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发菩提心,你来广度众生看看,一发菩提心,一度众生,你就着众生相。那还有我啊!这个我是细分的我,最高的一个我,管他怎么样高,怎么样细,它还不是个妄想心吗?你度众生,不要生心,不要动念,生心动念,不是个妄想心是什么呢?你要晓得,这是最高、最细的一个妄想心,你这么一听,或你自己胆子小,就说:唉呀!我那够得上呢?我的五欲、六尘的妄想心,都还没有降伏住呢!你要晓得,我们能够听到《金刚经》,对《金刚经》生了信心,我们的善根深厚得很,你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,到下面经文会讲到,不是在一佛、二佛、乃至三、四、五佛面前种的善根,是于无量千万佛面前所种的善根。也许你还会问:既然亲近这么多佛,何以到现在还在当众生呢?就是你妄想心不能完全降伏,你把妄想心完全降伏了,老早成了佛,自己不要生自卑感,说我的资格不够,够不上,你要晓得,在末法时代,有几个人发心学佛法?有几个人能听到《金刚经》呢?听到《金刚经》,有几个人发信心呢?讲到下面经文会详细的解释,所以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。我们现在还是个大凡夫,贪图五欲的心,执着六尘的心都还在啊!讲那么最高最细的话,你取法乎上,你要听《金刚经》,叫你学那个最高最细的妄想心的道理,你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那个众生相你都空掉,你不生心不动念,你贪图五欲六尘的心,不降伏自然降伏了嘛!这叫取法乎上,这就是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,你想看一千里路那么远的境界,你往最上的一层楼爬上去,爬到最上的一层楼,眼界就宽了,你不学这最高金刚经的道理,二乘人不是不修行,不修行他怎么证得阿罗汉、辟支佛呢?修行都是冤枉费力,不执着,能回小向大还好,还得重新发菩提心;要是一执着,就是定性二乘,更害,永远不能成佛。按法相宗讲,定性二乘,永远不能成佛,所以你就晓得,我们虽然是个薄地凡夫,虽然是有五欲六尘的妄想心,你学了《金刚经》,学了最高一层的道理,发心度无量众生,不着众生相,那么你还贪图五欲,还执着六尘吗?自然不会了嘛!所以自己要发大乘心,不要自暴自弃,说我够不上。这把降伏妄心的道理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文外之意,也把它料拣清爽,这也就是证明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,是个什么方法呢?有四个字:「离相度生」,度众生,要离众生相,离众生相,来度众生,这个妄心降伏住了,一切妄心统统降伏住了,这是个最高最细的妄想心嘛!你看现在不学佛的众生,他不了解这个道理,就是学佛的众生,有几个发菩提心的呢?所以劝诸位一定要真正发菩提心,发了菩提心,你去度众生,那众生不好度啊,你去跟众生打打交道看看,你发心度他,他先惹你生气,使你生烦恼,不要说你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你就办一个佛学院,成就三十几个学生,也不是个简单的事啊!怎么样呢?大家都是众生,都是凡夫,学生是众生,都以差别为性,一个人一个性格,你就摄化这三十几个学生,也要你的功夫,但是你要以这个为主,我只度这四十个人吗?所以你就晓得你的心量太小了,那么你为什么开佛学院,不多度一些众生呢?因缘不够,就是现在环境不够,条件不够,也就是因缘不够,我想把全台湾省的人都找来开个大学校,办不到,不是不办。我在小型的佛学院慢慢的办起,度一个众生是一个众生,度两个众生是两个众生,那么这样子就把你的妄心降伏住。还有一个道理,就是你不要得少为足,我办了一个佛学院,我已经度了众生了,甚至于再小,我收了一个皈依徒弟,也是度了一个众生,你要晓得,你把众生度到什么样子才算?「我皆令入于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才算度了个众生,「入于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度了无量无数无边,度这么多的众生,结果不着众生相,妄想心一点没有起来,这叫离相度生,降伏妄心的方法,释迦佛讲的开示,叫我们离相度生,这四个字记着。
把文消通了,文外之意也讲明白了,要是按弥勒菩萨的偈子,这一段经文是大乘的菩萨发的四种心,弥勒菩萨做的偈颂来解释《金刚经》:「广大第一常,其心不颠倒,利益深心住,此乘功德满。」这一段文里面,有四种大乘心,第一是广大心,你发了大乘心,你要度众生,度几个呢?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」,这是「广大心」。你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度到那里呢?「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都度他成佛,这是「第一心」,我就给他受个三皈依,度一个众生;我就给他受个五戒,度一个众生,三皈五戒是人天乘,再加上十善法,再加上四禅八定,还是人天乘,你叫他修四谛、十二因缘法门,了生死出三界,那是小乘法门,大乘法门,还有权教,还有实教,必须使他各个都入于无余涅槃而灭度,四种烦恼都断尽,两种生死都了脱,这才是度了个众生。换一句话说,就是度一切众生都成佛,这发的第一心,这个话你看说得太高,你没有听到过,你把浅的当成深的了,刚才说的,你没有收过皈依徒弟,今天有一个居士来皈依你了,你心里欢喜得不得了,我今天度了一个众生,有人叫我师父了,那不是太浅了吗?人家来皈依,你以为把他度了,你还没度他,度他入无余涅槃,而灭度了没有呢?要度众生入于无余涅槃,这叫「第一心」。「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」,配到「长远心」,你发心要度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都叫他成佛,这是广大第一心,第一心,时间不够也不行,度众生你发的愿很大,你得脚踏实地的来度,度一个算一个,度二个算二个,那你要度无量无边众生,非长时间不行,你不发长远心,你这个心会退掉,刚才说你去度众生,众生不好惹啊,众生都是薄地凡夫,他会惹你生气、惹你生烦恼的,唉呀!我还是自己了生死吧!免生冤枉气,这样你还是退到小乘,要跟众生打交道不怕烦恼,一定要把众生度成佛,度「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」,要发长远心,这是第三个「长远心」。第四个心叫「不颠倒心」,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你发了广大心要度一切众生,发第一心,一切众生都度了,「皆令入无余涅槃」,而且发了长远心度了「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」,你有没有着了众生相?着了众生相,其心已颠倒,因众生根本没有相,你怎么着相,这不是颠倒吗?所以第四个心叫做「不颠倒心」。
这一段经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,这里面有四种心,第一是广大心,第二是第一心,第三是长远心,第四是不颠倒心,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你发了广大心要度一切众生,发第一心,一切众生都度了无余涅槃,而且发了长远心,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你着了众生相没有?着众生相,其心颠倒,这不是颠倒吗?这跟凡夫贪图五欲之乐,当然不可同日而语,但你还是个颠倒心,所以第四个心叫不颠倒心,众生根本没有相,你怎么着相呢?。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颠倒心,你度众生不能离众生相,这个心一颠倒,你虽然也是发菩提心度众生,你是权教菩萨,权教跟实教有什么不同呢?大家都是发菩提心,都是度众生的,权教菩萨着相,实教菩萨不着相。权教菩萨,我们一个薄地凡夫,看看《金刚经》,看弥勒菩萨偈颂,我们还会讲呢!权教菩萨没有我们高明吗?你不晓得,这是讲真的功夫,等你度众生的时候,你不着众生相,那个时候才是降伏妄心的功夫,现在只是在依文解义,只是在说明发菩提心要用这四种心,这四种心最后一个心,「不颠倒心」,不颠倒心就是度众生要离相,「离相度生」,这样子才能把妄想心降伏了,这是在讲理,事实上你的功夫还没有做,你去度众生看看,你才知道妄想心不容易降伏,刚才说你没有收过皈依徒弟,你今天收了一个,心里欢喜得不得了,要是皈依徒弟送你一个大红包,你欢喜得晚上睡觉都睡不着,你就知道那个东西染污人染污得厉害,不是贪图五欲六尘,你一着了度众生相的这个心,五欲六尘都在里面,因为你一着度众生的相,收了一个皈依徒弟就着这个相,出家人跟出家人为争徒弟闹烦恼,这样子很普通的事嘛,这一个徒弟是一个穷徒弟,你爱不爱要?到了寺里来一个红包、一个钱也不送,还吃了一顿饭走了,谁欢迎这个徒弟?那就说供养大红包的徒弟,这个师父爱,那个师父也爱,拉拉扯扯,这叫争徒弟,叫扭信徒,你的徒弟、你的信徒给他扭去了,这个寺院跟寺院结冤家,师父跟师父结冤家,都是不明白不颠倒心的道理,明白了,脚踏实地做,做到哪里,算到哪里,做多少,算多少,一定要往这个路上走。我收了多少徒弟,我没有着他的相,没有钱的徒弟,我很尊敬他,他来皈依就很不容易,他有善根;有钱的徒弟,我也不特别执着他,有钱的徒弟多供养一点红包,我三宝门中来,三宝门中去,我在三宝门中也要用钱,他供养我,我给他做功德,要照这个路上做,要问心无愧,这大家都要学着,讲到最高的道理,做功夫,你要脚踏实地的做,我时常讲,我道源是个讲经的法师,你说我老修行,我不高兴听,但是你说我没修行,我也不接受你这个批评,我实实在在往这个地方做,我哪里不修行呢?所以你懂得了最高道理,要脚踏实地做,做到哪里算哪里,这样依着最高的道理来做,就是修行,这叫依解起行,依着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来起这个行门,来做功夫,以上是弥勒菩萨的偈子前面两句,「广大第一常,其心不颠倒」。
再讲「利益深心住」,这样子你才得到真实的利益,真实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,深心是什么心呢?直达真心之本源,一直达到真心的本源上,就是真如实相的心,那叫「深心」,你了达了这真如实相里面根本就没有颠倒相,那你的心就安住了,降伏妄心,就是安住真心,叫做「利益深心住」。「此乘功德满」,「此乘」是指实教大乘,《金刚经》就是最上乘,他怎么不说权乘呢?权乘还要着众生相,实教大乘才不着众生相,所以这个功德你才能做得圆满。要发菩提心,包括这四种心,这就是弥勒菩萨不解释,我们只能解释一种道理,度众生要「离相度生」,《金刚经》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