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發菩提心,你來廣度衆生看看,一發菩提心,一度衆生,你就著衆生相。那還有我啊!這個我是細分的我,最高的一個我,管他怎麼樣高,怎麼樣細,它還不是個妄想心嗎?你度衆生,不要生心,不要動念,生心動念,不是個妄想心是什麼呢?你要曉得,這是最高、最細的一個妄想心,你這麼一聽,或你自己膽子小,就說:唉呀!我那夠得上呢?我的五欲、六塵的妄想心,都還沒有降伏住呢!你要曉得,我們能夠聽到《金剛經》,對《金剛經》生了信心,我們的善根深厚得很,你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,到下面經文會講到,不是在一佛、二佛、乃至叁、四、五佛面前種的善根,是于無量千萬佛面前所種的善根。也許你還會問:既然親近這麼多佛,何以到現在還在當衆生呢?就是你妄想心不能完全降伏,你把妄想心完全降伏了,老早成了佛,自己不要生自卑感,說我的資格不夠,夠不上,你要曉得,在末法時代,有幾個人發心學佛法?有幾個人能聽到《金剛經》呢?聽到《金剛經》,有幾個人發信心呢?講到下面經文會詳細的解釋,所以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。我們現在還是個大凡夫,貪圖五欲的心,執著六塵的心都還在啊!講那麼最高最細的話,你取法乎上,你要聽《金剛經》,叫你學那個最高最細的妄想心的道理,你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那個衆生相你都空掉,你不生心不動念,你貪圖五欲六塵的心,不降伏自然降伏了嘛!這叫取法乎上,這就是欲窮千裏目,更上一層樓,你想看一千裏路那麼遠的境界,你往最上的一層樓爬上去,爬到最上的一層樓,眼界就寬了,你不學這最高金剛經的道理,二乘人不是不修行,不修行他怎麼證得阿羅漢、辟支佛呢?修行都是冤枉費力,不執著,能回小向大還好,還得重新發菩提心;要是一執著,就是定性二乘,更害,永遠不能成佛。按法相宗講,定性二乘,永遠不能成佛,所以你就曉得,我們雖然是個薄地凡夫,雖然是有五欲六塵的妄想心,你學了《金剛經》,學了最高一層的道理,發心度無量衆生,不著衆生相,那麼你還貪圖五欲,還執著六塵嗎?自然不會了嘛!所以自己要發大乘心,不要自暴自棄,說我夠不上。這把降伏妄心的道理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文外之意,也把它料揀清爽,這也就是證明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,是個什麼方法呢?有四個字:「離相度生」,度衆生,要離衆生相,離衆生相,來度衆生,這個妄心降伏住了,一切妄心統統降伏住了,這是個最高最細的妄想心嘛!你看現在不學佛的衆生,他不了解這個道理,就是學佛的衆生,有幾個發菩提心的呢?所以勸諸位一定要真正發菩提心,發了菩提心,你去度衆生,那衆生不好度啊,你去跟衆生打打交道看看,你發心度他,他先惹你生氣,使你生煩惱,不要說你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你就辦一個佛學院,成就叁十幾個學生,也不是個簡單的事啊!怎麼樣呢?大家都是衆生,都是凡夫,學生是衆生,都以差別爲性,一個人一個性格,你就攝化這叁十幾個學生,也要你的功夫,但是你要以這個爲主,我只度這四十個人嗎?所以你就曉得你的心量太小了,那麼你爲什麼開佛學院,不多度一些衆生呢?因緣不夠,就是現在環境不夠,條件不夠,也就是因緣不夠,我想把全臺灣省的人都找來開個大學校,辦不到,不是不辦。我在小型的佛學院慢慢的辦起,度一個衆生是一個衆生,度兩個衆生是兩個衆生,那麼這樣子就把你的妄心降伏住。還有一個道理,就是你不要得少爲足,我辦了一個佛學院,我已經度了衆生了,甚至于再小,我收了一個皈依徒弟,也是度了一個衆生,你要曉得,你把衆生度到什麼樣子才算?「我皆令入于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才算度了個衆生,「入于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度了無量無數無邊,度這麼多的衆生,結果不著衆生相,妄想心一點沒有起來,這叫離相度生,降伏妄心的方法,釋迦佛講的開示,叫我們離相度生,這四個字記著。

  把文消通了,文外之意也講明白了,要是按彌勒菩薩的偈子,這一段經文是大乘的菩薩發的四種心,彌勒菩薩做的偈頌來解釋《金剛經》:「廣大第一常,其心不顛倒,利益深心住,此乘功德滿。」這一段文裏面,有四種大乘心,第一是廣大心,你發了大乘心,你要度衆生,度幾個呢?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」,這是「廣大心」。你把所有一切衆生之類度到那裏呢?「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都度他成佛,這是「第一心」,我就給他受個叁皈依,度一個衆生;我就給他受個五戒,度一個衆生,叁皈五戒是人天乘,再加上十善法,再加上四禅八定,還是人天乘,你叫他修四谛、十二因緣法門,了生死出叁界,那是小乘法門,大乘法門,還有權教,還有實教,必須使他各個都入于無余涅槃而滅度,四種煩惱都斷盡,兩種生死都了脫,這才是度了個衆生。換一句話說,就是度一切衆生都成佛,這發的第一心,這個話你看說得太高,你沒有聽到過,你把淺的當成深的了,剛才說的,你沒有收過皈依徒弟,今天有一個居士來皈依你了,你心裏歡喜得不得了,我今天度了一個衆生,有人叫我師父了,那不是太淺了嗎?人家來皈依,你以爲把他度了,你還沒度他,度他入無余涅槃,而滅度了沒有呢?要度衆生入于無余涅槃,這叫「第一心」。「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」,配到「長遠心」,你發心要度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都叫他成佛,這是廣大第一心,第一心,時間不夠也不行,度衆生你發的願很大,你得腳踏實地的來度,度一個算一個,度二個算二個,那你要度無量無邊衆生,非長時間不行,你不發長遠心,你這個心會退掉,剛才說你去度衆生,衆生不好惹啊,衆生都是薄地凡夫,他會惹你生氣、惹你生煩惱的,唉呀!我還是自己了生死吧!免生冤枉氣,這樣你還是退到小乘,要跟衆生打交道不怕煩惱,一定要把衆生度成佛,度「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,要發長遠心,這是第叁個「長遠心」。第四個心叫「不顛倒心」,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你發了廣大心要度一切衆生,發第一心,一切衆生都度了,「皆令入無余涅槃」,而且發了長遠心度了「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,你有沒有著了衆生相?著了衆生相,其心已顛倒,因衆生根本沒有相,你怎麼著相,這不是顛倒嗎?所以第四個心叫做「不顛倒心」。

  這一段經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,這裏面有四種心,第一是廣大心,第二是第一心,第叁是長遠心,第四是不顛倒心,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你發了廣大心要度一切衆生,發第一心,一切衆生都度了無余涅槃,而且發了長遠心,度了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你著了衆生相沒有?著衆生相,其心顛倒,這不是顛倒嗎?這跟凡夫貪圖五欲之樂,當然不可同日而語,但你還是個顛倒心,所以第四個心叫不顛倒心,衆生根本沒有相,你怎麼著相呢?。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顛倒心,你度衆生不能離衆生相,這個心一顛倒,你雖然也是發菩提心度衆生,你是權教菩薩,權教跟實教有什麼不同呢?大家都是發菩提心,都是度衆生的,權教菩薩著相,實教菩薩不著相。權教菩薩,我們一個薄地凡夫,看看《金剛經》,看彌勒菩薩偈頌,我們還會講呢!權教菩薩沒有我們高明嗎?你不曉得,這是講真的功夫,等你度衆生的時候,你不著衆生相,那個時候才是降伏妄心的功夫,現在只是在依文解義,只是在說明發菩提心要用這四種心,這四種心最後一個心,「不顛倒心」,不顛倒心就是度衆生要離相,「離相度生」,這樣子才能把妄想心降伏了,這是在講理,事實上你的功夫還沒有做,你去度衆生看看,你才知道妄想心不容易降伏,剛才說你沒有收過皈依徒弟,你今天收了一個,心裏歡喜得不得了,要是皈依徒弟送你一個大紅包,你歡喜得晚上睡覺都睡不著,你就知道那個東西染汙人染汙得厲害,不是貪圖五欲六塵,你一著了度衆生相的這個心,五欲六塵都在裏面,因爲你一著度衆生的相,收了一個皈依徒弟就著這個相,出家人跟出家人爲爭徒弟鬧煩惱,這樣子很普通的事嘛,這一個徒弟是一個窮徒弟,你愛不愛要?到了寺裏來一個紅包、一個錢也不送,還吃了一頓飯走了,誰歡迎這個徒弟?那就說供養大紅包的徒弟,這個師父愛,那個師父也愛,拉拉扯扯,這叫爭徒弟,叫扭信徒,你的徒弟、你的信徒給他扭去了,這個寺院跟寺院結冤家,師父跟師父結冤家,都是不明白不顛倒心的道理,明白了,腳踏實地做,做到哪裏,算到哪裏,做多少,算多少,一定要往這個路上走。我收了多少徒弟,我沒有著他的相,沒有錢的徒弟,我很尊敬他,他來皈依就很不容易,他有善根;有錢的徒弟,我也不特別執著他,有錢的徒弟多供養一點紅包,我叁寶門中來,叁寶門中去,我在叁寶門中也要用錢,他供養我,我給他做功德,要照這個路上做,要問心無愧,這大家都要學著,講到最高的道理,做功夫,你要腳踏實地的做,我時常講,我道源是個講經的法師,你說我老修行,我不高興聽,但是你說我沒修行,我也不接受你這個批評,我實實在在往這個地方做,我哪裏不修行呢?所以你懂得了最高道理,要腳踏實地做,做到哪裏算哪裏,這樣依著最高的道理來做,就是修行,這叫依解起行,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來起這個行門,來做功夫,以上是彌勒菩薩的偈子前面兩句,「廣大第一常,其心不顛倒」。

  再講「利益深心住」,這樣子你才得到真實的利益,真實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,深心是什麼心呢?直達真心之本源,一直達到真心的本源上,就是真如實相的心,那叫「深心」,你了達了這真如實相裏面根本就沒有顛倒相,那你的心就安住了,降伏妄心,就是安住真心,叫做「利益深心住」。「此乘功德滿」,「此乘」是指實教大乘,《金剛經》就是最上乘,他怎麼不說權乘呢?權乘還要著衆生相,實教大乘才不著衆生相,所以這個功德你才能做得圓滿。要發菩提心,包括這四種心,這就是彌勒菩薩不解釋,我們只能解釋一種道理,度衆生要「離相度生」,《金剛經》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