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科,己一、释因生疑,先解释因无住行施而生的疑惑。己二、防转成疑,要防护着他再转生一个疑惑心。这个科文难懂,你必须得看《新眼疏》,《新眼疏》为什么订这难懂的科文呢?是依着弥勒菩萨的偈颂解释的,弥勒菩萨这样解的,众生有这个疑惑,这个众生还不是普通的众生,而是发心菩萨。先讲「己一、释因生疑」的科文,他听说无住布施,就潜伏在心里面有一个疑惑,佛知道就要替他解开,布施一法,有上施,有下施,上施诸佛,下施众生。我们现在对于上施诸佛,不用施字,是用上供养诸佛,因为供养也就是施,这个地方就是讲布施一法,有上施有下施,下施众生,我们不住相,这个可以了解,因为众生他是个凡夫,我们一住了众生的相,那是个有漏之因,因此不应该。但是我们上施诸佛,诸佛是无漏之果,我们种这个无漏之因,怎么不能种呢?就是从这地方生个疑,佛就给他解释,解释你上施诸佛,也不要住相,因为你一着相,你证不得如来法身。那么你想证得佛果,是证得法身佛果,不是证得应化身佛果,这样他转生一个疑惑,应化身佛果为什么不能住相?因为应化身,是应机变化出来的,他也是无常之法,他有生有灭,等到涅槃以后没有了,所以不能住应化身的相。那么报身佛呢?报身佛是修无漏之因,证得无漏果,这个报身佛是常住的啊,为什么也不能住报身佛的相呢?佛就跟他说:报身佛的相也不能住,因为报身佛他是依着法身显的相,他是为十地菩萨的机现出来的,那个相还是虚妄之相。他再转生一个疑,那么究竟没有佛了?不是没有佛,没有应化身着相的佛,也没有着相的报身佛,但是法身佛是有的,你能远离应化身的佛相,远离报身佛的相,一切不执着,你才能证到法身如来。这就是戊三、兼释伏疑这一科,《新眼疏》你一定要看,你不看那真是太可惜了!没有发现《新眼疏》,《金刚经》经文的段落,都弄不清爽,尤其弥勒菩萨八十偈颂,更不容易懂。你要研究《金刚经》,一定要看《心印疏》和《新眼疏》,再看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,你不要看其他的注解,什么五十三家注、百家注,都不灵光,这些注解,解了半天,也弄不清爽,尤其是现在新出版的《金刚经》注解,更是随便说、随便讲,他知道多少,说多少,它能超过《心印疏》?它能超过《新眼疏》?不会超过,你要相信,我是个过来人,我是个识途老马,我指导你们的路子,不会错误。
己一、防转成疑,这科再分二科,庚一、防报相可住疑,防这个报相可住的疑惑,庚二、防究竟无佛疑,防究竟无佛的疑惑,讲到这里如理实见分就完了。
现在讲解经文,讲解经文好讲,你非看《新眼疏》不可,《新眼疏》是依着弥勒菩萨解释的,如理实见分第五,昭明太子说,你依着实相之理见到法身如来,这叫如理实见。
【如理实见分第五】
戊三、兼释伏疑(分二,己一、释因生疑,己二、防转成疑)
己一、释因生疑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」佛叫一声当机者,就是叫我们都注意,在你的心意之下以为怎么样?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这是解释第一个疑惑,上施诸佛,就是上供养诸佛,也不能住相,佛是无漏之果,我们配无漏之因,怎么错了呢?你要晓得,你要配无漏之因,想证法身如来,你现在所住的佛相,是应化身,尤其世尊对着须菩提说法的这尊佛,就是应化身佛呀!须菩提!在你的心意之下以为怎么样?「云何?」就是以为怎么样?「可以身相见如来?」「身」,丈六金身,「相」,三十二相,「如来」,法身如来。我现在跟你面对面,我就是个佛,但是我是个应化身佛,我是对小乘说,我就是个佛,我就是个报身佛,我就是个法身佛;对于大乘说,我是个应化身佛,我这应化身佛,也不简单,我的身体是丈六金身,我的相是三十二种大人相,但是虽然是超过一切凡夫的相好,可是你就可以依这个丈六金身、三十二相,见到法身如来吗?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!」佛这一问,须菩提开悟了,须菩提老早就开悟,他是替我们迷、替我们问,也就是经佛这一问,我们更上一层楼。哦!丈六金身,三十二相应化身佛,他是有生灭无常之相,那怎么是法身如来呢!不能着这个相,我们供养应化身佛,一着相,都变成有漏之因,哪里是无漏之因呢!这个疑惑就给破了,所以经过佛这一问,须菩提就说:「不也,世尊!」不可以啊,不可以丈六金身卅二相,得见到法身如来。「何以故?」须菩提自已解释,我为什么这样说呢?「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如来所说的身相,所说的丈六金身、卅二相,可不是那个法身、那个实相,这样解释消文,上面的「身相」是丈六金身、卅二相,下面的「身相」是法身实相。如来说的丈六金身、卅二相,不是那个法身,不是实相,「即非身相」。那怎么能是如来呢?怎么能见到如来呢?恐怕他再转生一个疑惑,既然应化身佛不可着相,我着相去供养报身吧!
己二、防转成疑(分二,庚一、防报相可住疑,庚二、防究无佛疑)
庚一、防报相可住疑
佛告须菩提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
下面佛告诉须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」这就推进一层,按文字上解释,你既然把佛相给打破了,要知道学佛的人,最难破的相,就是佛相、法相,认为学佛、学法,不执着怎么学呢?这一执着,要把它破掉很难很难!现在就是先破佛相,既然能够破掉不执着了,由这个不执着佛相,把它推广开来,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诸法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」要离一切相,这是按文字推广开来,按他的怀疑,连报身佛的相也是虚妄的,报身佛的相,他是在无量劫修无漏之因,修成的功德,他是应十地菩萨的机,等觉菩萨之机示现的,因为那些菩萨还有无明没有断尽,他还有相,那报身佛就给他现个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好有无量庄严。其实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等十地菩萨慢慢的高,高到等觉,再高到成佛,佛与佛没有彼此身相得相见,佛与佛没有见面,为什么呢?法身没有两个。你看《大乘起信论》,将来这一句最难懂得,尤其看《地藏经》,十方诸佛都来了,派遣侍者问讯世尊,佛跟佛怎么不见面?你们讲讲话嘛!好不容易见个面,是众生看见有这么多的佛,佛与佛只有一个法身,他没有两个相,所以报身佛的相,你也不能执着,一执着还是错误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那么又生个疑,究竟没有佛可以得啰?这下面告诉你。
庚二、防究竟无佛疑
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
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」,你能见到「诸相非相」,「非相」就是「空」,就是心经上的「是诸法空相」,「若见诸相」是「诸法」,即是「非相」就是「空相」,因此《金刚经》的「诸相非相」就是心经上「是诸法空相」那一句,可是《金刚经》只讲到空就讲完了,在般若经六百卷中,佛讲《金刚经》时,已讲到五百七十七卷,换句话说,六百卷般若经已快讲完了,接着就要讲法华经,要把它翻出圆教的道理,要真空翻出妙有来。你能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」你就见到法身如来了,就不会落到断灭空。「诸相非相」就是真空,真空不空即是妙有,你见到如来,见到法身如来,就是妙有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经文,要是你能看得懂,研究透彻,那你心里真正能得法喜、得法乐,佛法你闻到了,闻到它高深、玄妙!高深高到什么样子呢?高到应化身佛你不可以着相,连报身佛也不可着相,高到这里,深到这里,玄妙到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你把应身空了,报身空了,这时候,法身如来显现出来了,你看玄妙不玄妙?真空即是妙有,可是,妙有不有,即是真空。《新眼疏》上举了三个譬喻,这一个如来三个身,你们听过《贤首五教仪开蒙》,应当都知道,就是应身、报身、法身。《新眼疏》把这三个佛身作一个譬喻,法身等于水,报身等于水上起的光,应化身等于光中现的影子,你一执着应化身,你把水中光明现出来的影子,当成真实的,你一定会掉到水里淹死,你没有看见光,也没有看见水,你仅是看见影子,要把影子透过了,那个影子不是真实的,应化身是应凡夫、二乘之机示现的。那么水上的光是真实的吗?光是报身,你没有看见水,你执着光了,要晓得,报身是应十地菩萨的机,是应等觉菩萨的机现出来的,水上的光,是从水上现出来的,你得透过光才能见到水。「若见诸相非相」,把那个光现的影子,「诸相非相」,把水上现的光,都透过了,就看见水了,这才「即见如来」,见到法身如来。要晓得,并不要离开光,离开影子,另外找水。就在现光、现影子的时候,正是水。你懂得这个道理了,报身佛也就是法身,应化身佛也是法身,你懂得这个道理,「一切法皆是佛法」,下面《金刚经》会讲到这里。你不懂这个道理,你执着的应化身不是佛法,你执着的报身佛也不是佛法,因为你执着的都是虚妄之法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佛法难学就在这里,可是你懂得这个道理,千经万论一个理,没有两个理,两个理还叫真理吗?这一部经说这个样子,那一部经说那个样子,那还叫真理吗?千经万论,都说的一个理,你把这一部《金刚经》研究通,一经通,则经经通,部部经你都通了。《金刚经》你不好好听,将来讲大乘起信论,你还是听不懂;再讲《圆觉经》,还是听不懂;那《楞严经》你听了半天,冤枉费力,《楞严经》讲的什么道理呢?「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。」不就是这一段的道理吗?即这一切法,离了这一切法的相,你不要执着,执着就是一切法,不是法身,你「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。」一切法都变成了法身理体,它法身徧于一切处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