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上說得很明顯,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你能把這道理講清楚,那就講得很高明,沒有講錯了。但是裏面的四種心,我們看不出來,講到彌勒菩薩解釋有四種心,我們就要小心謹慎,你還沒有學會講經,學會講經是不是講得人家愛聽,學會了講經人家愛聽,在哪裏開講經法會,聽衆座無虛席,就是講堂裏沒有一個空位置,你自己起不起貢高我慢?起貢高我慢,你不是顛倒嗎?指著《金剛經》講,你真正懂得《金剛經》了嗎?我懂得,我《金剛經》講得最好,你正是沒有懂得,你說的《金剛經》不是著相嗎?實實在在我們都是學佛說法,學多少算多少,所以法華經上講,「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」,諸法實相就是理體,誰能把它究竟呢?除了佛就是佛,唯佛與佛,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,還沒有完全究竟。我們一個凡夫學講經,怎麼能說你懂得了呢?這樣你才能進步;你一說我懂了,你就不進步了,就拿道源說吧!我講經講了幾十年,光《金剛經》前天你們訓導主任仁光法師算一算,據他知道的已經講了十二遍了,《心印疏》、《新眼疏》這兩部注解,每講一遍,我看一遍,到現在可能是第十叁遍了,這兩部注解我還是看的,因爲你看得熟你才能講得熟,而且有過去沒有發現的道理,一看,又發現了一個道理,所以你不可粗心大意,認爲你已經會講經了,那你自生障礙,這樣的法師有的是,這個經本子拿起來就講,這還有什麼呢?你想想,你這個心是不是對于佛法不起恭敬心?對于佛法起了輕忽心,你拿起來就講,這沒有什麼?這不是把佛法太輕視了?等覺菩薩還沒有完全了解,你完全了解了嗎?你不小心謹慎好好的研究,道理怎麼能研究透徹?道理沒有研究透徹,怎麼能啓發真實的修行心,腳踏實地的用功夫?這是勸諸位修行的幾句話。

  把這四種心要配到經文上,要配得清清爽爽,第一、廣大心,就是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」,我統統要度他們,這是廣大心。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令他入無余涅槃,令他成佛,這是第一心。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,你度那麼多衆生,時間短怎麼行呢?一定要發長遠心,才不會退墮你的菩提心,這是要發長遠心。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配到不顛倒心,要把它配得清清楚楚。

  下面第叁小科就要征釋,征問解釋,釋迦佛講到這裏自己征問自己解釋,再看著經文。

  己叁、征釋

  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

  「何以故?」征問起來,沒有人問,釋迦佛自己征問起來,「須菩提!」叫一聲當機者,你要注意聽到,「若菩薩有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以下是解釋,「何以故?」是個什麼原故?什麼理由?問我,我度了那麼多的衆生,爲什麼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?我們上面講的衆生是性空,生佛體同,現在由佛自己解釋,佛自己解釋更親切,你要是個菩薩,你不應該「有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」,你要是有這四個相,「即非菩薩」,你不叫個菩薩,這樣說得很懇切,也是帶著開示。先解釋這四種相,你要知道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的四種相,合起來就是「我相」,這個「我相」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「我相」,不是凡夫那個普通的我執之相,不是那個相。我們起我執,著我相,就是把五蘊合和假的當作真實的我,我們的身體外面有個色蘊,我們的心受想行識四個蘊,合起來叫做五蘊,五蘊合起來有一個假我的相,我們凡夫把它當成真實的,這就起了我執,著了我相,起了我執這才生煩惱,一切煩惱的根本,都從我執起的,不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我相」。爲什麼呢?因爲《金剛經》上的當機者,一種是大心凡夫上根利智的人,一種是二乘證了阿羅漢果,證到辟支佛果的人,阿羅漢、辟支佛把我執斷掉,把煩惱障斷掉了,他哪裏還會把五蘊假合的我,當成真實的我呢?那麼《金剛經》上解這四種相,是怎樣解的呢?你要注意著,不能解到普通的我執我相上,這就是最高的一個我執我相,最細微的我執我相,連阿羅漢都沒有覺察到,他把那粗分的我執斷掉了,這個細分的我執沒有斷掉,你們聽過《賢首五教儀》,煩惱不是有粗分、細分嗎?粗分的我執他把它斷掉了,細分的我執沒有斷掉,他就入無余涅槃去了,他不肯度衆生,現在回小向大,要勸你發菩提心度衆生了,這個「我相」就起來了,什麼是「我相」呢?我是個能度的人,我爲能度,我要發菩提心,我要度衆生,開頭就是個我,能度衆生的這個相,就是「我相」。對著「我相」,就叫「人相」,人是所度者,我今天度了一個人,度了兩個人,那這個人是所度的相。「衆生相」,就是差別相,你能度,你說法不能說一種法,因爲衆生根機不一,你說的有種種法,有種種法的差別相,這叫做「衆生相」,你所度的衆生呢?衆生差別爲性,所度的衆生一個衆生一個性,也有「衆生相」,「衆生相」就是能度所度的差別相。「壽者相」,是執著不舍的一個相,我們凡夫執著「壽者相」,就是執著生命的命根的相,你什麼都貪,貪的最厲害的就是自己的命,等到了要命的境界現前了,你什麼都可以舍掉,包括不動産房屋、田地,動産黃金、白銀,以及現在說的鈔票等,還有家親眷屬,這都屬于你所貪所愛的,但是境界現前要命的時候,你只逃命,房屋、田地你不要了,所有的黃金、白銀、鈔票等,還有家親眷屬,都不要了,要逃命,但要保住這命根子,這個執著是不會舍掉的,這是個凡夫,這地方是拿來做譬喻,但實教菩薩要把「壽命相」棄掉,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個什麼佛法告訴衆生聽,衆生跟我學了佛法,怎麼樣能得真實利益,你一執著,就叫做「壽者相」。中國佛教大乘八宗,各有一個教衆生了生死的方法,比如淨土宗要傳淨土法門,教衆生念阿彌陀佛,禅宗要教衆生參話頭,教衆生明心見性,才了生死,那麼我是傳淨土宗的,我要教我的信徒,都念阿彌陀佛,耶!他親近第二個善知識,人家講禅宗講得很好,他信禅宗去了,唉呀!我聽見就氣,這是什麼道理呢?執著你那個法,是度衆生了生死的一個妙法,除了淨土法門再不能了生死,那麼一取執著,這叫壽者相,有法授受,有一個法門我傳授給你,你接受下來,這不是法執嗎?這個法執,還是我執起的,這叫「壽者相」,合起來就是一個「我相」。剛才講過了,不是凡夫執著五蘊和合假的那個粗分的我相,這是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度衆生起的「我相」,起的「我相」很細微,阿羅漢還不知道,但是你一度衆生,就覺察到了,我爲能度,這是個「我相」,對方那個衆生,是我所度,這是個「人相」,能度所度的衆生不一,根機不一,種種差別,這叫做「衆生相」,你再執著不舍,這叫「壽者相」。這四個相合起來了,還是一個「我相」,雖然說是微細,還是個我執。你連個權教都還趕不上呢!你還能當實教菩薩嗎?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,你假若有「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你不是個菩薩,這一句話開示得很嚴重,也就是叫我們記清楚,不然,你學大乘佛法,你著了這四種相,天天發願度衆生,天天說法度衆生,天天著衆生相,著說法的相,那你還是個菩薩嗎?你天天著相,你怎麼能成佛呢?因不對,果都不對,「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。」所以一定有個清淨心,發願度一切衆生,這是要的,但是你要曉得,沒有衆生可度,你懂得沒有衆生可度了,那四種相自然不起,衆生是所度的,沒有所度的相,那你起能度的心作什麼?既沒有能度,沒有所度,中間還有什麼授受的法,執著不舍呢?這才是心清淨了,心清淨了,成佛的因心對了、正確了,那你將來一定能夠證到佛果。征釋這一科講到這裏,把戊一、降心之方這一科講完了。

  現在講到第四分妙行無住,要修大乘的行門,是不可思議的行門,叫做妙行,妙者,不可思議也,妙行無住,怎樣才叫妙行呢?行布施而不住相,叫做「無住行施」,這個就是安住真心的一個方法。再先分科,戊一、降心之方那一科講完了,戊二、講住心之方,下面再分叁科,己一、正示其方,正當開示住心的方法,下面再分叁科,庚一、標示,庚二、指釋,庚叁、結示。先講標示,標舉顯示出來,再指著加以解釋,再總結。

  【妙行無住分第四

   戊二、住心之方(分叁,己一、正示其方,己二、征釋其意,己叁、勸如教住)

  己一、正示其方(分叁,庚一、標示,庚二、指釋,庚叁、結示)  

  庚一、標示

  複次,須菩提!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,行于布施。

  再看著經文,「複次,須菩提」,「複次」,「複」是重複,「次」是次第,重複次第,又叫一聲「須菩提!」就是前面說了一段,再說一段,這叫「重複」,有個次第,說了第一段降心之法,應該說第二段住心之方,重複次第,又叫一聲當機者「須菩提!」記著,叫「須菩提」,就是叫我們,叫我們都要注意。「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,行于布施。」這就是標示,「菩薩」也就是帶著「摩诃薩」,你是個菩薩摩诃薩,你對一切法,這個「法」,就是指著一切法,「應無所住」,「住」就是住著,住著就是執著,你對一切法,都不應當執著,應該先破我執,後破法執,這就是個法執。大乘菩薩用功,它是兩種執,道理一起學,用功要破一起破,破起來還是先破我執,後破法執。前面遠離了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,那個微細的我執都破掉了,妄心降伏了,真心還沒有安住,還有一個法執在。所以你這個法執怎麼起的呢?你對一切法,起了執著;于一切法都無所住,都不應該執著。「行于布施」,對于一切法不執著,是怎麼樣的不執著呢?你行布施的時候,你不起執著,下面再加以解釋,叫指釋。

  庚二、指釋

  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