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上说得很明显,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你能把这道理讲清楚,那就讲得很高明,没有讲错了。但是里面的四种心,我们看不出来,讲到弥勒菩萨解释有四种心,我们就要小心谨慎,你还没有学会讲经,学会讲经是不是讲得人家爱听,学会了讲经人家爱听,在哪里开讲经法会,听众座无虚席,就是讲堂里没有一个空位置,你自己起不起贡高我慢?起贡高我慢,你不是颠倒吗?指着《金刚经》讲,你真正懂得《金刚经》了吗?我懂得,我《金刚经》讲得最好,你正是没有懂得,你说的《金刚经》不是着相吗?实实在在我们都是学佛说法,学多少算多少,所以法华经上讲,「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」,诸法实相就是理体,谁能把它究竟呢?除了佛就是佛,唯佛与佛,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,还没有完全究竟。我们一个凡夫学讲经,怎么能说你懂得了呢?这样你才能进步;你一说我懂了,你就不进步了,就拿道源说吧!我讲经讲了几十年,光《金刚经》前天你们训导主任仁光法师算一算,据他知道的已经讲了十二遍了,《心印疏》、《新眼疏》这两部注解,每讲一遍,我看一遍,到现在可能是第十三遍了,这两部注解我还是看的,因为你看得熟你才能讲得熟,而且有过去没有发现的道理,一看,又发现了一个道理,所以你不可粗心大意,认为你已经会讲经了,那你自生障碍,这样的法师有的是,这个经本子拿起来就讲,这还有什么呢?你想想,你这个心是不是对于佛法不起恭敬心?对于佛法起了轻忽心,你拿起来就讲,这没有什么?这不是把佛法太轻视了?等觉菩萨还没有完全了解,你完全了解了吗?你不小心谨慎好好的研究,道理怎么能研究透彻?道理没有研究透彻,怎么能启发真实的修行心,脚踏实地的用功夫?这是劝诸位修行的几句话。
把这四种心要配到经文上,要配得清清爽爽,第一、广大心,就是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」,我统统要度他们,这是广大心。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令他入无余涅槃,令他成佛,这是第一心。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」,你度那么多众生,时间短怎么行呢?一定要发长远心,才不会退堕你的菩提心,这是要发长远心。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配到不颠倒心,要把它配得清清楚楚。
下面第三小科就要征释,征问解释,释迦佛讲到这里自己征问自己解释,再看着经文。
己三、征释
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
「何以故?」征问起来,没有人问,释迦佛自己征问起来,「须菩提!」叫一声当机者,你要注意听到,「若菩萨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」以下是解释,「何以故?」是个什么原故?什么理由?问我,我度了那么多的众生,为什么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?我们上面讲的众生是性空,生佛体同,现在由佛自己解释,佛自己解释更亲切,你要是个菩萨,你不应该「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」,你要是有这四个相,「即非菩萨」,你不叫个菩萨,这样说得很恳切,也是带着开示。先解释这四种相,你要知道,这是《金刚经》上的四种相,合起来就是「我相」,这个「我相」就是《金刚经》上的「我相」,不是凡夫那个普通的我执之相,不是那个相。我们起我执,着我相,就是把五蕴合和假的当作真实的我,我们的身体外面有个色蕴,我们的心受想行识四个蕴,合起来叫做五蕴,五蕴合起来有一个假我的相,我们凡夫把它当成真实的,这就起了我执,着了我相,起了我执这才生烦恼,一切烦恼的根本,都从我执起的,不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我相」。为什么呢?因为《金刚经》上的当机者,一种是大心凡夫上根利智的人,一种是二乘证了阿罗汉果,证到辟支佛果的人,阿罗汉、辟支佛把我执断掉,把烦恼障断掉了,他哪里还会把五蕴假合的我,当成真实的我呢?那么《金刚经》上解这四种相,是怎样解的呢?你要注意着,不能解到普通的我执我相上,这就是最高的一个我执我相,最细微的我执我相,连阿罗汉都没有觉察到,他把那粗分的我执断掉了,这个细分的我执没有断掉,你们听过《贤首五教仪》,烦恼不是有粗分、细分吗?粗分的我执他把它断掉了,细分的我执没有断掉,他就入无余涅槃去了,他不肯度众生,现在回小向大,要劝你发菩提心度众生了,这个「我相」就起来了,什么是「我相」呢?我是个能度的人,我为能度,我要发菩提心,我要度众生,开头就是个我,能度众生的这个相,就是「我相」。对着「我相」,就叫「人相」,人是所度者,我今天度了一个人,度了两个人,那这个人是所度的相。「众生相」,就是差别相,你能度,你说法不能说一种法,因为众生根机不一,你说的有种种法,有种种法的差别相,这叫做「众生相」,你所度的众生呢?众生差别为性,所度的众生一个众生一个性,也有「众生相」,「众生相」就是能度所度的差别相。「寿者相」,是执着不舍的一个相,我们凡夫执着「寿者相」,就是执着生命的命根的相,你什么都贪,贪的最厉害的就是自己的命,等到了要命的境界现前了,你什么都可以舍掉,包括不动产房屋、田地,动产黄金、白银,以及现在说的钞票等,还有家亲眷属,这都属于你所贪所爱的,但是境界现前要命的时候,你只逃命,房屋、田地你不要了,所有的黄金、白银、钞票等,还有家亲眷属,都不要了,要逃命,但要保住这命根子,这个执着是不会舍掉的,这是个凡夫,这地方是拿来做譬喻,但实教菩萨要把「寿命相」弃掉,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个什么佛法告诉众生听,众生跟我学了佛法,怎么样能得真实利益,你一执着,就叫做「寿者相」。中国佛教大乘八宗,各有一个教众生了生死的方法,比如净土宗要传净土法门,教众生念阿弥陀佛,禅宗要教众生参话头,教众生明心见性,才了生死,那么我是传净土宗的,我要教我的信徒,都念阿弥陀佛,耶!他亲近第二个善知识,人家讲禅宗讲得很好,他信禅宗去了,唉呀!我听见就气,这是什么道理呢?执着你那个法,是度众生了生死的一个妙法,除了净土法门再不能了生死,那么一取执着,这叫寿者相,有法授受,有一个法门我传授给你,你接受下来,这不是法执吗?这个法执,还是我执起的,这叫「寿者相」,合起来就是一个「我相」。刚才讲过了,不是凡夫执着五蕴和合假的那个粗分的我相,这是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度众生起的「我相」,起的「我相」很细微,阿罗汉还不知道,但是你一度众生,就觉察到了,我为能度,这是个「我相」,对方那个众生,是我所度,这是个「人相」,能度所度的众生不一,根机不一,种种差别,这叫做「众生相」,你再执着不舍,这叫「寿者相」。这四个相合起来了,还是一个「我相」,虽然说是微细,还是个我执。你连个权教都还赶不上呢!你还能当实教菩萨吗?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你假若有「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」你不是个菩萨,这一句话开示得很严重,也就是叫我们记清楚,不然,你学大乘佛法,你着了这四种相,天天发愿度众生,天天说法度众生,天天着众生相,着说法的相,那你还是个菩萨吗?你天天着相,你怎么能成佛呢?因不对,果都不对,「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。」所以一定有个清净心,发愿度一切众生,这是要的,但是你要晓得,没有众生可度,你懂得没有众生可度了,那四种相自然不起,众生是所度的,没有所度的相,那你起能度的心作什么?既没有能度,没有所度,中间还有什么授受的法,执着不舍呢?这才是心清净了,心清净了,成佛的因心对了、正确了,那你将来一定能够证到佛果。征释这一科讲到这里,把戊一、降心之方这一科讲完了。
现在讲到第四分妙行无住,要修大乘的行门,是不可思议的行门,叫做妙行,妙者,不可思议也,妙行无住,怎样才叫妙行呢?行布施而不住相,叫做「无住行施」,这个就是安住真心的一个方法。再先分科,戊一、降心之方那一科讲完了,戊二、讲住心之方,下面再分三科,己一、正示其方,正当开示住心的方法,下面再分三科,庚一、标示,庚二、指释,庚三、结示。先讲标示,标举显示出来,再指着加以解释,再总结。
【妙行无住分第四】
戊二、住心之方(分三,己一、正示其方,己二、征释其意,己三、劝如教住)
己一、正示其方(分三,庚一、标示,庚二、指释,庚三、结示)
庚一、标示
复次,须菩提!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。
再看着经文,「复次,须菩提」,「复次」,「复」是重复,「次」是次第,重复次第,又叫一声「须菩提!」就是前面说了一段,再说一段,这叫「重复」,有个次第,说了第一段降心之法,应该说第二段住心之方,重复次第,又叫一声当机者「须菩提!」记着,叫「须菩提」,就是叫我们,叫我们都要注意。「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。」这就是标示,「菩萨」也就是带着「摩诃萨」,你是个菩萨摩诃萨,你对一切法,这个「法」,就是指着一切法,「应无所住」,「住」就是住着,住着就是执着,你对一切法,都不应当执着,应该先破我执,后破法执,这就是个法执。大乘菩萨用功,它是两种执,道理一起学,用功要破一起破,破起来还是先破我执,后破法执。前面远离了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那个微细的我执都破掉了,妄心降伏了,真心还没有安住,还有一个法执在。所以你这个法执怎么起的呢?你对一切法,起了执着;于一切法都无所住,都不应该执着。「行于布施」,对于一切法不执着,是怎么样的不执着呢?你行布施的时候,你不起执着,下面再加以解释,叫指释。
庚二、指释
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