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面经文上说的,就是「如是」两个字,下面就是如来开口说《金刚经》,前面说如来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在那儿说《金刚经》,那叫「离言般若」,离开言语之相说般若,那叫「无说而说」。向下由须菩提尊者看出这个消息以后,自己开悟了,替我们众生请问,如来答应他,许可给他说。许可给他说,这叫「依言般若」,依着言语说般若,这再开口说法了,从哪儿说起呢?就从这个地方说起,又「如是降伏其心」,这标出来,还没有开始,所以下面才从这地方起开口说《金刚经》。

  己二、正明

 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。若有色,若无色,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;我皆令入无余涅槃,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,得灭度者!

  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。若有色,若无色,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;我皆令入无余涅槃,而灭度之。我皆令入无余涅槃,而灭度之。」一口气要念到这儿,这是经文的一个整句。先消这些文,解释经文的名相。你要发心,你是个菩萨,菩萨就得度众生,你发心你是个摩诃萨,你更要度众生,所以一开口就说: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」,这是总说。下面再别名,一切众生之类,都是怎样的众生呢?下面依着众生的受生不同,有所谓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种,这就分别说明了,「若卵生」,「若」是设若、假设之词,像那些卵生的众生,「卵」我们平常讲,鸡蛋、鸭蛋的那个蛋,它是放个卵、放个蛋出来,放就是生了,生一个蛋出来,才能孵出小鸡、小鸭,鸡子鸭子是卵生,一切雀鸟很多是卵生,这都属于卵生。「若胎生」,胎生必须在母亲肚子里怀胎一段时间,才生出一个小众生出来,我们人也是胎生的,牛、马、猪、羊这些畜生也是胎生,只是怀胎的时间有长有短,我们人一定要母亲怀胎十个月才能生出来。牛、马、猪、羊,果报不一样,怀胎的时间也不一样,但是胎生则是一样的。「若湿生」,湿是水里面有湿气,离开水生不出来这个众生,比方我们看见水里很多的众生,如鱼、虾、螃蟹等水里面很多种类的动物是湿生;还有些小的动物,它不在水里,但是它需要湿气,这地方没有水湿,那小虫生不出来,这都属于湿生,离开水分生不出来,叫湿生。「若化生」,是从无而有,变化出来的,比方按三界解释,上二界都属于化生,但是在人间,我们可以看得见的,到了热天,在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,它就是化生的,它的母亲不是蝉,而是土里爬行的虫,它到了时间,把壳脱下来后,带有翅膀会飞,飞到树上叫得很大声,这都是属于化生。还有热天叮我们、咬我们的蚊子,也是化生,它的母亲不是蚊子,而是湿生的,即水里的小虫,我亲自看见过,我在北平的时候,寺院里有用大水缸种的荷花,那一天水很清静,太阳光照下来,看得很清爽,我就看见小虫,就一直往水外边转,转着转着,飞出来一只蚊子,我才晓得蚊子这样生的,它的母亲是湿生的,是水里的小虫,它到了时节因缘,该变化成蚊子的时候,就一直往水外边转,一直转,转得很有劲,直到把皮脱下来,转出一个会飞的蚊子来,这都属于化生。在注解上讲,注解你要会看,在人间胎、卵、湿、化都有,于是就引证历史上的证明,人间哪一个是卵生出来的?哪一个是湿生?哪一个是化生,不必要引证那么多,人就是胎生,按大多数讲就可以,因为你讲了半天,耽误时间,我们看注解,尽管看,采取其精华,比如我抽支签叫你讲,怎么叫胎、卵、湿、化?卵生就是这些鸡子,先生一个蛋,再把它孵化出来一个小众生,小鸟就是卵生。胎生,人都是胎生,牛、马、猪、羊,都是胎生,这就够清楚了,你不必要把注解都抄下来。人也有卵生的,什么人是由蛋生出来的?什么人是湿生的?我刚才说不要讲,讲的时候还要引证,最有名的就是活到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,他就是卵生的,他的母亲到了四十岁,才怀胎,天天祈祷要生个儿子,在中国人的思想传宗接代,这一下到了十个月该生了,这一生母亲很痛苦,但是她时时刻刻惦记着要生个儿子,一生出来,她第一句话就问,是生个男孩?或是生女孩?要是生个女孩子她就失望了,生个男孩就满了愿,这时他的母亲已四十岁了,不可能再生了,人家就告诉她生了一个大肉蛋,他的母亲一听大失所望,一下就死了,后来有人说,过去有这个例子,生出来肉蛋里面有小孩子的,要把肉蛋剖开看看,于是就拿刀一剖,里面有一个小孩,就是虚云和尚,他就是又是胎生又是卵生。所以虚云想要报她母亲的恩,报不了,就是为生他死的,他要朝拜五台山,三步一拜,都是这个事。

  卵胎湿化讲清爽了,再讲「若有色,若无色」,按身体上讲,记得分别,这三界的众生,分成两大类,欲界的众生都有色身,色界的众生也有色身,到无色界的众生,他修「空无边处定」,把色身给空掉了,叫无色界,这样三界分成二类。按身体有色和无色来分,欲界、色界叫有色,无色界叫无色。

  「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」这是按心里思想上分。「若有想」,是指欲界的众生、色界的众生,这两界的众生都有心想,心都有念头,我们平常讲打妄想,就是妄想心。但是要料拣一下,除了外道的无想天,在色界天的第四禅天,单有一个天,叫无想天,他修外道的功夫,把思想像搬石头把草压住了,也是一念不生,但是,他生到那里去了呢?生到了第四禅天的无想天,除此以外,其他的色界众生有想,其他的欲界众生更有想。从「若无想」起就配到无色界,无色界有四个天,叫「空无边处天」、「识无边处天」、「无所有处天」、「非想非非想处天」。这个「若无想」配到「无所有处」,越高级的配,也按着「空无边处」、「识无边处」,配到「无所有处」,他都是没有想的。「若有想」,就配到「识无边处」,他修的是「空无边处」,他没有思想了,没有思想他又觉得不对了,他又回来不观空观识,叫「识无边处」。「识无边处」有了思想出来了。「若有想」就配到「识无边处天」。「若非有想非无想」,配到「无色界天」,无色界天分四层,最高一层,叫做「非想非非想处天」,非想,叫非有想,非非想,叫非无想,这配到无色界「非想非非想处天」,这是按心里面有想、无想,来分别三界的众生。但是有一些经文上在「若非有想非无想」中间加了一个「若」字,即成为「若非有想、若非无想」,这是因为他不懂得「非想非非想处天」的名词,他认为按中国文句顺着念,好像少了个「若」字,因此自作聪明加上一个「若」字,刻板就印出来,他不晓得乱改经文罪过是很大的,经文上有了错字,我们不随便改,你可以把它批到经的上头,批到经的下面注明这个字怀疑有错误,你不能随便勾掉换一个字,你当时认为换得对,换一个字,换错了,如果你看到哪一部「《金刚经》」上有「若非有想、若非无想」,其中那个「若」字是多的,要明白这是错误的。

  讲到这里,把三界以内的众生,一共分为十大类,你得看我摘录的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,画了一个表,看起来很清爽,有的注解引证《楞严经》上的十二类众生,通理大师已经料拣过,不必要引证,《楞严经》上的十二类众生,你就讲十二类众生,那是《楞严经》上的解法,这地方讲十类,你就讲十类,不必要再加上二类众生,加上二类众生,反而费解,反而讲得糊里糊涂的。这就是把三界以内的众生,一共分为十大类,按他出生受生不同,有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种;按他的身体有色、无色,分出两种,就有六种;按他心里有想、无想来分,再分为四种,这一共分十大类。这再合着前面「一切众生」,这是总标别明。

  把经文消通了,说了这十大类的众生干什么呢?下面就说: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我要发菩提心,我要度众生,你度众生要度几个众生呢?普度一切众生。一切众生有多少种类呢?一共有这十大类,我统统要度,统统就是这个「皆」字,「令」就是「使」字,「我皆令入」,就是叫他悟入,叫他证入,这地方叫证入,叫一切众生都证入「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换句话说,我是要度一切众生都成佛,我发了这个心,这是讲菩萨的发心,摩诃萨的发心,他发了这个心,所以佛就赞叹他,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,发心的这个众生,就叫「菩萨摩诃萨」,这个心很难得发,居然发起来了,所以佛就赞叹他,你这一发心,成佛有余,你现在还没有成佛,一定要赞叹你是「菩萨摩诃萨」。

  先消文,「我皆令入」,「我」就是这个「菩萨摩诃萨」自称,是佛代他们称,是释迦佛说话,代表这个「菩萨摩诃萨」,代表这个发心的人称「我」。「皆令入」,「皆」就是统统、拢总,叫他们使他们就是「令」,叫他们使他们证入「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。消这个「无余涅槃」,「无余涅槃」是大乘的涅槃,《心印疏》解释这是大乘涅槃,但是他一消文,因为在佛经佛论上,没有大乘的「无余涅槃」这个名词,因此他解释涅槃有四种,第三种叫做「无余依涅槃」,还是小乘的,这一指反而指错了,所以我们看注解要有抉择的智慧。要知道,这一切众生本来就涅槃,这叫做自性涅槃,本来就有个涅槃的,这个圆满寂灭的佛性,本来众生是佛,本来众生就涅槃,那是按理性上讲。这个小乘的叫「有余依涅槃」、「无余依涅槃」,那么有了一个「依」,不能叫他「无余涅槃」,他有一个「依」嘛!他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了,但是他身体的果报还没有尽,这叫「子缚已断,果缚犹存。」「子」就是烦恼,烦恼它是系缚人的,这个系缚人的「子缚」,已经断了;「果缚」,也是系缚人的,我们得了一个人,人有个身体,就有个果报,他也是系缚我们不得自由不得自在,这个果报的系缚还犹存,还有个多余的身体,给他做依止,这叫「有余涅槃」,等到果报尽了,他灰心泯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