如是」二字,是信成就,「我聞」二字,是聞成就。釋迦佛要說法,聽法的人第一得有信心,「如是」二字是信順之詞,你要是不相信不順從,就不是「如是」了。釋迦佛這樣說,你就這樣認爲:「如是如是!」那就表示你信從,這樣就信成就。「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。」你沒有信心佛法大海,你入不進去,所以第一得有信心。光有信心,沒有聞也不行,像現在我們佛教的在家弟子,都稱信徒,他們都有信仰心才來寺院拜佛祖、燒香、獻供養、叩頭、禱告,很誠懇,但是他沒有聞到佛法,有信無聞,所以「我聞」二字,有「聞」成就,你得聽佛法,非聞不行,《華嚴經》說: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未能了。」你生來就有智慧,聰明利根,但是沒有遇到人說法,沒有聞到,那你佛法一點也不能了解,你去看經,看不懂,它是專門的學問,必須有人說法。光有人說法,沒有人聞也不行,比方我道源,我是發了心的,我要講經說法,你們諸位不來,我跟誰講呢?所以要有聞法的人,這個法會才會成就。第一、有了信心,第二、要能聞,第叁個成就,叫「時成就」,時間是個不相應行法,什麼叫時間?時間沒有個東西,實無定體,時間是依著其他的法建立這個法,叫時間法,時間沒有定體,但是時間很重要,沒有講經說法的時間,這個法會不能成就,比方說,住在臺灣現在還太平,太平這個時間好,就可以講經說法了。像現在越南的法師都逃難來不及,逃不出來就被共産黨捉起來,關在監牢裏,那還能講經說法嗎?所以時間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。天氣太冷,冷到零度以下,講堂裏坐不住人,那也不是好時間;或者天氣太熱,熱到講堂裏也坐不住人,那也不是好時間,所以天下太平,天氣不太冷也不太熱,這正是講經說法、聞法的好時間,所以時間要成就。
還有一句話,你不要空過了時間,時間是寶貴的光陰,你不要空過了,一開學我就勸你們要精進用功,你在那兒打混,一混一天,混了兩年,今年第叁年你還在那裏混,結果還是畢業了,我現在是個老法師,無名火已經減少了一點,你看我辦了兩年的佛學院,開除過一個學生嗎?不開除,我還說:你們要好好用功,好好求學,經要聽,文章要做,考不及格,我也不開除你。再者,只要你好好學,你還要守規矩,不要搗蛋,搗到你自己坐不住了,不是我開除你,你把自己搗出去,從開學到現在我沒有開除一個學生。我在北平時,那時叁十多歲,不到四十歲,無名火很大,學生一不對,滾,趕出去一個,結果我想想我對不起他嘛!他好不容易發心來求學佛法,怎麼一點小事把他趕出去呢?所以我只勸導,你一定要發心,你不學,不僅對不起我,還對不起你自己,我是八十歲的老人了,我天天辛辛苦苦跟你講,你不好好學,不是對不起我嗎?你不學把寶貴光陰都空過了。講這些都是勸修的話,一寸時光,一寸命光,你活了一年,你的歲數可是減少了一年,你說增加了一年,實際生命減少了一歲,你混了叁年,增加了叁歲,生命可是減少了叁年,那你拿生命開玩笑,寶貴的光陰都叫你空過,所以你要好好精進用功,不要對不起我這位老法師,也不要對不起自己啊!
講到這裏,再合到時間,「一時」,爲何不載年、月、日,而載「一時」呢?釋迦佛有大智慧,交代弟子結集經藏時,不要載年、月、日,因爲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、他世界、無量諸世界,假如記載佛在印度國某年某月某日講的,到我們中國是中國的年、月、日,那必須先用曆史考據印度的時間,那不是很費力,實際不相幹的事,而且釋迦佛說法,有時在人間,有時在天上,那時間更沒有辦法考證了,所以說不能立某年、某月、某日,只用「一時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