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
「所谓」,就是指释之词,行布施的时候,不住于一切法,都是什么法呢?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不住于六尘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是三界以内的,叫十八界的法。这单说六尘,包括了六根、六识,为什么说六尘呢?这是讲你所布施的东西,所布施的物品,布施就是:财物布施,法布施,无畏布施。用钱财布施,属于色尘;法布施,属于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「法尘」;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,是无畏施,还是不能离开这六尘。无论你行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施,都离不开六尘的境界,你要行布施,你不着相,不住六尘境界,也就是不住一切法,一切法包括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。这六尘的境界是世间法;出世间法,你一执着,还是法尘,还是没有离开六尘的境界,所以说要远离六尘,你来行布施,这样一切法你就不会执着了。
这个地方就要料拣了,大乘菩萨要去弘扬大乘佛法,要弘扬六度法门,由六度广开叫六度万行。《金刚经》怎么只讲叫我们行布施呢?六度只讲一度呢?这个要看弥勒菩萨的解释,弥勒菩萨的偈颂,你一看就知道。布施一度包括六度,六度包括万行,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,六度再合起来,就是一个布施度。弥勒菩萨的偈子上讲:「檀义摄于六,资生无畏法,此中一二三,是名修行住。」「檀义摄于六」,「檀」梵语叫檀那,中国话叫「布施」,它的义理摄于六度,叫「檀义摄于六」。布施一度,可分为三种布施,第一、资生布施,资生者资养生命,就是财布施,用财布施干什么?资养众生的生命,众生没有钱财,不能活他的命,资生就是资养生命的布施。第二、无畏布施,众生遭了灾难,你去救苦救难,这叫无畏布施,众生有了畏惧,叫他无畏惧,你布施给他无畏。第三、法布施,众生不了解佛法,你得讲佛法给他听,这叫「法布施」,以上是「资生无畏法」。「此中一、二、三」,即这三种布施,一摄一、二摄二、三摄三,摄什么呢?摄六度,看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,我画了一个表,很清爽,第一、资生布施就是财布施,财布施就摄布施度。第二、无畏布施,摄持戒度、忍辱度。持戒、忍辱怎算是无畏施呢?「持戒」,杀、盗、淫、妄都要戒掉,这是四根本戒,你不持戒,这四种你去做,都是害众生的。杀,杀害众生的生命;盗,偷盗众生的财物;淫,邪淫众生;妄,妄语,欺骗众生,这都是害众生的,众生看见你就害怕,生了畏惧之心。所以我要行菩萨道,先持四根本戒,我一持戒,我不杀,众生看见我他不害怕。我不偷盗,众生看见我不害怕,要是这个人是个贼,他一来的时候,你就害怕,来的这个人是个贼,注意,要偷东西,你不害怕吗?那个杀生害命的众生,令众生更生畏惧,那个杀猪的人,一天到晚,以杀生为他的职业,他满身都是凶恶之气,狗要是卧倒在那儿睡觉,那个杀猪的人,从它身旁一走过,狗就惊醒,你就知道他那凶恶之气厉害,众生看见他生畏惧。不杀,众生无畏,不偷盗,不淫,邪淫男女,这个人品行不端正,犯邪淫,哪个人不害怕他呢?他要扰乱人家的家庭,所以不淫,令众生不生畏惧。说话真实,不妄语,众生不会害怕你,你说话最可靠,这样众生见你无所畏惧,这个无所畏惧就是你布施给他的,持戒,就是无畏布施。忍辱,众生骂我,我不还口;众生打我,我不还手,甚至于丧失生命,我不报复众生,众生见了我,他不会害怕,害怕就是畏惧,忍辱,就是令众生不生畏惧,所以无畏施包括持戒度、忍辱度。法布施呢?包括三个度,法布施第三个布施,三摄三,摄下面三个度: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你要做法布施,你必须勇猛精进,懈怠放逸的人,不能当法师;没有禅定功夫的人,不能当法师;没有般若智慧的人,不能当法师。所以你天天讲经说法给众生听,一定得有精进度,得有襌定度,得有般若度,第三个法布施,摄这三个度。一摄一,二摄二,三摄三,这三个布施摄六度,六度广开就是万种行门,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法门,六度法门再合起来,就是三种布施,三种布施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。你把这个帐算清爽,你要学会说,学会讲,讲得很清爽,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说,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布施,也就是不住一切法而行六度,而行万行,包括六度万行,都在布施里面。下面就指释了,「所谓不住色布施」,不要着六尘,你不着六尘,也就是不要着六根、六识的相,十八界的相都不着。
庚三、结示
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!
「须菩提」,佛再叫一声当机者,你要注意啊!「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!」为什么叫你行布施,而不住六尘呢?因为你是要发心做菩萨,菩萨应当如是布施;反过来说,社会上不学佛法的人,也做佛的事业,他也行布施,但是,他只会行财布施,无畏布施,可能带着行,救灾就难,法布施,决定不了解,他都是住相的。你既然是个菩萨,应该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,不住六尘之相,不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之相,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。
己二、征释其意
何以故?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!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须菩提!南西北方,四维上下虚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
「何以故?」再加以征释了。「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!」那么我们听佛的开示,你叫我们行布施,这就是个难得的事了,但是好因要得好报,你怎么叫我们不住相呢?叫我们不住相,我们没有住相的因,将来能得好的结果吗?那不是因也空,果也空吗?初发大乘心的人,还有这个执着在,佛就迎合他们的根机说,初发大乘心,初发布施心的人,你不要怕落了空,我告诉你「不住相布施」,正是叫你得了无量的福报的,不是叫你的福报落空,行了半天布施,结果没有得到什么好处、利益。不是这样,你得到无量的福报,「其福德不可思量」,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,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?「不可思量」,恐怕你不了解,再给你说一个比喻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」「于意云何?」「于」作「在」字讲,「意」就是你的心里,在你心意之下,以为如何?「东方虚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,虚空分东南西北,四维上下,先说东方,「东方虚空」,可不可以思量?那个东方虚空有多少宽、多少大?须菩提就答:「不也,世尊!」这道理很容易了解,东方的虚空怎么可以思量它多么宽、多么大呢?说它又多少尺、多少丈?说它有多少里也算不来啊!《金刚经》上两个「不」字连在一起,一个是问,一个是答。上面的「不」字念「否」,是佛问的,下面的「不」字,念「弗」,是「舍利弗」的「弗」,「不」,就是不可以思量,「世尊」,称呼一声,也就是「不可以思量啊!世尊。」佛再叫一声「须菩提!」「南西北方,四维上下虚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这就是顺着中国的文法,把九方合起来说了,南方、西方、北方,四维,就是四个角,四个角就是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为四维,再加上方、下方,合起来为九方。这九方的虚空可思量否?「不也,世尊!」东方那一方的虚空就不可思量,这九方的虚空也一样不可思量的啊,世尊。
下面佛就把它合到法上了,「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」你这个初发心的菩萨,我劝导你,叫你行布施不住相,你得到的福德,等于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。讲到这里,就要合到法上,这就是要开示最初要发大乘心的人,实际究竟讲起来,你着个福德之相还是着相,这就是真实法门里面,还带着有权巧,大乘初发心的人,他要行布施,他总是想得个福德,这个福德之相一时空不了,空不了佛就说,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,你应该「无住相布施」,那个福德就跟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一样。在这个地方,《金刚经》第一次明文,说「不住相」,要离相度生,度众生要离开相,说不住相,要无住布施,不要住相而来行布施,实际就是要我们不要落到偏空那一方面去。佛说得很明白,你可以得到无量福德,怎么会落到空呢?所以学《金刚经》的人,念到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」这个句子很多,他以为就是空相,结果落个空空洞洞的空,这算了解了《金刚经》吗?不晓得《金刚经》讲的空是真空,真空即是妙有,它不是落于偏空,不是落于断灭空,这个地方不是很明显吗?得到无量福德,怎么落到空呢?这下面再把它结释一下。
己三、劝如教住
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
「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」「教」就是佛说的言教,佛说的话、语言,叫做「教」,佛的言教。「但应如所教住」,我怎样讲,你怎样听,你不是请问:云何安住其真心吗?我教你怎样无住相布施,就是安住真心的一个妙方。你要是了解到究竟的道理,那你自然会修行了,天天行布施,天天不着相,你还是个刚刚初发心的菩萨,这个不着相的心,一时空不干净,你应该依教奉行,我教你怎么做,你就怎么做,「但应如所教住」,但应如世尊的言教,来安住你的真心,「住」就是安住,安住你的真心,就这样你做下去,真心绝对会安住。不是你安住真心,你跑到山上住山、住洞,离开人群安住真心,这样你的真心怎么能安得住呢?你没有对着外边的境界磨炼嘛!要你天天跟众生打交道,天天行布施,行布施你没有众生,怎么行布施呢?天天行布施,天天度众生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结果不着相,你的真心没有走动,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。讲到这里把戊二、住心之方这一科讲完了,接着讲兼释伏疑。
先看科文,戊三、兼释伏疑,潜伏在初发心菩萨的心里有一种疑惑,要兼带着解释伏疑,这科文很不好懂,再分二小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