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智入「无余依涅槃」,这个就是没有依止的涅槃,叫「无余依涅槃」,却不可解释到小乘的「无余依涅槃」上。那么大乘的「无余涅槃」,没有这个名词,叫「无住涅槃」,大乘的叫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叫做无住涅槃,我在《金刚经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》上,按它的文义释这个「无余」,就是小乘他证了「无余依涅槃」了,他还是有余,因为三界以内的见惑、思惑,他断掉了,三界以外的尘沙惑、无明惑,他还没有断,烦恼还有余;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他了脱了,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,他没有了脱,在生死上,他还有余。所以在他本位上讲,他证的是「无余依涅槃」,跟大乘对讲,他还是有余。那么大乘的涅槃叫「无余涅槃」怎么样呢?他四种惑统统断尽,惑就是烦恼,烦恼无余,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统统断尽了,「无余」,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了脱,再没有余,所以才叫做「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」梵语「涅槃」,按文字翻成中国话叫「圆寂」,叫「圆满寂灭」,德无不备,曰「圆」,障无不尽,曰「寂」。是一切功德无不具备,叫德无不备,才叫做「圆」,圆满了,功德圆满了;「寂」是没有了,叫做「寂」。障无不尽,一切烦恼障、所知障,统统断尽了,障无不尽,叫做「寂」。大乘的涅槃,翻成圆寂,小乘的涅槃就翻成「灭度」,下面「灭度」就是依着中国话翻译过来的「涅槃」的意思了,但是不要讲到小乘的「灭度」。这就是说你是发了菩提心的人,你是个菩萨摩诃萨,你要普度一切众生,把这些众生度到什么地方呢?统统度到「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「灭」是灭除烦恼,「度」是度脱生死,这是指着大乘讲的,灭他的烦恼,四种烦恼都灭掉,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都灭掉,度他的生死,两种生死都度脱,不然,与大乘不合。

  以上把经文消文、释义,消通了,释迦如来为什么对这个发心的人赞叹为菩萨摩诃萨呢?因为发心不容易发起来。我们讲经要能讲到哪里,学到哪里,你学大乘佛法,第一、要发菩提心,发菩提心怎么发呢?就这样发: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」,中间把胎、卵、湿、化别名那一段略掉,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」这就叫发菩提心,再简单就说:「我要度一切众生,皆成佛道。」这个很简单,你就这样发心,这个心不容易发,纵然诸位同学现在听了,你还不动念头,我这么苦口婆心的在劝导,你一定要发菩提心,你还是不发,有的人,还不敢发,我懂了我是要发,但这不是简单的问题,怎么度一切众生都成佛,我怎么敢发这个心呢?这就是第一、你发不起来这个心,第二、你不敢发这个心,那么再劝诸位,你没有发心,你一定要发,一发这个心,就是成佛的正因,成佛也得讲因果,你没有成佛的因,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?从哪一天起呢?从我今天发菩提心这时候成起,这就是成佛的正因,这个因不对了,《楞严经》上说:「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。」你决定得不到佛果的,你转了多少大圈子,你还在六道轮回,流转生死,所以一定要发心,发心你不要害怕,唉呀!这么多的众生,我怎么度呢?发心发得大,度众生要一个一个来,度众生得有缘的众生才能度,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把众生度完啊!地藏王菩萨也没有把众生度尽,我们怎么能把众生度尽呢?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了佛?他把有缘的众生度尽,我们度跟我们有缘的众生,你去度他,度一个算一个,但是你心不能不发,发起心来,你不要害怕众生多。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是四弘誓愿第一条大愿,你不发这个心,不是成佛的因,永远不能成佛。

  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」这个开示降心的方法,分三小科,第一、标示,就是「佛告须菩提: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降伏其心。」第二、正明,怎样降伏其心呢?你要度一切众生,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;」正明的科还没有讲完,就是先发心度众生,他有度众生的妄想心,这个正明这一科连这一句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」到这里才是说明降心之方,这个科文要把它记清爽,科文是简要的注解,也就是一个纲领的注解,你把这个科文记到了,全部经的经文都摄受住了,不会讲错,不会讲乱了,这是如来答复降心之方,在哪里答复呢?就在这一句,「如是灭度」,这个「如是」是指着前文,就是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」,我统统把他度到「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这样「如是」,这样「灭度」了多少众生呢?「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」,无量、无数、无边这三个词,要是分开来解释,都是一些大数目的名字,印度的数目也有叫无量数,也有叫无边数,实际上就是加重的口气,就是解释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」,那么你去度众生,度了所有众生之类,我统统去灭度他,结果你灭度了很多,度了多少呢?「无量无数无边」,度了这么多的众生,众生度好了,灭度了。这下面就告诉我们降心之方,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你可不要存个度众生,度了这么多的众生这个心,你要是存这个心,你的妄心没有降伏住,这一句话,才是告诉我们降伏妄心的方法。那么,先消文,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,怎么说: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呢?也就是真真实实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,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,这文很不好消,这怎么解释呢?这就必须要按般若经的大乘空宗的道理来解。《心印疏》上举出来四种理由,《新眼疏》举出来五种理由,我们讲两种,讲最简单最明了的两种,把文消通就好了。第一、众生性空故,所以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。第二、生佛同体故,所以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。

  先讲第一种理由,「众生性空」,众生从哪里来的?众生是从缘起的,凡是缘起之法皆没有自性,众生是有,是个假相,缘生之法,它没有本体,没有自性,当体就是空的,众生性是空的,根本没有一个众生,你度什么众生呢?所以在缘众生性,本来是空的,本来就没有众生,这样故说: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。

  第二种道理,「生佛同体故」,众生本具的有这个真如,有这个实相,诸佛成了佛,他亲证这真如实相,他证得的,就是人人本具的那个真如实相的理体,这叫「在佛不增,在生不减。」在佛来说,「在佛不增」,他证得了,并没有增加一部分,说是真如实相,在诸佛那边讲,增加一部分?没有,他把它证得了就是;在众生份上,「在生不减」,众生虽然流转生死,一时天上,一时人间,一时地狱,一时饿鬼,在六道轮回里受生,我们的本体自性,就是真如实相,它没有减少一点,它要是减少一点,那就是虚妄之法可以坏的,它不会坏,它是个真实之法,虽然自从无始劫以来,流转生死,本体没有动,一点儿也没有减少,因为它没有减少我们才可以成佛,我们成了佛,就是证得本具的真如实相这个理体,诸佛是已经证得,我们是本具有的,这样在众生的本体,与诸佛的本体是一个体,没有两个体。等到我们成了佛,证得真如实相,并不是跟诸佛有两个样子,真如实相,它是徧一切法、徧一切处,没有另外还有一个真如、一个实相,你证得的,就是诸佛证得的,生佛之体同,按同体的真如实相上没有两个真如,没有两个实相,所以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你度得了,不过是就他的本体上,他发现了他的本体,他证得了真如实相成了佛,证得的真如实相是他本来具有的,并不是我们度众生,我们给他的。所以我要度你成佛,不是你没有真如实相,我给你一个真如实相。我们只是告诉他一个降心之方、住心之法,叫他断烦恼,叫他证菩提,叫他了生死,叫他入涅槃。等到他断了烦恼,了了生死,证得菩提、涅槃了,是他本来具有的菩提,本来具有的涅槃,所以没有哪个众生是新成佛的众生,本来就成佛,本来就成佛不是我们度他成佛的啊!所以在众生与诸佛之本体上,同一个本体,这样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。

   这样把经文用这两种道理把它消通了,文外的意思要讲科文,降伏妄心的方法,就在这里。你要知道,这个不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妄想心,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贪图五欲,执着六尘。贪图五欲之乐,打妄想,根本没有乐,乐即是苦,但是众生不了解,他的妄心炽然,像火烧一样贪图五欲;执着六尘,六尘本来是空的,他不知道,他把六尘的境界,都当成真实的境界,要去执着不舍,这个妄心炽然,像火烧,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。说到《金刚经》,在六百卷大般若经,它属于五百七十七卷,释迦佛说般若经,说了二十二年,至少说了二十年以后,才说《金刚经》的,说了二十年,再加阿含十二,方等八,再加上二十年,佛说了四十年的法,再说这个妄心,你想想看,还能说贪图五欲,执着六尘的妄想心吗?而且在般若法会上,有两种众生可以听的,一种是回小向大的声闻、缘觉,声闻是阿罗汉,缘觉是辟支佛。一种就是大心的凡夫,是上根利智的凡夫,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听得懂《金刚经》,他五欲六尘的心,老早不起了,用不着到金刚般若法会上,再告诉他,你去降伏五欲、降伏六尘。那二乘人呢,对着大乘讲,他是小乘,他们证得了阿罗汉,把五欲六尘的妄想心老早降伏下去了,不然怎么能证得阿罗汉、辟支佛呢?他断了烦恼障,烦恼障都是从五欲、六尘的妄想心上生起的,他既然断了烦恼,他那里还有贪图五欲,执着六尘的妄想心呢?他是阿罗汉、他是辟支佛,还有什么妄想心呢?这是最高的妄想心,最细的妄想心。大心凡夫,他发了菩提心,要想去度众生,里面有个妄想心起来,什么妄想心呢?度众生的妄想心,这个二乘人,回小向大,他以为他已经「所作皆办,具诸佛法」,不晓得他只具足一部分佛法,并没有完全具足,就是他认为他把我执断掉了,可是他断的只是粗分的我执,细分的我执还没有断掉。你要是不相信,你发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