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面經文上說的,就是「如是」兩個字,下面就是如來開口說《金剛經》,前面說如來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在那兒說《金剛經》,那叫「離言般若」,離開言語之相說般若,那叫「無說而說」。向下由須菩提尊者看出這個消息以後,自己開悟了,替我們衆生請問,如來答應他,許可給他說。許可給他說,這叫「依言般若」,依著言語說般若,這再開口說法了,從哪兒說起呢?就從這個地方說起,又「如是降伏其心」,這標出來,還沒有開始,所以下面才從這地方起開口說《金剛經》。
己二、正明
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濕生,若化生。若有色,若無色,若有想,若無想,若非有想非無想;我皆令入無余涅槃,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,得滅度者!
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濕生,若化生。若有色,若無色,若有想,若無想,若非有想非無想;我皆令入無余涅槃,而滅度之。我皆令入無余涅槃,而滅度之。」一口氣要念到這兒,這是經文的一個整句。先消這些文,解釋經文的名相。你要發心,你是個菩薩,菩薩就得度衆生,你發心你是個摩诃薩,你更要度衆生,所以一開口就說: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」,這是總說。下面再別名,一切衆生之類,都是怎樣的衆生呢?下面依著衆生的受生不同,有所謂胎、卵、濕、化四種,這就分別說明了,「若卵生」,「若」是設若、假設之詞,像那些卵生的衆生,「卵」我們平常講,雞蛋、鴨蛋的那個蛋,它是放個卵、放個蛋出來,放就是生了,生一個蛋出來,才能孵出小雞、小鴨,雞子鴨子是卵生,一切雀鳥很多是卵生,這都屬于卵生。「若胎生」,胎生必須在母親肚子裏懷胎一段時間,才生出一個小衆生出來,我們人也是胎生的,牛、馬、豬、羊這些畜生也是胎生,只是懷胎的時間有長有短,我們人一定要母親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。牛、馬、豬、羊,果報不一樣,懷胎的時間也不一樣,但是胎生則是一樣的。「若濕生」,濕是水裏面有濕氣,離開水生不出來這個衆生,比方我們看見水裏很多的衆生,如魚、蝦、螃蟹等水裏面很多種類的動物是濕生;還有些小的動物,它不在水裏,但是它需要濕氣,這地方沒有水濕,那小蟲生不出來,這都屬于濕生,離開水分生不出來,叫濕生。「若化生」,是從無而有,變化出來的,比方按叁界解釋,上二界都屬于化生,但是在人間,我們可以看得見的,到了熱天,在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,它就是化生的,它的母親不是蟬,而是土裏爬行的蟲,它到了時間,把殼脫下來後,帶有翅膀會飛,飛到樹上叫得很大聲,這都是屬于化生。還有熱天叮我們、咬我們的蚊子,也是化生,它的母親不是蚊子,而是濕生的,即水裏的小蟲,我親自看見過,我在北平的時候,寺院裏有用大水缸種的荷花,那一天水很清靜,太陽光照下來,看得很清爽,我就看見小蟲,就一直往水外邊轉,轉著轉著,飛出來一只蚊子,我才曉得蚊子這樣生的,它的母親是濕生的,是水裏的小蟲,它到了時節因緣,該變化成蚊子的時候,就一直往水外邊轉,一直轉,轉得很有勁,直到把皮脫下來,轉出一個會飛的蚊子來,這都屬于化生。在注解上講,注解你要會看,在人間胎、卵、濕、化都有,于是就引證曆史上的證明,人間哪一個是卵生出來的?哪一個是濕生?哪一個是化生,不必要引證那麼多,人就是胎生,按大多數講就可以,因爲你講了半天,耽誤時間,我們看注解,盡管看,采取其精華,比如我抽支簽叫你講,怎麼叫胎、卵、濕、化?卵生就是這些雞子,先生一個蛋,再把它孵化出來一個小衆生,小鳥就是卵生。胎生,人都是胎生,牛、馬、豬、羊,都是胎生,這就夠清楚了,你不必要把注解都抄下來。人也有卵生的,什麼人是由蛋生出來的?什麼人是濕生的?我剛才說不要講,講的時候還要引證,最有名的就是活到一百二十歲的虛雲老和尚,他就是卵生的,他的母親到了四十歲,才懷胎,天天祈禱要生個兒子,在中國人的思想傳宗接代,這一下到了十個月該生了,這一生母親很痛苦,但是她時時刻刻惦記著要生個兒子,一生出來,她第一句話就問,是生個男孩?或是生女孩?要是生個女孩子她就失望了,生個男孩就滿了願,這時他的母親已四十歲了,不可能再生了,人家就告訴她生了一個大肉蛋,他的母親一聽大失所望,一下就死了,後來有人說,過去有這個例子,生出來肉蛋裏面有小孩子的,要把肉蛋剖開看看,于是就拿刀一剖,裏面有一個小孩,就是虛雲和尚,他就是又是胎生又是卵生。所以虛雲想要報她母親的恩,報不了,就是爲生他死的,他要朝拜五臺山,叁步一拜,都是這個事。
卵胎濕化講清爽了,再講「若有色,若無色」,按身體上講,記得分別,這叁界的衆生,分成兩大類,欲界的衆生都有色身,色界的衆生也有色身,到無色界的衆生,他修「空無邊處定」,把色身給空掉了,叫無色界,這樣叁界分成二類。按身體有色和無色來分,欲界、色界叫有色,無色界叫無色。
「若有想,若無想,若非有想非無想」這是按心裏思想上分。「若有想」,是指欲界的衆生、色界的衆生,這兩界的衆生都有心想,心都有念頭,我們平常講打妄想,就是妄想心。但是要料揀一下,除了外道的無想天,在色界天的第四禅天,單有一個天,叫無想天,他修外道的功夫,把思想像搬石頭把草壓住了,也是一念不生,但是,他生到那裏去了呢?生到了第四禅天的無想天,除此以外,其他的色界衆生有想,其他的欲界衆生更有想。從「若無想」起就配到無色界,無色界有四個天,叫「空無邊處天」、「識無邊處天」、「無所有處天」、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。這個「若無想」配到「無所有處」,越高級的配,也按著「空無邊處」、「識無邊處」,配到「無所有處」,他都是沒有想的。「若有想」,就配到「識無邊處」,他修的是「空無邊處」,他沒有思想了,沒有思想他又覺得不對了,他又回來不觀空觀識,叫「識無邊處」。「識無邊處」有了思想出來了。「若有想」就配到「識無邊處天」。「若非有想非無想」,配到「無色界天」,無色界天分四層,最高一層,叫做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,非想,叫非有想,非非想,叫非無想,這配到無色界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,這是按心裏面有想、無想,來分別叁界的衆生。但是有一些經文上在「若非有想非無想」中間加了一個「若」字,即成爲「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」,這是因爲他不懂得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的名詞,他認爲按中國文句順著念,好像少了個「若」字,因此自作聰明加上一個「若」字,刻板就印出來,他不曉得亂改經文罪過是很大的,經文上有了錯字,我們不隨便改,你可以把它批到經的上頭,批到經的下面注明這個字懷疑有錯誤,你不能隨便勾掉換一個字,你當時認爲換得對,換一個字,換錯了,如果你看到哪一部「《金剛經》」上有「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」,其中那個「若」字是多的,要明白這是錯誤的。
講到這裏,把叁界以內的衆生,一共分爲十大類,你得看我摘錄的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,畫了一個表,看起來很清爽,有的注解引證《楞嚴經》上的十二類衆生,通理大師已經料揀過,不必要引證,《楞嚴經》上的十二類衆生,你就講十二類衆生,那是《楞嚴經》上的解法,這地方講十類,你就講十類,不必要再加上二類衆生,加上二類衆生,反而費解,反而講得糊裏糊塗的。這就是把叁界以內的衆生,一共分爲十大類,按他出生受生不同,有胎、卵、濕、化四種;按他的身體有色、無色,分出兩種,就有六種;按他心裏有想、無想來分,再分爲四種,這一共分十大類。這再合著前面「一切衆生」,這是總標別明。
把經文消通了,說了這十大類的衆生幹什麼呢?下面就說: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我要發菩提心,我要度衆生,你度衆生要度幾個衆生呢?普度一切衆生。一切衆生有多少種類呢?一共有這十大類,我統統要度,統統就是這個「皆」字,「令」就是「使」字,「我皆令入」,就是叫他悟入,叫他證入,這地方叫證入,叫一切衆生都證入「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換句話說,我是要度一切衆生都成佛,我發了這個心,這是講菩薩的發心,摩诃薩的發心,他發了這個心,所以佛就贊歎他,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,發心的這個衆生,就叫「菩薩摩诃薩」,這個心很難得發,居然發起來了,所以佛就贊歎他,你這一發心,成佛有余,你現在還沒有成佛,一定要贊歎你是「菩薩摩诃薩」。
先消文,「我皆令入」,「我」就是這個「菩薩摩诃薩」自稱,是佛代他們稱,是釋迦佛說話,代表這個「菩薩摩诃薩」,代表這個發心的人稱「我」。「皆令入」,「皆」就是統統、攏總,叫他們使他們就是「令」,叫他們使他們證入「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。消這個「無余涅槃」,「無余涅槃」是大乘的涅槃,《心印疏》解釋這是大乘涅槃,但是他一消文,因爲在佛經佛論上,沒有大乘的「無余涅槃」這個名詞,因此他解釋涅槃有四種,第叁種叫做「無余依涅槃」,還是小乘的,這一指反而指錯了,所以我們看注解要有抉擇的智慧。要知道,這一切衆生本來就涅槃,這叫做自性涅槃,本來就有個涅槃的,這個圓滿寂滅的佛性,本來衆生是佛,本來衆生就涅槃,那是按理性上講。這個小乘的叫「有余依涅槃」、「無余依涅槃」,那麼有了一個「依」,不能叫他「無余涅槃」,他有一個「依」嘛!他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了,但是他身體的果報還沒有盡,這叫「子縛已斷,果縛猶存。」「子」就是煩惱,煩惱它是系縛人的,這個系縛人的「子縛」,已經斷了;「果縛」,也是系縛人的,我們得了一個人,人有個身體,就有個果報,他也是系縛我們不得自由不得自在,這個果報的系縛還猶存,還有個多余的身體,給他做依止,這叫「有余涅槃」,等到果報盡了,他灰心泯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